長株潭一體化

長株潭一體化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是湖南省政府為了進一步整合促進長株潭(長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的經濟發展與城市發展所提出的巨觀規劃。目標是通過包括資源、市場在內的經濟要素的一體化促進三市集群經濟的規模,提高以長沙為核心的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以及區域輻射力,並進而促進長沙、株洲和湘潭地區社會生活的融合。長株潭城市群為目前湖南省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核心地區,三市分別是湖南省第1、第3、第4大的城市(按市區非農業人口統計)。2005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

基本信息

沿革

長株潭一體化長株潭一體化

長沙湘潭株洲三個城市分別發端於春秋戰國唐朝以及中華民國時期,三個城市呈品字狀相鄰分布於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線距離分別為:長沙與湘潭、株洲40公里,湘潭與株洲20公里。歷史上多數時期三地同屬於大長沙,聯繫緊密。春秋戰國以初建的長沙城為治所的行政區管轄長株潭以及周邊地區。雖東漢以後唐以前現在的湘潭市區與湘潭縣地與長沙分治於不同的行政區。但自唐朝始置的湘潭縣,一直隸屬於治所在長沙的州、路、府等二級行政區,直到1922年直轄於省。自唐朝起今株洲市區一直是湘潭縣的一部分,直至1951年從湘潭縣析置。

統計

長株潭城市群為目前湖南省經濟發展與城市化的核心地區,三市分別是湖南省第1、第3、第4大的城市(按市區非農業人口統計)。土地總面積占全省13.3%,(戶籍)總人口占湖南省總人口19.0%,長沙占9.2%(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2412.6億元,占湖南省37.3%,長沙占23.5%(200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分別位居湖南省第1、2、3位。三市工業增加值共830.9億元,占湖南省37.8%,長沙占21.4%(2005年)。進出口總額40.38億元,占湖南省67.2%,長沙占44.7%(2005年)。

產業

在實際傳統產業基礎方面,長沙以電子信息、工程機械、食品、生物製藥為主,株洲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有色冶金、化工原料及其製造為主,湘潭以黑色冶金、機電與機械製造、化纖紡織、化學原料及精細化工為主,其規模和比重在各自城市基礎工業方面均為主導部分。針對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沙提出“重點加快天心生態新城建設,推動一體化進程在地理空間上的實質性進展”、“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製造業和服務業為主體”;株洲推出“東提西拓,合攏三角”和“打造軌道交通設備製造業基地、突出有色深加工、化工、陶瓷產業優勢”;湘潭提出了“東擴西改”和“建設先進制造業中心、現代物流中心、生態休閒中心”。

規劃

長株潭一體化長株潭一體化

湖南省於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從城市群發展的途徑提出了對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新的具體規劃。該規劃所界定的長株潭城市群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三市市域共2.8萬平方公里,第二層次為規劃的目標區域,即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區域,包括長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城市群核心地區呈現“一主兩副環綠心”的空間結構:以長沙為主核心,株洲、湘潭為兩個次核心,三市結合部金三角地區為綠心。包括3個主中心組團、4個次中心組團以及15個片區組團和29個小城鎮組團。城鎮分布以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及湘江生態經濟帶為主軸;以319國道、320國道和上瑞高速為次軸;以湘鄉至韶山公路和106國道為輔軸,形成以長沙、株洲、湘潭為核心和中心結點的放射狀城鎮布局。規劃包括交通、能源、環保等12大門類119個重大項目,還創新提出對生態環境保護空間、產業集群載體空間、基礎設施導向空間和城市開發建設空間“四大空間”的協調。

構想

”長株潭一體化”作為構想和議題存在很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有人提出把湘潭和長沙組建“毛澤東城”的構想,據說遭到毛澤東的反對。1982年12月,當時的湖南省社科院張萍正式把“長株潭經濟區”(金三角一體化)以提案的形式在湖南省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提出,1984年11月10日湖南省委對其建議給予肯定,“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自此受到重視。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發展戰略。2005年1月28日,益陽的代表王建武正式申報加入“長株潭經濟圈”。2005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

進程

1992年湖南省政府成立了“長株潭區域規劃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由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三城市相應成立了工作組。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接受設計任務。 

2003年5月10日,中國聯通取消三市之間CDMA長途、漫遊費,兩地通話算市話。

2003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12次常務會議通過《湖南省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生態經濟帶建設保護辦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湘江生態經濟帶規劃範圍面積約468.86平方公里,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城市的城區濱江地帶。

2004年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草案出台。11月向社會公示,徵求各方意見。

2004年8月,湖南省與世界銀行簽署長株潭城市發展項目貸款協定,世界銀行首期提供貸款1.72億美元,用於湘江生態經濟帶、長沙市長善垸污水處理廠、株洲潔淨煤工程與湘潭昭山景區恢復建設四個項目。

2005年益陽提出加入長株潭經濟圈。  

2005年上半年,長株潭三市完成GDP總量1005.85億元,半年總量首次突破千億。

2005年9月1日,湘江生態經濟帶的重點工程:長株潭湘江防洪景觀帶開工建設,連線三市的湘江防洪景觀帶全長128公里,總投資20多億元,預計2008年12月完工。

2005年9月25日,長沙生態動物園在長沙城南暮雲鎮開始動工,這是“綠心”的重要組成。

2005年9月30日,株洲大道竣工通車,全長4.1公里。是主要在原一級公路天易公路(連線株洲市天元區與湘潭縣易俗河鎮)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城市主幹道。東起東湖立交橋,西至京珠高速公路大石橋收費站(近湘潭邊界)。

2005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湖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於19日正式公布了規劃內容,這標誌著中國內陸第一個城市群區域規劃正式出台。

2006年1月5日湖南省政府向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申報將長株潭城市群設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

2006年2月28日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長株潭三市GDP總量為2412.6億元,增長14%,首次超過武漢(2286.69億元)。

2006年6月27日-28日,第一屆長株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在長沙召開,三市市長在會上籤署了《長株潭區域合作框架協定》。

2007年2月 長株潭公車正式開通。  

2007年12月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