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

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片分廠現名為“長春電影集團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東北電影公司翻版組,譯製了新中國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又誕生了上千部優秀譯製電影和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

歷年獲獎作品如下

《舞台生涯》(美國) 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舞台生涯》(美國)1979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永恆的愛情》(巴基斯坦)198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媽媽的生日》(日本) 198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神秘的黃玫瑰》(羅馬尼亞) 198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金牌》 (菲律賓) 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浪花之戀》(日本) 1984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弗蘭西絲》(美國) 1985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兩個人的車站》(蘇聯) 1986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羅馬假日》(美國) 1987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魔窟尋諜》(美國) 1990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陰謀的代價》(法國) 1991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月夜》(義大利) 1992年獲文化部優秀譯製片獎 《超膽俠》(美國)2003年獲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譯製片獎提名。
長影譯製片建制沿革和歷任領導名單
1948年秋 組建譯製片機構 翻版組 組長:袁乃晨
1950年 翻譯片科 科長:鮑月千 
1952年10月 翻譯片人員劃歸製作處 分別組成導演組、翻譯組和演員組 
1955年初 譯製片翻譯組劃歸編輯處 
1956年4月 譯製片導演由藝術副廠長領導 翻譯人員在翻譯組、配音演員在劇團 組長:白景晟 
不久,建立譯製片處 處長:徐明 
1957年 譯製片處 處長:張健 
1958年6月 復稱譯製片組 組長:張其昌 
1961年12月 譯製片組合併到演員劇團 組長:劉水航 
1962年12月 成立譯製片室 主任:劉遲 
1966年4月 縮編為譯製組 組長:林白 
1973年8月 劃歸科教片室 組長:尹廣文 
1981年 劃歸綜合片室 組長:徐雁 
1985年3月 成立譯製片廠 廠長:陳汝斌 
1987年4月 改稱譯製片分廠 廠長:陳汝斌 
1988年10月 譯製片分廠 廠長:榮振東 
1991年9月 譯製片分廠 廠長:劉雪婷 
1995年4月 譯製片分廠 廠長:金毅 
1998年10月 譯製片分廠 廠長:杜慧軍 
1999年10月 改為譯製片製作有限責任公司至今 經理:杜慧軍
 

配音演員

培養的配音演員有:白景晟、白玫、碧輝、車軒、陳光廷、陳汝斌、陳占河、從連文、崔慕燕(崔睦宴)、崔隱、鄧小歐、方熒、高鳳新、顧謙、郭玲、韓紹君、郝光、胡連華、黃世光、金毅、荊傑、李鏵、李景超、李克己、李曉峰、李真、林美玉、劉柏弘劉大航、劉斐、劉群、劉儒、劉雪婷、盧志平、魯非、陸建藝、陸小雅、馬靜圖、馬陋夫、馬玉玲、蒙納、孟麗、歐陽儒秋、潘淑蘭潘耀華、彭勃、榮振東、宋保義宋麗婕、蘇熒、隋桂鳳孫含英、孫敖、孫佳禾、孫曉雯、孫忠志、汪寶生、王鳳文、王洪濤、王健、王瑞、王書斌王曉巍、王亞彪、尉騫、吳必克吳代堯、吳靜、吳永慶、向雋殊、肖南、謝遇春、徐丹、徐紅岩、徐世彥、徐雁、楊培松楊曉凡、葉琳琅、由長科、袁乃晨、苑小君(苑航麗)、張恩貴、張鳳志、張桂蘭、張慧君張健佑、張民、張其昌、張聲、張玉昆、張鍾熙、趙雙城、趙文瑜、趙子明鄭萬玉、鄭小君、周文彬、莊豐源、莊焰、邸世勛、高步、高榮第、田種玉、陳新資、亢仲武、張雷、郭藝峰、陳紅、王利軍、郭金非、牟珈論、楊啟天、黃玲、杜鳳霞、劉增慶、趙寶華、任頤、楊洸、尹一青、遲志強、陳國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