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戰役

長平戰役

長平戰役發生於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王四十七年,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這次大戰,趙軍堅守首都邯鄲,拼力抗拒秦軍的進攻,最後在魏、楚支援下戰勝了秦軍。

基本信息

長平戰役長平戰役

歷史沿革

秦韓戰爭轉化為秦趙戰爭

長平戰役
秦兩次攻趙之閼與未成,秦昭王遂採納范雎的建議,先攻取韓、魏的一些重要地區後。再大舉攻趙。
周赧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62年),兩國發生戰爭,秦軍首先攻占韓之野王,切斷韓都與戰略要地上黨間的通道,使韓上黨郡與韓首都的交通完全斷絕,形成孤島。韓顧慮案軍弭來進攻,採取了把上黨割獻於秦以求和的決定。上黨郡太守靳黃重拒不接受這種屈辱降秦的指示,韓桓惠王就另派馮亭接替靳黃重郡守的職務。馮亭接任後,也不願降秦,乃與所屬官吏民眾商討對策,一致認為:秦已占領了野王,通往京城的通道斷絕,秦軍加緊進攻,上黨沒有韓之援兵絕難保存。不如以上黨歸趙,趙受我地,秦必攻趙,趙被秦攻,必然親韓,韓、趙為一 ,可以當秦。馮亭和上黨官民議定後遣使致書趙王說:“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於趙,不樂為秦,有城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趙王接到韓人不原降秦而願歸屬趙的文書後,即與重要大臣商討,大臣之間意見分歧。平陽君趙豹認為無端而受人之利,易引起大禍。進而說:“秦蠶食韓氏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為坐而受上黨之地也,韓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禍於趙也,秦服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顧能得之於強大乎!”不如勿受。
平原君趙勝則持與趙豹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出動百萬大軍,也未必能奪得一城,今坐受城邑卜七,此大利,不可失也。於是,趙王同意趙勝的意見,派遣趙勝前往接受_了韓的上黨郡。上黨既已屬趙,趙就必須負起保衛上黨的任務。這就預伏著秦、趙無法避免的一場戰爭。當然秦早有囊括六國的雄心,即使趙不接受韓上黨,秦進占上黨後也必然以上黨為基地對趙進攻。
趙勝接受上黨郡,馮亭請趙派兵選將以防秦之進攻,因為秦決不甘心於上黨輕易的為趙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左庶長王齕,乘趙對上黨防禦設施尚未鞏固之前,率軍經太行道進攻上黨。馮亭堅守,力戰不支,趙援軍未到,秦軍攻破上黨,上黨軍民撤往趙國。趙將廉頗指揮20萬大軍馳援上黨,到達長平關,遇馮亭等,才知道,上黨已經失守,秦兵勢銳,即日就可進至關前,乃依據長平附近地形之險要部署防禦,嚴陣以待。秦趙兩軍即將展開戰國以來未曾有過的大規模戰爭。

長平地區出現的相持戰

趙將廉頗感到秦軍銳氣正盛,不宜輕易交鋒,應先取守勢。即於金門山麓立壘設營。東西列營數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線。趙之光狼城、東郫城、西郫城均派兵把守。在趙軍機動部隊出動偵察秦軍動向的同時,秦軍也派出由將領司馬梗指揮的機動部隊偵察趙軍動向。
趙笳指揮的機動部隊,前進20餘里,與秦機動部隊司馬梗部發生遭遇戰,在戰鬥緊張的情況下,趙軍沒有增援部隊,結果,趙笳陣亡。大部被殲,殘部逃散,秦軍獲得了前哨戰的勝利。
廉頗聞悉機動部隊失利,傳令各營壘將士悉心據守,禁止與秦兵交戰。秦軍統帥王齕率領主力軍到達現地,了解飢動部隊擊破趙軍的戰鬥經過,決定乘勝繼續向趙軍進攻。
秦軍攻勢極猛,趙軍無力支持,東鄣西鄣陸續被秦軍攻破,進攻光狼城的秦軍司馬梗等將領,帶頭奮勇首先登城,隨後主力殺進城內。馮亭力戰,打不退秦軍的攻擊。乃指揮部眾。邊戰邊走,向趙主營壘地帶撤退。光狼等3城都為秦軍所占領。
秦軍連拔3城,逼近趙軍主營壘地帶,當即發起進攻。廉頗則堅壁不戰,趙軍陣地穩如泰山。秦軍進攻毫無進展,挑戰多次,趙軍始終拒不應戰。

反間計促趙換將

秦、兩軍已相持4月余。秦軍數次攻擊趙軍,廉頗堅壁拒戰,趙王以廉頗傷亡多,而怯不出戰,數度責難催促。廉頗堅持對敵堅壁拒戰,不輕舉妄動。秦軍雖一再進攻,都毫無收穫。
王齕向秦王報告,戰事無法進展。秦王與范雎商討打開戰局的策略。范雎認為:廉頗更事久,作戰經驗豐富,秦軍道遠難以持久,廉頗企圖疲勞我師,乘機待時反攻。范雎建議進行“反間計”,促使趙國換掉廉頗。秦王同意派出間諜,攜帶重金,潛往趙國,展開陰謀活動,買通趙王左右親信,散布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軍。廉頗易與,且降矣”。趙軍數戰失利,早已引起趙王不滿,廉頗又堅壁不戰。當聽到秦方流言,趙王竟錯誤的信以為真,於是決定:派遣只知空談兵法的趙括,接替經驗豐富的廉頗。這種決定引起有政治遠見人士的反對。反對激烈的為藺相如與趙括的母親。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王以名使括將,若膠柱鼓瑟耳”。趙括母親牢記括父生前所說的:“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用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的話。當趙王明令趙括為將,趙母上書,力陳不可。趙王為此事特召見趙母,問其原因。趙母對王說,趙父為將,“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心,願王勿遣”。趙王則勸趙母說:“母置之,吾已決矣”。趙母因之對趙王提出:“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同意趙母要求,依然堅持以趙括為趙軍統帥的決策。
趙括出任趙軍統帥,前往長平,接替廉頗職務,秦方間諜趕回鹹陽復令。秦王與范雎商議,認為非白起不能勝任擊破趙國的重任。於是暗中派白起為上將軍,王齕改為裨將。並嚴令軍中保密,“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秦趙兩軍作戰序列

秦軍
統帥 武安君 上將軍 白起
副帥 左庶長 裨將 王齕
兵力 約30萬~50萬人

秦趙兩軍作戰策劃

秦軍白起出任統帥,針對趙軍新任統帥趙括沒有作戰經驗,魯莽輕狂的特點,採取的措施為:以第1線部隊向趙軍進攻。接戰即退,誘其深入。主力部隊在一定地區築壘,構成袋形陣地,兩翼配備鉗攻部隊;另以強有力部隊向敵側背迂迴,以絕趙軍後路。
趙括繼任趙軍統帥後,他為了顯示自己的聲望和自以為非凡的將才,立即改變廉頗築壘固守、疲勞敵人的持久戰術,用攻擊戰來代替持久的防禦戰。既沒有預定的作戰計畫,又盲目出動主力軍向秦軍營壘進攻。久經戰爭鍛鍊的上黨太守馮亭提出建議,竟遭到趙括的無禮拒絕,趙括頑固堅持自己的錯誤主張,決計對秦軍發動進攻。

經過

長平戰役長平戰役
周赧王五十五年,趙括到達前線,以所帶親信,接替舊將,更置軍吏,連續派兵出擊秦軍,每次都獲得勝。秦、趙兩軍每次戰鬥,秦軍統帥白起都親臨前線,登高觀察情況。和所屬將領分析研究趙軍由廉頗的用兵持重,轉變為趙括的輕率舉動所出現的戰場狀況,決定向趙軍發動進攻。
趙軍幾個小戰的勝利,趙括以下將士輕敵思想極為嚴重,錯誤地認為勝利在望。趙括於是親率主力,開壘出擊,遭遇秦軍,秦軍稍事抵抗即行撤退。趙軍再前進,又擊退秦軍一部,乘勝直趨秦軍大營前。趙軍乘兩戰兩勝的聲勢。展開對秦壘攻擊,連戰數日。秦營壘守備嚴密,堅不可拔。趙括抽調後續部隊,增援前方,戰局迅速發生急劇變化。秦軍迂迴趙軍側背,截斷通往邯鄲的交通要道,趙軍主力兩側出現秦軍強大騎兵的襲擊。秦軍攻勢猛烈,把趙軍截斷為前後不相連續的兩個部分,趙軍損失較大,趙括集結兵力再戰,但沒有打退秦軍兩翼的鉗攻,無法恢復前後的聯繫,繼而又被動的轉變為就地築壘,固守待援。
趙軍被圍於長平,趙國向齊求救。請求齊接濟糧食,被齊拒絕,長平趙軍軍糧發生困難,處境更加艱難。秦王則親到河內徵發年滿15歲以上的青少年到長平參戰,加強圍攻力量,並截斷趙之救援兵力和運輸道路。
戰爭延長到九月,趙軍缺乏軍糧接濟已46日,互相殘殺為食。趙括感到糧食告盡,救援無望,互殺為食,豈能持久,乃決定突圍。遂把全軍區分為4隊,分向四個方向突圍。經過四五次反覆衝殺,都被秦軍擊退。
趙軍突圍遭到頓挫,趙括親自選拔精銳,配備優良武器,率領突圍,仍然無力打開突破口。趙括迫不得已,回馬返回營壘時,被秦兵亂箭射死。趙兵立即混亂,馮亭戰死,除蘇射率極少數將士突圍逃脫外,其餘40萬大軍也由於統帥無人,放下武器向秦軍投降。甲冑器械、軍實輜重堆積成山,成為秦軍的戰利品.
秦軍接受趙軍投降後,白起與王翦等將領商議,認為“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於是藉口選出精銳,編隊調整,編組區分完畢,乘夜派秦兵分別包圍,把各組趙兵全部坑殺,這成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坑殺戰俘,連同時前後斬首共達45萬餘人。秦軍屠殺降兵的地方揚谷,流出的水變成丹色,後世就稱這條水為丹水。秦兵把死者的頭顱聚集於秦壘之間,稱為“白起台”、“頭顱山”。今山西高平境內還有“冤谷”、“省冤谷”和“殺谷”等地名。白起坑殺趙軍後,只把年紀最小的240人放回趙國,立刻引起趙國極大的震動。

評析

春秋戰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大決戰——秦、趙長平之戰,以秦軍大獲全勝並坑殺趙軍45萬而告終。秦軍所以能夠獲勝,除了它在戰國七雄中占有政治上、經濟上的優勢地位這些最基本的因素之外,誘使趙國換將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知敵之眾,莫如知敵將之性” 秦軍在長平大戰之初,雖然兵多勢眾,占據很大優勢,然而對手卻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多謀善斷的趙將廉頗。秦軍雖屢屢出戰,但數月無大進展,在趙軍堅壘之前,猶如屯兵堅城。一籌莫展。秦軍深深懂得尋找對付廉頗之策,將成為長平決戰的要害。
掌握敵將之性,在於制服敵將之用 《吳起兵法》指出:“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秦軍無法戰勝廉頗,就想方設法促使趙國換掉廉頗。秦軍運用間諜手段,散布讒毀廉頗和讚揚趙括的欺詐陰謀,終於使趙王啟用了只會紙上談兵、輕狂無能的趙括。趙軍的換將,給秦軍提供了戰勝趙軍的天賜良機,斷送了趙軍45萬人的生命,構成了古代戰爭史上的大悲劇。
長平戰中秦通過“用間”使趙換掉了廉頗,秦獲得了長平之戰的勝利;長平戰後,趙國又通過挑撥離間,使秦剷除了白起,挽救了趙國的危亡。歷史常有這樣的現象:一代叱吒風雲的戰將,每每馳騁乾百萬敵軍之中,敵人無奈他何。
然而卻常常會被一句流言蜚語或毀譽於一旦,或被逼而死,使錚錚忠骨含恨九泉之下。長平大戰後,廉頗的老死楚鄉,白起被賜劍自刎,再度重現了這種不公平的歷史結局。掩卷之餘,不能不誘發人們無限的感慨。 秦在長平大戰中幾乎傾國出動,這一方面在政治上反映出秦決心攻滅六國的雄心大志,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兵家對集中兵力這一基本法則的運用,已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