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長官鎮[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

基本信息

鄉鎮名稱

。安徽省臨泉縣長官鎮位於臨泉縣中部,北距S102省道10公里,界臨淮跨省公路穿境而過,臨艾河、涎河縱橫交匯境內,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聞名遐邇。轄區面積74.2平方公里。轄30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7.4萬人,7.4萬畝耕地,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文明古鎮。

湖南省永順縣長官鎮位於永順縣東南部、酉水河畔,東與回龍、小溪兩鄉接壤,南同古丈隔河相望,北同松柏鄉交界,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人口6500人。其他還有山東省寧津縣長官鎮。

長官鎮原名長官店。有史書記載在元朝時期,長官店是一個來往行人歇腳的小店,到明洪武年間,姓夏的店主人的兒子做了官,他為清廉,體恤民情,深受人們的愛戴。當時,人們對官吏的泛稱叫長官,這個小店子也就叫做長官店了。歷史變革,長官店先後建鄉、建區,解放後建立長官人民公社,1979年撤社建區,1992年3月轍區並鎮名為長官鎮。

古建築

長官鎮的古建築有清真寺、育才閣和山陝會館是重點保護文物。

育才閣在長官集中心的涎河南岸。是革命烈士張蘊華於1929年任長官國小校長時所建。

當時,他組織有學生會、窮人會、夜校等,提出“扒廟宇,打神像,興學堂”的口號,帶領學生、教師和窮人先後扒掉7座廟宇,建成育才閣後,他在大門上寫一別對聯:“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拚死命”。

在二門上寫一副對聯:“有什麼思想說什麼話;做一番事業盡一番心”。育才閣有上、中、下三層,共16間。第一、二層為教室,第三層僅一間,仿義大利式建築。從整體看,既美觀而又嚴整,既樸實而又和諧。

長官清真寺在長官集南首。建於明代萬曆(1573)年間,已有420餘年歷史,當時作為長官店回民禮拜場所。大門樓懸掛一橫匾,上書“古清真寺”;二門樓橫匾“率由理門”;北講堂匾額“主敬存誠”;

大殿明柱上有對聯:“認真主無影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唯一理在心”。1983年縣政府拔專款又重修大殿6間,南講堂6間,北講堂5間及大門樓和二門樓,使清真寺面貌煥然一新。

長官鎮是一個回漢兩族聚居的鄉鎮。全鎮共有回民崐4000多人。主要集居在鎮南、鎮西、鎮東、五里、下埠口和大李六個村。長期以來,回漢兩族人民共同生活、和睦相處、相互通婚,進一步增強了兩族人民的友好團結,為建設美好的長官鎮作出較大的貢獻。

元、明以來,先後有佛教、基督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活動,佛教、道教現已不存在。伊斯蘭教、基督教活動正常。

人傑地靈

長官鎮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潤育了許多革命英雄和歷史人物。

張蘊華,該縣長官鎮人。他自幼天資聰敏,勤學好問,性格剛強,體貼究人,富有正義感。

他1917年縣高小畢業後,考入阜陽省立第六中學。在校經常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等進步書刊,受到了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當“五·四”運動的訊息傳到阜陽時,他與一些進步同學組織學生聯合會,發動學生罷課、遊行,進行聲援。

安慶“六·二”慘案發生,激起阜陽教育界和各界人士的公憤,他積極投身到阜陽縣學生聯合會掀起的聲援慘案中受害的革命師生,聲討軍閥摧殘教育、屠殺受國學生罪行的活動。1921年秋,他考入武昌中化大學後,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列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次年,他休學回家,經進步人士推薦,任鎮立國小校長。他一面辦學,一面走向社會,支持和發動民眾反對勢力,提出“反壓迫,反剝削,平均地權,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1925年9月調任阜陽高級國小校長。由於他積極參加黨的活動,並有突出成績,次年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他與共產黨員喬錦卿、周傳業、周傳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陽黨小組。1928年2月,以魏野疇為書記組成中共皖北特委。特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組織和發動了阜陽“四·九”武裝起義。張蘊華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起義失敗後,根據黨的批示,他又回到長官店開闢以長官、臨泉、曹塞為中心的黨的工作。1929年,他辦起了長官國小,自任校長。在校內組織學生會,副食師生和農民協會拆除了文昌閣等一些寺廟,又拆除了自家的3間瓦房,建成了育才閣,作為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讀,半工半讀,要求學生既會拿筆,又會拿鋤、拿鐮。1930年,他任阜陽縣財政局長,先後推薦共產黨員李冠英、江化難等人分別擔任地方工作。

同年冬,他發動阜陽各界民眾,驅除了阜陽縣縣長賓振遠,成立了阜陽臨時行政委員會,他任主任委員。

次年,他主持清理財政賬目,勒令阜陽“八大家”交齊拖欠的銀糧。當時八大家占地數百頃,不交銀糧,反而收買催繳銀糧的青夫,把他們應交的加在農民身上,使原來每畝380文增加到8000文。他發動農民協會,反對青夫亂加銀額。農民運動如暴風驟雨,席捲全縣八大家怕得要命,恨之入骨串通長官紳士郭芳坡、張端征等人圖謀加害於他。

共產黨員張套被郭芳坡用一個菜園地和10畝耕地收買而叛變,供出了黨的秘密。農曆三月十九日,共產黨員江化難、成有模等人被捕。此時,他根據上級批示抓緊準備武裝暴動。原計畫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動改在中秋節舉行。屆時,又因曹國勛派去阜陽和他聯繫的交通員在途中被紅槍會逮捕並泄密,於是他在阜陽被捕,押送安慶。在獄中,他始終保護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

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正氣凜然。當敵人問他皖北有多少共產黨員時,他奮筆寫道:“皖北共產黨,三十一萬八,個個昂著頭,快刀殺不清。工農眾兄弟,一個不知名。”寫畢,憤然舉起手銬,當場砸死一個法警。1931年12月12日晨,在省城安慶英勇就義,臨刑高呼:“中華共產黨萬歲!”時年32歲。

李文漢,該縣長官鐵佛人。他畢業於上海美專。20歲即獲蔡孑民畫獎金。1965年至1968年;連續四年榮獲“中日書法交流展”的特別獎。1907年任台灣“中日書法交流協會”秘書長。在任職的5年內,主辦各類文藝活動及展覽104次,又創立了“美協全國美術研究中心”及“全國雕塑協會”,並任雕塑協會秘書長。

後又創立“當代畫會”、中國水墨畫學會”、“中華全國藝術家俱樂部”等。為宣傳中華文化,他還曾多次主辦海外《中國畫展》、《中國水墨畫展》、《中國現代畫展》等展覽。李文漢致力於國畫和書法和研究,國畫深受海派影響,得力於八大家、齊白石,然後獨創出簡潔剛勁的現代風格。

書法由真、草、隸、篆,各體遍臨百家之後,而得圓厚雄強之美。他個人的國畫展、書法展先後舉辦30多次,被邀參加國際作品展達130次,其中由李文漢為主體畫家的畫廊有“藝術家畫廊”、“民主畫廊”、“國際畫廊”、“凌雲畫廊”、“龍門畫廊”及新加坡的“光藝畫廊”、義大利的“ZB畫廊”等。

他的畫作及書法,在海內外影響深遠,很多博物館、收藏家、國家元首、各國大使、書畫家爭相收藏,遍及全球。他歷任台灣“教育部”文藝獎審查委員、全國雕塑展審查委員、全國青年美展審查委員等職。近年來,李文漢曾多次返回故鄉,來往于海峽兩岸,促進文化事業交流,促進台灣的早日回歸。

文化方面

長官走擱是安徽阜陽地區遠近聞名的民間藝術,有近六百年的歷史,現因某些問題漸失傳!
此文由紫冰藍旭收集

長官鎮的來歷

臨泉縣長官鎮,位於臨泉縣中部,從地圖上看恰是臨泉的中心,界臨淮跨省公路穿境而過,臨艾河、涎河縱橫交匯境內。長官鎮歷史悠久,明朝初期涎河水治,始有夏長官店,後稱長官店、長官。長官店隨著明朝萬曆年間外地回族居民以及清朝初期山西、陝西等移民的遷入,逐漸發展成潁州以西一個較有名的大集鎮,各行各業十分興旺。民國時期革命烈士張蘊華在此發動革命暴動。

涎河邊回漢兩族的“移民之集”

水窪之地夏長官店

長官(音zhangguan),這個地名讓很多不熟悉的人覺得奇怪,難道這裡出過大官嗎?記者就是帶著這種好奇心態,到長官鎮採訪的。到了長官,街上人來車往,一片火熱的生活場景。

追溯長官集的歷史,則要從明朝初期說起。據當地79歲的居民張天保介紹說,長官集原來叫夏長官店,後來又改叫長官店,解放後才簡稱為“長官”。長官真正開始有集市,是在明朝的時候。此前這裡是一片低洼地,而且好發大水。為什麼好發水呢,這還有一個小故事。

聽老一輩人傳說,這兒靠涎河,涎河有一個河神,因為周圍人少且窮,每年給他的供奉很少,讓他很不滿意。於是,他就把涎河上游的水變成公的,將這裡的水變成母的。上游的水流到這裡,與這裡的水相匯合時,就像生小孩一樣,水量突然增多,發起大水,尤其是在夏季,簡直就是一片水鄉澤國。這兒長著茂密的蘆葦、雜草和野鴨、野鵝等,多少里遠的人都常聽到從這裡傳出孤魂野鬼的叫聲,因此沒人敢到這裡來。

他說,到了明朝,附近的一個村子出了一個姓夏的大官(具體是多大的官他也說不清。記者在採訪其他人時也沒有得到準確的說法),在京城作官。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好官,對家鄉十分熱愛。由於元朝滅亡,明朝是漢人江山,家鄉的人口也增長很快,口糧不足,不但需要治理水患,而且需增加土地來增加糧食產量。於是他奏請皇上說年邁父母及父老鄉親生活很艱難,他想回家鄉,治理這裡的水患,使百姓過上好日子,之後他再到朝廷效力。

皇上看他如此孝順,又如此體貼鄉親百姓,非常感動,便讓他帶職回到家鄉來。他來到此前無人敢來的低洼地,呼喊河神,與他“談判”。他向河神許諾,只要讓這裡野草叢生的低洼地不再發水,成為良田,老百姓的生活過好了,每年就都會拿出最好的東西來供奉給河神。河神想到這幾百年這裡經常發水,老百姓的糧食不夠吃,確實沒有好東西能來供奉自己,這么多年自己也沒得到任何好處,苦了百姓也苦了自己,這是何必呢?於是就答應了。

與河神和好後,這位姓夏的大官邊帶領老百姓疏通河道,邊改造低洼地,兩年後這裡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良田,老百姓的生活變好了,河神也跟著受了益。這裡變富庶了,潁州到新蔡的官道也有一段改從此處經過,這位姓夏的大官為方便周圍百姓和過往的人,他出錢在這裡開了一個小客店,讓族中兩個年輕人來經營,客店對周圍百姓和外地人施捨茶水,不得要錢;外地從此經過的人來住店,有錢就給沒錢的就不收。這裡慢慢成了一個小集市,於是被稱為“夏長官店”。因為集市相對低洼,長官集還常被稱為“槽子街”。

這位姓夏的大官的故事在當地流傳甚廣。如今,在當地還有不少姓夏的居民,據說是這位姓的夏大官的後人。今年78歲的夏同樂很熱心地接待了記者。他向記者介紹道,他說不清這個傳說究竟是不是很準確,因為以前沒有傳下家譜。但當地土生土長姓夏的都知道長官是從夏長官店、長官店名字來的。

據說從夏家在這裡開了客店後,夏家人一直遵循祖訓,客店樂善好施,“冬舍衣服夏舍茶”。夏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敬重,生意也越來越好、越來越大,夏家族人也十分興旺,後來就有出去做生意並在外地定居。

夏家在鎮東頭原來有一大片祖墳,其中有一座墳很大,從他小時候記事就有,而且一到清明節,就有外地的姓夏的族人坐著馬車來上墳,這些人有阜陽的,還有河南項城等地的。後來由於夏家人口增加,沒有地方住,就遷墳,在祖墳地蓋房住。原來最大的那座祖墳就在他現在房屋後面。

自夏家在長官開了客店後,加上從潁州到新蔡的官道有一段改走了夏長官店,這裡人員往來便多了起來。不久,陸續一些回民又遷來。據長官鎮清真古寺阿訇袁聖方說,據有關歷史記載,回族居民遷到長官大約是在明朝萬曆年間。

那時候有個別的回民慕名來此地做生意,看到這裡人們富裕、好客,不但有官道,還有涎河水路通往外界,交通便利,是個做生意的好地方,於是他們一傳十十傳百吸引了山東、河南以及潁州城附近的許多回族居民來此經商。這些回民的遷入,大部分都以經商為業,由於聰惠好學,精明能幹,能吃苦,生意很好,有了錢後便買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

而由於回民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文化,在與當地人融合的同時,互相學習,使得長官集得到了快速發展。本來這裡是以農耕為主,由於回民的到來,當地養羊、養牛的多起來,很快這裡成為方圓百里的一個牛羊市場,而經營牛羊生意的主要都是回民。

說到回民對長官集發展的影響,不得不提位於長官集南首的清真古寺。62歲的回民白玉喜說,遷到長官的回民越來越多,明代萬曆年間修建了清真寺,作為長官店回民禮拜場所。清真古寺是臨泉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已有420餘年歷史,也是文物保護單位,建築精美,大殿明柱上有對聯“認真主無影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唯一理在心”。由於文革期間遭到破壞,1985年縣政府又重修了大殿6間,南講堂6間,北講堂5間及大門樓和二門樓,清真寺面貌煥然一新。

記者採訪時,來到極具民族特色的清真古寺,這裡有數棵高大的樹木,環境幽靜。清真古寺阿訇袁聖方說,臨泉縣回民大約有萬人,而居住在長官的有六千多人。如今,回漢兩族民眾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新長官。

長官中興山陝會館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長官集在清朝初期由於山西和陝西人的遷入,迎來了第二次的大發展。也可以說這是長官中興。

當過大隊會計、71歲的蘇相臣說,在長官集周圍不少人是山西和陝西移民的後代,他也是。當時是怎么回事呢?明朝末年李自成從陝西起義,使得陝西和山西很多地方戰禍不斷,到了清朝初期,老百姓都比較窮。

大約在順治和康熙年間,有不少人就出來做小買賣。其中陝西朝邑(今大荔縣一帶)的佀莊,有戶新姓佀的,家很窮,兩個兒子佀百年、佀百靈,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就出來謀生,到了長官來做小生意,做什麼生意呢?賣火鐮子(古代用來點火的東西)。

由於他們受窮慣了,省吃儉用,日夜奔忙,生意做得很不錯,除了火鐮子,又做起了其它生意。沒多少年他們積攢了不少錢,開始買地蓋房,並在這安家落戶。由於長官集是周圍很大的一個集,後來山西的蘇、李、程、楊、張、賀、馬等姓的幾十戶人家也來到了長官集做生意,有行醫的,有賣糧的,有賣布的,等等,後來也大都在這落戶。

由於陝西與山西交界,語言、風俗習慣等相近,可以稱同鄉,因此陝西和山西來的人家關係就都非常好。他們來到長官,使長官集得到空前發展,店鋪、作坊林立,各行各業買賣興隆,儼然是一座城市,長官也達到歷史上最鼎盛、最輝煌時期。

而長官達到歷史上最鼎盛、最輝煌時期的標誌就是蓋山陝會館和花戲摟。83歲的王浩蘭說,她小時候聽奶奶講過許多關於祖上的事,而她是山陝後代的第八代。當時山西商人在全國很有名,被稱為“晉商”。

這些從陝西和山西來的人遠離家鄉,有了吃穿,但總免不了想家。可那時交通不便,與父母長輩還有兄弟姐妹生離死別,很少能夠回家看望父母。於是他們就商量,決定像其他地方的陝西和山西商人那樣,共同集資蓋了三間草房,作會館,逢年過節大家聚在這裡歡敘鄉情,以解思鄉之苦。

山陝兩省的生意人也可以到此借住,如果沒錢,還可以支助盤纏。後來隨著生意好錢多起來,就扒了草房,蓋磚瓦的山陝會館,並建花戲樓。據說在蓋好會館和花戲樓後,還準備蓋鐘鼓樓、看樓,但由於防匪患,要沿集市周圍修寨牆,準備蓋鐘鼓樓、看樓的磚、木等都用作修寨牆了。

山陝會館和花戲樓占地很大,有七十多畝,比亳州的花戲樓還大,還壯觀。可惜,文革時花戲樓被拆毀了,會館也被破壞得只剩前後兩座房子了。她記得小時候,每到陰曆正月十八、五月十三、九月十三逢會的日子,花戲樓就熱鬧非凡,他們山西陝西商人就請一些唱戲的來唱戲,而且請的還都是有名的藝人,一出連一出地唱,什麼梆劇、豫劇、曲劇都有,讓聽的人是捨不得走。

78歲的夏同樂補充說,山陝會館和花戲樓確實比亳州花戲樓大、漂亮。他參加工作早,曾去亳州參加過幾次地區召開的會,去亳州花戲樓看過。

記者來到如今作為糧站的山陝會館和花戲樓遺址,看到這裡是幾十間的倉庫,花戲樓被毀壞早已不見,而山陝會館只剩幾間房子,門前有兩棵高大的古松樹。78歲的夏同樂說,原來這有好幾棵古松樹,現在只剩這兩棵了,據說是當時建會館時栽的。

那么象徵長官繁榮歷史的山陝會館和花戲樓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呢?71歲的蘇相臣說,那真大。據記載當時山陝會館分為前後兩個院,而花戲樓就在會館前面。後院的大殿、拜殿供奉關公,殿東有廓房六間,殿西有廓房七間,一條透花牆把前後院隔開,牆中央有一小巧的門樓,竹木竹架,灰瓦為頂,非常精緻。

前院兩邊有一人多高的圍牆。而大門就在花戲樓的底下,整個大門建築長有十八米,寬有十二米,高有十五米。下層三大間,中間是拱形圓門,石獅把門,門外兩邊各有一個圓窗,分別書有“英文”、“雄武”。

上層也是三間,兩邊是小樓,中間是主樓。主樓高五丈,四角挑檐,有四條龍從樓尖向四角俯衝,十分壯觀。而四條龍的頸上都掛有一個風鈴,風吹過來鈴聲能傳十幾里遠,十分悅耳。主樓呢,還向南伸出個懸閣。

主樓朝北敞開,形成了露天舞台,舞台有四個頂樑柱;舞台正中,有一木遮屏;而下面(也就是前院院子)作會場。整個會館和花戲樓,只要是樑柱就繪有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只要是牆就都繪有山水或人物,而只要是門就都繪有戲劇圖(如穆桂英掛率、桃園三結醫義等),栩栩如生,那真是漂亮呀!現在他們這些山陝人後代,都很想將會館能修復起來,但由於種種原因到現在都沒能促成。

當地56歲的居民樊國友說,長官集原來有磚頭砌的寨牆,後來大都扒掉了。

當初建寨牆,就是因為長官集生意好,有錢人也多,而那時臨泉沒有建縣,這裡離潁州較遠,時常有土匪來搶(主要是河南那邊的)。而山陝會館裡供奉的關公非常靈,傳說一有土匪來長官集關公就會顯靈。

其中一個故事說,清朝有一年河南的一夥土匪聽說長官有錢人多,就想來搶劫,但又聽說這裡關公靈,這伙土匪的頭頭不信,就在一個夜裡帶了他的嘍羅悄悄來到長官寨牆外。這時長官集上的人都已睡覺。

正當這群土匪要越寨牆進來時,突然聽到號角齊鳴,寨牆上現出許多兵士,這些土匪嚇得丟下手裡的刀、棍等武器就趕忙逃命去。第二天長官集上的人開了寨門,看到地上到處扔著這刀、棍,才知道夜裡又有土匪來襲擊了。

民不聊生革命火起

到了清朝後期,土地大量集中在地主和財主手中,民國時期這一情況依然沒有改變,導致窮人增多,社會發展受到了阻礙。而由於長官以前是一個繁榮的大集,土地集中更是十分突出,廣大老百姓民不聊生。而革命烈士張蘊華就出生在這裡,並辦教育、領導農民進行革命活動。

在長官國小當教師、62歲的張民,是張蘊華的大孫子。他說,關於爺爺張蘊華鬧革命的事他多是從三爺(張蘊華三弟)那知道的,他小時候三爺爺好跟他講。爺爺張蘊華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為了討生活,張蘊華的父親在街上當買賣中間人,張蘊華的母親天天推磨磨麵,還用小染缸染線賣,十分辛苦。

張蘊華從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養成了他嫉惡如仇的性格,而且對窮人非常體貼,富有正義感。而張蘊華自幼天資聰敏,勤學好問,1917年縣(當時長官屬阜陽縣)高小畢業後考入阜陽省立第六中學。他能上得起學,則是因為祖爺爺做生意,開了一家大染房,經濟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他說,爺爺張蘊華在校經常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報,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五·四”運動的訊息傳到阜陽時,他與一些進步同學組織學生聯合會,發動學生罷課、遊行,進行聲援。省城安慶“六·二”慘案發生後,他積極投身到阜陽縣學生聯合會掀起的聲援慘案中受害的革命師生,聲討軍閥摧殘教育、屠殺愛國學生等罪行的活動。1921年他考入武昌中華大學後,學習馬列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第二年,他休學回家任鎮立國小校長,一面辦學,一面支持和發動民眾反對反動勢力,提出“反壓迫,反剝削,平均地權,打倒土豪劣紳”等口號。1925年9月調任阜陽高級國小校長,第二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共產黨員喬錦卿、周傳業、周傳鼎等人建立了中共阜陽黨小組。1928年中共皖北特委組織發動“四·九”武裝起義,他做了很多工作。起義失敗後,根據黨的指示他又回到長官店開闢以長官、沈丘集(今臨泉縣城所在地)、曹寨為中心的黨的工作。

張民的弟弟張黎接著說,1929年,爺爺張蘊華辦起了長官國小,在校內組織學生會,帶領師生和農民協會拆除了文昌閣等寺廟和自家的3間瓦房,建育才閣作教室。他提倡半耕半讀,半工半讀,要求學生既會拿筆,又會拿鋤、拿鐮。

1930年,他任阜陽縣財政局長,發動阜陽各界民眾,驅逐阜陽縣縣長賓振遠,成立了阜陽臨時行政委員會。第二年,他清理財政帳目,叫阜陽“八大家”交齊拖欠的銀糧。

當時是啥情況呢?當時“八大家”占地數百頃,不交銀糧,反而收買催繳銀糧的清夫,把他們應交的加在農民身上,原來每畝380文增加到8000文。由此農民運動如暴風驟雨,席捲全縣。這也得罪了“八大家”,他們恨之入骨,串通長官集的紳士郭芳坡等圖謀加害他,共產黨員張套被郭芳坡收買而叛變,供出了黨的秘密。不久,又有兩名共產黨員被捕。

根據上級指示,原計畫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暴動改在中秋節舉行。可是後來又因和他聯繫的交通員在途中被反動的“紅槍會”逮捕並泄密,他也在阜陽被捕,隨後被押送安慶。在獄中,他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堅貞不屈,正氣凜然。當敵人問他皖北有多少共產黨員時,他奮筆寫道:“皖北共產黨,二十(廿)一萬八(廿與一、八組成共產黨的“共”字),個個昂著頭,快刀殺不清。工農眾兄弟,一個不知名”。1931年12月12日晨,在安慶就義,犧牲時僅32歲。

記者採訪中來到位於長官國小院內的育才閣。記者看到,育才閣造型很奇特,外表看有些像召開遵義會議的那座建築。育才閣有上、中、下三層,共16間:一、二層為教室,而第三層僅一間;在第三層的兩邊有張蘊華手書的一副對聯:“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拚死命”。整座建築美觀而又嚴整,樸實而和諧。

抗戰時期的1943年,山東著名的教育家張敏之,在育才閣創辦了山東臨時中學,招收山東流亡和當地的青少年,後來這些學生中不少人都成了國家的棟樑之材。現在,育才閣依然作教室在使用。張民感嘆地說,生活在這裡,教學在這裡,想到爺爺那時候辦學、鬧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