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斗門石婆廟七夕傳說

長安斗門石婆廟七夕傳說

斗門石婆廟會七夕傳說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之一。農曆正月十七牛郎織女結婚日、七月七牛郎織女相會日,當地民眾舉行大型祭祀石爺石婆活動,陝西省西安八區四縣及鹹陽、寶雞、渭南等周邊地區民眾紛紛參加,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從此形成的牛郎織女“七夕”傳說及祭祀活動、“乞巧”活動經兩千多年的民間傳播,已流傳至海內外,這一活動一直傳承至今。是陝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資料

文化遺產名稱:長安斗門石婆廟七夕傳說

所屬地區:陝西 · 西安 ·長安區

遺產編號:Ⅱ—1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安市長安區

遺產級別: 省

歷史淵源

作為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故事,不僅在中國婦孺皆知,在韓國、朝鮮、日本等國也廣泛傳播,源遠流長。

牛郎織女及“七夕”傳說源於天象星宿之說。早在西周,詩經.小雅.大東中,就有對“牛郎”、“織女”的記載。這裡,對織女、牽牛二星僅是作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種隱喻式的聯想,並無任何故事情節。此時,它們只作為一種文化因子,開始進入文學這個大系統之中。正是這種“因子”,為這個傳說的生成準備了潛在的文化條件。王逸《楚辭章句》卷十七《守志》:“舉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織女合婚之說。

西漢牛郎、織女星象演變為動人的神話傳說。西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征討西南諸國,訓練水軍,開鑿昆明池。在池畔東西兩側分別立牛郎、織女石像,隔河相望,班固《西都賦》有句:“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李善注引《漢宮闕疏》云:“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牛郎織女神話美妙傳說從此由天上來到人間,也從此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東漢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牽牛星之天文學名稱),織女二星神當會。”由以上諸材料可以看出,人們逐步為牛郎織女這兩個相距甚遠的星辰附會了愛情故事。《古詩十九首》首選透露出了這一信息,這裡的牽牛、織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織女終日思念牽牛,渴望相見,而又“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從此開始被編織為一幕恩愛夫妻受著隔絕之苦的愛情悲劇。

東漢應劭編撰的《風俗通義》,其中有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它表明,在當時,不僅牽牛、織女為夫妻之說已被普遍認可,而且他們每年以喜鵲為橋,七夕相會的情節,也在民間廣為流傳,並融入風俗之中。

隨著時間推移,織女、牽牛已被傳為兩位神人,昆明池畔的牛郎織女石刻像也被當地民眾尊稱為“石爺神”、“石婆神”。久而久之,人們對石像崇敬而迷信,開始頂禮膜拜起來,唐德宗貞元14年(公元798年),修織女廟設案供奉,千百年來香火一直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月令廣義?七月令》引殷芸《小說》云:“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石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社。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引《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借天帝錢卜禮。久不還被驅營窟中。”

從以上歷史淵源中可以看出,“牛郎織女”傳說源自長安斗門。第一,《小雅》是由樂器之名演變為曲調之稱的,這種曲調原盛行於西周王畿一帶,《詩經?小雅?大東》反映的內容,也源自於這一帶民間傳說。因此,“牛郎織女”傳說早期文化“因子”,源自長安斗門一帶地區。第二,牛郎織女石刻像,是引發“牛郎織女”傳說的原形,隔河相望,注入了愛情因素。有了愛情的注入,本來不相干的兩顆星座,兩位傳說中的神,具有了人性,成為體現人間感情的夫妻,並由此生成一個獨立的藝術生命系統。這兩尊石刻像至今還在,1956年被列為省級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這是“牛郎織女”傳說源自長安斗門,最有說服力的實物見證。第三,傳說正月十七日是牛郎織女結婚的日子,七月七日是相會的日子。在這兩個特殊的日子裡,長安斗門及關中地區至今還傳承著過廟會的習俗。

基本特徵

1、根植於民間,流傳時間悠久,是中國古代四大傳說之一。從《詩經》對牛郎、織女星座描述開始,到西漢傳說形成,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傳播形式也最為豐富,小說、詩歌、戲劇、曲藝、繪畫、剪紙等,幾乎涉及了藝術領域中所有主要的藝術形式,僅《全唐詩》就有上千首描寫牛郎織女的詩歌,牛郎織女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化現象。

2、流傳區域廣泛,遠播世界。牛郎織女從誕生之日起,向國內的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流傳輻射,並同時形成了影響巨大的七夕節。在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中,惟獨牛郎織女有民間傳統節日這個特殊的傳播載體和文化現象,不僅國內,東南亞、日本等國民間也有過七夕節的習俗。傳統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3、符合傳統審美心理。牛郎織女由星名演變成了男耕女織、活生生的人物,成為了人們心目中對神話和美好事物的嚮往,一千多年來,牛郎織女故事所以能得到不斷流傳,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故事的具體內容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能集中體現了農耕社會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

4、愛情是永恆的主題,忠貞、自由、平等、互愛、悲劇色彩、團圓結局等倫理觀念也符合中華民族的心理習慣和價值規範,追求真正的愛情,要讓有情人終成眷屬,體現了一種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具有傳承性、民族性,不單成為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戲曲、影視、繪畫等藝術創作的原形,而且對構建民眾和諧的世俗生活秩序意義深遠。

5、牛郎織女故事及其衍生的節日,對推進農耕文明及民間文學、曲藝及其工藝美術等活動的繁榮功不可沒。

主要價值

1、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可謂家喻戶曉。它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在牛郎織女身上寄託了中國人的愛情理想,始終頌揚著中華民族歷代民眾為愛情堅貞、婚姻自由而奮鬥犧牲的精神。這是一種非物質、純精神的愛情觀,震撼人心,優美迷人,它代表了傳統文化中最純正的精神,為中華兒女爭取愛情與婚姻自由的鬥爭,潛移默化地發揮喚起覺醒意識的重要作用。

2、這個故事的核心是歌頌心靈手巧的天仙織女,當然也歌頌勤勞樸實的牛郎。人們向織女乞巧、乞美,一直是七夕活動的傳統內容。這個故事,和現代社會法制是相吻合的,和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精神也是完全相符的,與整個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要求是相符的。歌頌愛情的忠貞,家庭的美滿幸福,倡導正確的愛情觀、婚姻觀、家庭觀,有利於家庭的穩定和整個社會的穩定。

3、民族民間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是維繫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和聯繫世界的橋樑。

4、牛郎織女故事證明,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生活怎樣進步,人們追求真善美的心愿是不變的,衡量真善美的標準是不變的,愛情婚姻仍在人民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民間文化市場大有潛力可挖,蘊藏著豐富的商機。從文化角度來說,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可以推動詩詞、對聯、書法、美術、攝影、戲劇、影視等文藝作品的創作,推動大規模的文藝展演活動的開展,活躍城鄉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推動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尤其對落實貫徹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瀕危狀況

1、缺乏相應的傳承載體。“牛郎織女”和“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堪稱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寧波的梁山件廟,山海關的孟姜女廟,杭州的雷峰塔,都已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唯有牛郎織女農曆七月初七的“鵲橋相會”事的發祥地被淡忘,民間傳說失去了“文化空間”。

2、西方強勢文化的衝擊,傳統的節俗包括七夕節日被淡忘,過去轟轟烈烈的熱鬧場面,已逐漸萎縮,不少傳統習俗已弱化或消失,葡萄架下的浪漫情景,已慢慢成為老年人久遠的回憶。

3、由於過去重視不夠,殘存的故事和歷史遺蹟破壞嚴重,急需搶救保護。

4、民間老藝人青黃不接,出現了人老藝絕的現象。

5、民間傳統廟會祭祀儀式將要面臨無人傳承的不利局面。

6、兩尊漢武帝時代的石刻像保護方法原始,風蝕嚴重。

乞巧節的形成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出現了向牛郎、織女二神祈求賜福的活動。南朝,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轉引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某夜灑掃庭除,露施兒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河鼓(牽牛)、織女”,如見天空有奕奕白氣或光光五色,即為二星相會之徵候,人們可乞富、乞壽、乞子……,但不得兼求,三年可得。這種活動成為後果“氣巧節”的萌芽。

關於乞巧之俗,南北朝已較為普遍,梁宋懍《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珠鑄石為針。陳瓜果於筵中以乞巧。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其針如蔑子,為七孔(或兩空、五孔),專為“乞巧”之用,不作為針線活用。齊武帝有“穿針樓”之設。

唐時稱為“乞巧樓”,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乞巧樓》記:“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盛數十人,陳瓜果酒炙,設坐具,以乞牛、女二星”。《新唐書?百官志》載:“織染署於七月七日,祭杼”。

宋以後,乞巧活動愈來愈多,且增設了男孩乞牛郎神之俗。“七夕”有乞巧市,專賣乞巧物。自七月初一始,車馬喧闐,民間用竹和麻等編成“乞巧棚”,內設五色彩剪成的仙樓,刻牛郎織女像及仙人以乞巧。《歲時廣記》載,小男孩置筆硯紙墨於牽牛位前,“某乞聰明”;女孩以針線箱筒置於織女位前,書曰:“某乞巧”。蘇軾《七夕詞》“人生何處不兒嬉,其餘牛樓彩舫。”明沈榜《宛墨雜記》記載:“七月七日,民間有女家各以碗水曝日下,令女自投小針泛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槌,因以卜女之巧。”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七夕前數日,種麥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王生盆’……,街市賣巧果,人家設宴,兒女對銀河拜,鹹為乞巧。”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裡: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載,放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至今長安斗門及關中各地均保留著七月七日乞巧的習俗,並在日本、韓國、朝鮮等東南亞地區廣為流傳。在我國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又演變成“七娘會”,“水上浮”、“種穀板”、“乞雙七水”、“聽私語”、“接牛女淚”等習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