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戰役[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長城戰役[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

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3月至5月,中國國民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東北軍、西北軍、中央軍等),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我軍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但日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長城沿線仍失守,平津危急。之後成立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被迫由參謀部作戰廳長熊斌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中華民國與偽滿洲國也因此事實上以長城為界,偽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長城戰役長城戰役
1933年,日本以熱河省地方官員表示歸附偽滿洲國為由,與偽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東北軍元老、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以上均為西北軍將領)、徐庭瑤、關麟征、黃杰、劉戡(以上均為中央軍將領)、王以哲、何柱國、萬福麟(以上均為東北軍將領)等,與日軍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憑險固守,但最終由於軍備不良、戰力消耗殆盡、戰略位置喪失而撤退。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顫動著歷史的聲音,其中也包括了華北危機和長城抗戰的悲壯歷史。華北危機是日本侵略者全面侵華而造成的華北地區的嚴重局勢,實際上也是全國、全民族的危機。長城抗戰是中國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是中國人民早期抗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北淪陷後,日本帝國主義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華北廣大地區。1933年元旦夜11時,日軍開始向山海關進攻。愛國將領何柱國率守軍奮起反擊,千百年前古人留下的長城再次點燃了抗擊侵略者的烽火。通過3個晝夜的激烈巷戰,中國守軍第1營、3營將士全部殉國,1月3日山海關失陷,日軍將太陽旗插上了天下第一關的城頭。
日軍很快轉向進攻熱河(包括今河北省東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共22個縣)、察哈爾省(今張家口地區及內蒙古蒙古族自治區南部與河北省接壤地區)一帶,力圖先占領長城北部地區,再攻破薊鎮、宣鎮長城防線。在承德失守,在義院口、界嶺口、青山口、喜峰口、鐵門關、羅文峪、冷口、古北口、多倫、張家口等100多個長城關口、蜿蜒1000多里的長城沿線上,中國守軍嚴陣以待。
日本占領東北之後,深知山海關是連線東北和華北的咽喉要地。此外,山海關是關內援助東北義勇軍主要通道,日軍為消滅義勇軍正欲“奪之而後快”。為此日軍不斷在山海關東羅城、東關校場等地建設營房、構築工事、設定崗哨,與中國駐軍呈犬牙交錯之勢,並嚴密監視中國軍隊的軍事行動。榆關正面的四千日軍虎視眈眈,東部日軍炮兵陣地居高臨下,海面上有11艘日軍驅逐艦停泊。駐守榆關的張學良東北軍第九旅,對日軍各種明目張胆的挑釁忍辱退讓。日方指使駐守山海關的日軍守備隊隊長落合正次郎誘降第九旅旅長何柱國,表示日方願幫何柱國攻下熱河,建立一個包括冀東和熱河在內的自治政府。何柱國對日方的誘降敷衍拖延,始終沒有答應。
日方見誘降不成,開始不斷的製造事端,藉機開戰。從1932年5月開始,製造了“義勇軍事件”、“強登第一關城牆事件”和“炮擊榆關事件”,多因中方的讓步沒有燃起戰火。1932年12月的“炮擊榆關事件”之後,何柱國知道日軍決不會善罷甘休,他赴北平向張學良報告榆關的情況。張學良為洗刷“九·一八”之恥,決心抵抗,並在長城沿線作了全面的軍事部署。戰前日軍在榆關陸軍總兵力約3000人,野戰炮40門,鐵甲車3列,坦克20輛,飛機8架,軍艦2艘。榆關城裡的中國軍隊只有第九旅的626團,兵力2257人,武器配備只有迫擊炮、平射炮和機關槍,625團和627團的兩個營駐於榆關外圍。

戰爭經過

導火索

關城南門打響榆關抗戰第一槍,1933年1月1日中午,榆關的日本僑民忽然接到日本憲兵隊的通知,立刻遷往“南海”———即八國聯軍營盤所在地。日僑紛紛動身,中國百姓見狀,知道要有大事發生,也收拾細軟乘車出城逃難。下午,日本守備軍突然收繳了南關警察的槍械,並扣押了南關公安分局的局長。晚21時許,日本守備隊兒玉中尉派人在日本憲兵隊車站分駐所和滿洲國國境警察廳門前各扔了一枚假手榴彈,製造爆炸事件,早就在車站附近等待的日本兵聞聲開槍,形勢大亂。大批日軍從關外開來,一部日軍占領南關並向南門城上的守軍密集射擊,另一隊日軍則在東南城角攀登城牆,同時日軍的鐵甲車開進了車站並向城內開炮。
九旅外事科主任秘書陳瑞明立刻向日方問詢,日方誣衊稱是中國軍隊先開槍。9旅參謀長喻建章一邊將榆關(山海關)事態報告身在北平的何柱國,通知日軍司令即刻返榆交涉,一邊緊急部署兵力,通知626團進入臨戰狀態。之後,日軍提出要占領南關,並不斷擴大事態。製造“手榴彈事件”的兒玉中尉派兵在南關對面的民房上架起機關槍和平射炮,瞄準南關待發;他自己則帶著幾名士兵攀登南門城牆,爬到中間時向城牆上投擲手榴彈,炸傷4名我方士兵。忍無可忍的中國士兵也扔下了一顆手榴彈,兒玉當場斃命,至此隱忍多時的中國軍隊終於打響了榆關(山海關)抗戰的第一槍。
在歷時三天的榆關抗戰中,日軍不斷從東北增加兵力,集中陸海空三軍從地面、天空、海上向榆關城內發起猛烈進攻。靠著先進的武器,日軍步步緊逼,先後占領了南門、北門、西門。面對著兵力和武器占絕對優勢的敵人,守城的中國軍隊抱著必死的決心,幾次奪回失地;城門被攻破後又與日軍展開巷戰,書寫了中國抗戰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頁。
一營營長安德馨戰前曾對戰士說:“我安某一日在山海關,日本人就別想過去,欲過去,只有在我屍首上踏過。”在戰鬥中安德馨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南門被占領後,安營長帶領戰士展開巷戰,先是手部受傷、後腿部中彈,但他毫不顧忌繼續戰鬥,最後頭腹兩處中彈,英勇犧牲。一名士兵頂著城牆上的機槍掃射,把安營長的屍體裝入麻袋搶了下來,後將其遺體運往保定安葬,張學良親題“重侔泰岱”。
一營二連連長劉虞宸率軍守衛的東南角城牆被日軍轟開一個豁口,劉連長在豁口兩側埋伏了大刀隊,斬殺了20多個從此處沖入的日兵,嚇得敵人調頭逃命。日軍炮火猛攻東南角,劉連長帶領戰士不後退一步,後二連官兵全部殉國。
日軍占領城牆後,許多守軍寧死不降,紛紛從城牆上跳下;日軍進城過程中,在守軍的屍體中忽然躍起一名中國士兵,手揮大刀連殺數名日兵,最後死在日軍亂槍之下;一名士兵赤裸上身,用大刀與敵軍一排人搏鬥,連殺7人後犧牲。
榆關城陷,626團團長石世安痛不欲生,欲拔槍自盡以死報國,幸被士兵阻止。3日下午,石率領餘部從西北水門撤退至石河西岸。此一役中國守軍死傷586名,為日軍的1.5倍,一營幾乎全營覆沒,營長和四名連長以身殉國,榆關抗戰終以中國軍隊悲壯失敗收場。但榆關抗戰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大規模以武力抵抗日軍入侵,也是“七七”事變前中國軍隊最大規模的抗日戰役———長城抗戰的先聲,在中國抗戰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戰前態勢

日軍在山海關製造事端,炮擊臨榆縣城。中國守軍還擊,揭開了長城抗戰的序幕。山海關淪陷。日軍開始把軍事侵略的矛頭指向華北,並加緊部署進攻熱河。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召集各兵團主任參謀會議,布置熱河作戰要旨。日本關東軍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二4個師團各一部,糾合偽軍張海鵬部共10多萬人,分3路進犯熱河。北路由通遼攻開魯;中路由義縣攻朝陽;南路由綏中攻凌源。守凌源的萬福麟部於兆麟師一度抵抗後,因腹背受敵,退守長城線上軍事要塞喜峰口。東北軍元老、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棄地逃走,日軍騎兵128人乘虛進占熱河省會承德。3月上旬,日軍攻占熱河北部赤峰、圍場、全寧(烏丹)等地,熱河全省淪陷。全國輿論一致譴責張學良,要求懲辦湯玉麟。蔣介石決定讓張學良辭職,由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兼代北平軍分會委員長。
日軍占領熱河後,即南下向長城各口推進。何應欽執行國民黨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政策,沿長城線布防,企圖阻止日軍進攻。以第二十九軍宋哲元所部擔任冷口(不含)經董家口、喜峰口、羅文峪至馬蘭峪之間的防務;以第十七軍徐庭瑤所部在古北口至南天門一線駐防;以第三十二軍商震所部擔任由董家口(不含)經冷口到劉家口、義院口方面的防務;調由長城線後撤的東北軍擔任北寧線天津以東及冷口以東的防務;並調晉軍傅作義所部擔任獨石口方面的防務。形成在千里戰線分兵把守,使得日軍可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更可怪的是,前方中日大戰,後方駐天津的日本中國駐屯軍仍能自由活動,日方武官酒井隆帶著衛兵直闖中南海,把刀架在何應欽的脖子上威脅了半天,還說是看在老同學的面子上才沒有自由行動。

喜峰口戰鬥

中國軍隊調整之際,日軍已發動對長城各口的進攻。3月9日下午,日軍服部、鈴木兩旅團的聯合先遣隊進抵河北遵化東北50多公里的喜峰口,即向東北軍萬福麟部進攻。傍晚,侵占北側長城線及喜峰口以東的董家口等陣地。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指揮該軍英勇抗擊。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旅長趙登禹,奉命派王長海團為先鋒,急行軍增援喜峰口。王長海組成500人的大刀隊,乘夜分兩路潛入敵陣,趁日軍酣睡,用大刀砍殺,暫時穩定了戰局。日軍服部旅團長令步兵第二十六、第二十七聯隊一部增援喜峰口,由董家口、鐵門關等處發起進攻。趙登禹即率部前往堵截敵人,宋哲元令第三十七師王治邦、佟澤光兩旅分左右兩翼支援,與敵展開激烈戰鬥。日軍以一部確保喜峰口關口,將主力集中在長城北側地區待機。3月11日夜,第二十九軍採取迂迴夜襲戰術,分左右兩路向敵出擊。趙登禹帶傷率兩個團從左翼出潘家口,繞至敵右側背,攻擊其喜峰口西側高地。官兵們身攜手榴彈,手提大刀,在夜暗中踏雪前進,於次日拂曉前進至日軍三家子、小喜峰口、狼洞子、白台子等陣地。敵人在睡夢中未及還擊,紛紛被砍殺。佟澤光率兩個團從右翼經鐵門關出董家口,繞至敵左側背,攻擊喜峰口東側高地之敵。王治邦旅在第一線固守,候左右兩路出擊得手後,即行出擊。駐喜峰口外老婆山的日軍趕來增援。雙方激戰,傷亡均重。
日軍再攻喜峰口,迄未得逞,漸次後撤到遵化以北25公里的半壁山。宋哲元部收復老婆山。此役,第二十九軍殺敵數十人,天津《大公報》稱喜峰口抗戰“竟能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此誠足為中國軍人吐氣”。日軍在喜峰口受挫後,於3月16日沿半壁山向遵化以北9公里的羅文峪進攻。被第二十九軍劉汝明部擊退。3月17日,日軍三四千人又向羅文峪、沙石口一帶進攻,並以飛機20多架助戰。劉汝明部奮起抵抗,反覆爭奪陣地10多次。當晚,劉部從兩翼夾擊日軍,營長王合春率部抄到敵後,重創日軍。王合春陣亡,全營生還者僅70多人。敵向鶯手營方向退去。3月18日晨,日軍再次猛攻羅文峪。守軍依託城牆、碉樓頑強抵抗。劉汝明師長親率手槍隊督戰。激戰至天黑,將敵擊退。此時,李金田旅長率一個團由沙寶峪繞攻敵之側背,另一個團由左翼繞攻敵之後方,正面守軍也全線出擊。次日拂曉,敵除以一部配置在龍王廟警戒外,主力調回承德。羅文峪戰鬥後,第二十九軍在整個防禦線上與敵形成對峙狀態。

古北口戰鬥

長城戰役長城戰役
古北口是由承德到北平(北京)最近的關口古道,為北平、天津的門戶。日軍占領承德後,追擊向古北口潰退的東北軍第一○七師王以哲部。王部在古北口外與日軍激戰。中央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關麟征部抵古北口接防,即以杜聿明旅占領古北口南城東西兩側高地,張耀明旅集結在黃道甸附近。另以原在古北口防守的東北軍第一一二師一個團在第一線陣地防守。拂曉,日軍第八師團川原旅團向守軍陣地發起總攻。第一一二師不戰而退。日軍迅速占領古北口關口,並向第二十五師右翼龍兒峪陣地包圍攻擊。第二十五師師長關麟征指揮張耀明旅主力支援被圍部隊,出古北口東關不遠與敵遭遇,雙方短兵相接。關麟征負傷後仍繼續指揮戰鬥,將敵擊退。日軍增兵進攻古北口,以主力對守軍陣地右翼延伸包圍。戰況異常激烈。守軍連續擊退敵3次攻擊。午後,日軍迂迴到古北口東關附近。守軍第二十五師各部通訊聯絡中斷,形成各自為戰。部隊遭受重大傷亡,全線退至薊縣西北的南天門及其左右陣地守備。第一四五團一部遠離主力,未及撤退,繼續抵抗,斃傷日軍百餘名。第二十五師撤至密雲整補,防務由第二師黃杰部接替。至4月中旬,日軍未敢輕易冒進。中國守軍充分利用作戰間隙,加強陣地構築。日軍第十六旅團主力攻南天門3個望樓高地,一部攻南天門兩側高地,經苦戰,侵占八道樓子。守軍雖兩次反擊無效,但仍堅守南天門等處。第二師連續作戰5晝夜,傷亡甚大,疲勞已極。敵繼續以炮火轟擊,終日未止。當晚,由第八十三師劉戡部接替南天門防務。第八十三師與敵激戰,直至高地全化為焦土,才放棄中央據點高地南撤。日軍占領南天門。此役,日軍死80人,傷236人。
南天門及之前的古北口之戰,是長城抗戰中作戰時間最長、戰事最激烈的戰場。參戰的中央軍第十七軍徐庭瑤部,以民族大義為重,再次顯示了中國軍隊抵禦外辱的能力。

冷口戰鬥

日軍混成第三十三旅團進攻長城東部要隘界嶺口。中國守軍第四軍團獨立第十六旅繆澄流部稍事抵抗即後撤。日軍占領義院口。日軍第六師團進攻遷安西北的冷口。守軍商震第三十二軍第一三九師黃光華部奮勇抵抗。日軍不支,退保肖家營子。冷口日軍分路進攻山神廟、馬家
溝一帶。占領義院口以南的石門寨。日軍第六師團主力攻擊守軍第一三九師第七一五團陣地,均被擊退。嗣後,日軍以飛機、大炮配合,猛攻守軍山頂工事,同時以騎兵向守軍陣地側翼迂迴。第七一五團被迫撤出前進陣地。接著,日軍突破守軍第一三九師第七一七團左翼陣地,占領冷口左側高地。此時,右側劉家口方面補充團與敵戰鬥激烈,請求增援。第一三九師全線向蘭若院方向退卻。4月11日起,日軍3萬人連日猛攻冷口。商震部傷亡甚重,放棄冷口,沿建昌營、遷安向灤河右岸撤退。日軍侵占冷口及其附近劉家口、牡羊峪。遷安失陷後,宋哲元部在喜峰口腹背受敵,奉令撤至通縣以東沿運河布防。[1]

古城浩劫

由於擔心戰線擴大,日本天皇裕仁命令部隊不得越過長城一線,日本關東軍不敢違抗,1932年4月19開始撤出長城一線。國軍4月下旬順勢收復灤東,關東軍以此系國軍“挑戰”。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勸說天皇,所謂不擴大,只要時間上縮短,就是地域暫時擴大也無妨,得到日本天皇首肯。武藤於5月3日奉命再次入關作戰。此時,熱河日軍西進占領察哈爾省(今分屬內蒙古、河北)的多倫和沽源。7~10日,日軍第6師等部復攻占灤東,並於12日由灤縣、遷安、兵河橋等地突破灤河守軍防線,向平津方向進擊。守軍第29、第32、第53、第67軍等部奉命節節後撤。13日,古北口日軍第八師占領石匣鎮,19日占領密雲。21~23日,傅作義第59軍在懷柔牛欄山抗擊由密雲向北平進逼的西義一指揮的第八師團,也未奏效。至23日,日軍先後占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縣市。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北平城市陷入混亂,故宮文物南運。
這時,日本昭和天皇從國際局勢考慮認為占領華北時機並不成熟,否定了關東軍的深入的提議。25日,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派軍使至密雲與日軍和談,雙方停止軍事行動。31日,國府代表熊斌和日軍代表岡村寧次在塘沽簽訂了《塘沽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並把冀東22縣置於日偽勢力範圍之內。華北門戶洞開。長城抗戰斷斷續續5個多月,中方總傷亡4萬餘人,日方公布死傷2400人,戰績遠不如同時期的淞滬抗戰(上海中國軍隊傷亡1.4萬,日軍傷亡3100人)。

兵力對比

中國軍隊

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企圖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張學良任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下轄第一、二、三軍團(第三軍團司令萬福麟),共5個軍1個師兵力,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作相,轄四、五、六、七、八軍團共9個軍1個師,分布在長城各口,固守禦敵。日軍128騎不費一槍一彈輕取承德,1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國人引以為奇恥大辱,張學良無奈辭職,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張學良指揮。

日方部隊

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指揮關東軍第6、第8師團、混成第14旅團、第33旅團、騎兵第4旅團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4萬餘人及偽軍3萬多人,企圖攻占熱河、古北口以東的長城一線,伺機進占冀東。

影響

長城戰役長城戰役
該戰爭給山海關城內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死傷近4000人,毀於炮火的房屋達500多處。在日軍攻城前,山海關內很多古建築的保存還是相當完好的。在日軍轟炸機、迫擊炮、平射炮和機關槍的轟炸、掃射中,關城的很多古建築物也遭受到了致命的襲擊。在城牆上還殘留著戰爭中留下來的彈孔。
南門、東南角城牆是榆關抗戰中,日軍瞄準地兩個突破口,是戰爭較為激烈的地方。位於南門附近的望洋樓,被日軍的炮火擊毀;東南城角的魁星樓,建於清朝,是一座類似閣樓的建築,戰爭中被完全擊毀,無法修復,東南城角附近的城牆也被日軍炮火轟出了一個缺口,城牆外側磚土坍塌。此外,日軍占領山海關後,還大肆劫掠和破壞文物古蹟,原收藏在魁星樓內的“天下第一關”匾牌就被盜運至日本。
該戰爭阻止並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

評價

長城抗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支援,紛紛捐款、捐物,並組織各種團體上前線慰問官兵。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廣大愛國官兵,進行了近三個月的戰鬥,給驕橫一時的日軍以沉重的打擊,自己也做出了重大的犧牲。長城抗戰雖然失敗了,但也阻止並延緩了日本軍事侵略華北的進程。尤其是通過長城抗戰,表現了中國廣大愛國官兵為反抗侵略而具有的高尚的抗戰熱情和頑強的抵禦能力。而如此喪權辱國之賣國條約《塘沽協定》的簽訂,遭到了國內部分人士的強烈抨擊,更加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但以胡適為代表的一些人士認為,長城戰敗後華北已經無險可守,華北若再陷落敵手,國家損失更大,因此支持華北停戰,認為這“是一種不得已的救急辦法”,與上海停戰同樣可以諒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