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鈹

古代兵器,主要用於直刺和砍殺。


概述

在《古代戰爭館》里陳列著一件西漢時期的鐵鈹,由山東淄博博物館提供,1980年在淄博市臨淄區大武鄉齊王墓出土。鐵鈹由鐵制鈹首、柲和銅鐓三部分組成。鈹首長720毫米,其身形似劍斷面呈菱形,有扁錐形莖,可插入柲頭。柲頭外套尖齒形銅箍,箍長133毫米,箍上鑿刻雲紋和尖齒紋。柲已朽。銅鐓長280毫米,橫斷面呈
菱形,上部有六個尖齒。鐓上鑿刻尖齒紋和對稱的流雲紋,後部鑿刻對稱流雲紋,花紋上刻一"左"字,中部飾寬頻弦紋一周。鈹首、柲、鐓總長2.9米。

史料記載

據考證,臨淄齊王墓的墓主是漢初第二代齊王劉襄。齊哀王襄在位十年,死於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漢初齊國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齊"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齊得十二焉"。《史記·齊悼惠王世家》載,呂后死後,諸呂專權,"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齊哀王曾率兵屯於濟南為外援,配合平息了諸呂之亂。隨葬齊哀王墓的有大量兵器,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對於軍事的特別重視。
鈹在作戰時主要用於直刺和砍殺。秦以前鈹首多用青銅鑄造。漢代多用鐵制,鈹首比秦代銅鈹顯著加長,增強了殺傷的效能。關於鈹的最早記載見於《左傳》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賊六人以鈹殺諸盧門"。戰國至漢初,戰場上較普遍地使用鈹。西漢軍隊有"長鈹都尉"一職,可見鈹在作戰中的地位。西漢中期以後,鈹的使用減少,並逐漸從戰場上消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