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藝設計

想要透徹地理解當代廣博的鍛鐵藝術世界和繽紛琳琅的鐵藝製品,不如讓我們先細細回顧它的發展歷程,不為誇耀那曾經的輝煌,只是希望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其今後發展方向的啟示。相信這也是對安東尼奧·高迪(Antoni Gaudí)名言“創造在於對本質的回歸”的最好詮釋。

簡介

【作 者】(西)亞歷克斯・桑切斯・比迭利亞著
是一位活躍於西班牙出版界的資深作者,迄今參與編纂圖書四十餘種,多涉及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
【出版發行信息】 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2012.07
【ISBN號】978-7-5609-7983-0
【頁 數】 215 ; 29cm
【原書定價】198.00
【中圖法分類號】J526.9 (藝術>工藝美術>中國工藝美術>金屬工藝美術>其他)
【參考文獻格式】(西)亞歷克斯・桑切斯・比迭利亞著. 鐵藝設計. 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07.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鍛鐵的物理特性、鐵藝的歷史沿革、室外鐵藝設計、室內鐵藝設計、技術信息。 《鐵藝設計》講述了鍛鐵的物理特性、鐵藝的歷史沿革、室外鐵藝設計,並分門別類講述了在樓梯、扶手以及欄桿,柵欄和門,窗和陽台,庭院家具、信箱、標牌、棚架、井柵、亭子和風向標,燈飾,壁爐,衣掛和窗簾桿,室內家具等方面鐵藝設計的創意與運用。

前言

想要透徹地理解當代廣博的鍛鐵藝術世界和繽紛琳琅的鐵藝製品,不如讓我們先細細回顧它的發展歷程,不為誇耀那曾經的輝煌,只是希望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關於其今後發展方向的啟示。相信這也是對安東尼奧・高迪(Antoni Gaudí)名言“創造在於對本質的回歸”的最好詮釋。
高迪的作品是激發本書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他不僅改變了所處時代的建造風格,而且還以自己的理解使整個鐵藝的概念得到徹底變革。這同樣也對其他奢侈工藝品及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參考上述事例,人們會認識到,高迪的作品無可爭辯地樹立起鐵藝創作所應遵循的原則。現代主義時期,建築體系的傳統觀念逐步改變,這一改變也在本書關於鐵藝手工品的章節中得到體現。
鐵,自古便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建造舒適溫馨且功能齊全家園的必備材料。實際上,高迪早年便與鐵結緣。在他的工作領域和生活圈子中,有的人本身就是鐵匠,有的人同鍛鐵業有密切的聯繫。他的父親弗朗西斯・高・塞拉(Francesc Gaudí Serra)(1813-1906,巴塞隆納)就有一個鍋爐廠,鍛造製作蒸餾器用的一些銅製板件。
除此以外,高迪曾在位於巴塞隆納的州立建築學校學習。他在那裡結識了諸多鐵藝工匠、雕塑家、手工工匠以及藝術大家。他們把高迪引入了建築世界,讓他結識了那個時代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巨匠們。就是這樣一群人以不同的方式將鐵帶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這些出身鍛鐵工場、曾與安東尼奧・高迪並肩工作過的藝術家們把鐵料視作富有創造性的媒介,創造了無數的藝術傑作。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鐵藝工匠都具有這樣的技藝,因為即便拋開歷史背景的差異,這樣的比較也是毫無意義的。我們應把高迪時期視為一個鐵藝和鍛造工藝的標誌性轉折,把它當做我們審視當代鐵藝創作的參考基準。這一時期同樣可以被視為各個歷史時期鐵藝發展的標尺。
儘管如今高迪仍然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標桿,但未來遠比現在更重要,特別是這門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地被賦予全新內涵的永恆技藝。鐵器在上千年前就被人類發明,時至今日,它在發明之初被人們賦予的用途仍然無可替代,並且在專業技術的積累和新生代工匠的創想之下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加強。
當前,鐵的鍛造藝術正經歷一個創意勃發的階段,藝術終將取代傳統束縛。除非鐵藝工匠給自己的想像扣上鎖鏈,否則藝術創造將永無止境。
手工技藝與藝術充分結合,雙雙褪去了自身原本的屬性和界限,融為一體,最終形成獨樹一幟而富有創見的嶄新藝術形式。當上述情況出現,前所未有的新興藝術傑作也會自然而然地應運產生,再次驗證想像力的浩淼無邊。
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邁入一個偉大絢爛的時代,科技以及經濟障礙都不再難以克服,只有創造力才是定義藝術創作偉大與否的唯一要素。我們需要的僅僅是些許催化劑,比如一些能在本書和其他書籍中找到的元素,來幫助新一代的鐵藝工匠構造他們自己的新興藝術“語言”。

目錄

前言
鍛鐵的物理特性
鐵藝的歷史沿革
室外鐵藝設計
樓梯、扶欄和柵欄
籬笆和大門
房屋門、遮篷及其他
窗戶、廊台和格柵
庭院家具:桌、椅和照明燈具
信箱、標識、花廊架、水井、亭閣和風向標
室內鐵藝設計
樓梯、扶手和欄桿
照明
壁爐
衣架和掛簾桿
家具:床、床頭架、桌子、椅子及凳子等
配件
技術信息
傳統和工業鍛造廠

書摘

這是一門藝術與手工結合的職業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之後的鐵器時代。鐵器時代始於公元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那時人們發現,當試圖用火燒制金屬為其制形時,青銅通常會直接熔掉,而與此不同的是,鐵件會被燒紅軟化,並且極具延展性。
在經受爐火高溫加熱,並加以鍛打時,鐵的分子結構能相對容易地改變;而一旦迅速地冷卻,鐵又恢復了原來的硬度。當人們發現鐵的這一特性後,鍛鐵行業也就順其自然地發展了起來。然而如果讓燒紅的鍛材自然冷卻的話,其硬度則會不及鍛造之前。所以煅燒之後的鐵件會被迅速地置於水中或者油中冷卻,這一過程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回火工藝。
在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將鐵用於藝術裝飾以達到目的,並且積累了豐富的相關知識。考古挖掘發現,早在亞述文明和迦勒底文明之前,在古巴比倫王朝和古埃及王朝時期,不同的文化地區都已經有了鐵器的蹤跡。
在開羅的墓穴中,於埃及金字塔中出土的鐵器更是證明了古埃及王朝早已開始了鐵器的使用。依據利比亞的出土文物,最早的鐵製品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其中包括箭、矛、和匕首等各種武器,以及一些類似於現代的剪刀、鑷子、馬蹄鐵的工具。而根據在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的克里斯蒂娜時期之前的一些鐵器使用的證據顯示,鍛鐵知識早在古希臘存在之前就已從東方傳入歐洲。
鐵器的傳播歸功於當時迅速發展的人類物質文明。人們發現最早的鐵匠鋪位於臨近安道爾的庇里牛斯山地區。該區域地處鐵礦床,水源也十分便利,是鍛鐵製造的理想之地。然而從藝術美學角度來說,直到公元15世紀才出現最早用於裝飾目的的鐵件,時至今日,鐵器都更多地用於像工具製造等實際用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