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魚

鐮魚

鱸形目(Perciformes)鐮魚科(Zanclidae)的熱帶岩礁魚類,學名為Zanclus canescens。體形引人注目,體薄、高大於體長,具一伸出的喙狀口,背鰭前部特別延長,產於印度洋-太平洋,一般常見於淺水,體長約18公分(7吋),淡黃色,具3條垂直黑色條紋,形成醒目的圖案。 鐮魚(Zanclus cornutus)又稱神像、海神像,為鱸形目、鐮魚科、鐮魚屬的唯一魚類。鐮魚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及澳大利亞西部海域,活動與珊瑚礁豐茂的地區,可結成小群共同活動。主要覓食礁石上的海綿、海藻等有機物。為著名的觀賞魚類。

基本信息

簡介

鐮魚 鐮魚
鐮魚圖冊 鐮魚圖冊

鐮魚(學名: Zanclus cornutus)為鐮魚科鐮魚屬的魚類,俗名 角鐮魚角蝶魚神仙,神像鐮魚科又稱 角蝶魚科,其下僅有一屬一種。屬於暖水性魚類。其一般生活於礁盤淺水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南亞

鐮魚屬於鱸形目鐮魚科,是一種長相很特別的熱帶岩礁魚類。岩礁是指河流、湖泊、海洋中位於水面附近的岩石及由珊瑚蟲等遺骸堆積成的岩石狀物,一般這種地方是魚類生活的天堂。鐮魚的仔魚先在外海過漂流生活,待體長達40毫米時才轉入岩礁生活。鐮魚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的體形,它們身體扁薄,高大於長,長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嘴(喙狀口),背鰭特別長而且前部也延長很多。鐮魚體長約18厘米,呈淡黃色帶3條醒目的黑色垂直條紋。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 ,長大後主要吃無脊椎動物和海藻。 鐮魚分布於印度洋和太平洋淺水水域,中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 、台灣等地有分布。

科目分類

魚類→

海洋魚類→

鱸形目→

刺尾魚亞目→

鐮魚科

外形特徵

本魚體短而高,近於菱形,極側扁。故有纖毛狀細櫛麟。吻間前突出如管狀,不可任意伸縮。上下頜齒細長,如刷毛狀,唇厚。眶間區凸起生出一對銳角。胸前因鳥喙骨與匙骨特別發達,形成一個堅強之胸甲(Thoracic cuirass)。背鰭一枚且連續,具4枚硬棘,其中第四枚延長為絲狀,但隨年齡而漸短。臀鰭具3枚硬棘,後緣垂直。胸鰭圓形,鰓裂小,向下不達口之水平位。尾鰭後略凹入,側線完全,成顯著弧形。尾柄無棘是和粗皮鯛最主要的差異。本魚的體色黃白相間,體側具2黑寬橫帶,尾鰭黑色末端具白緣,呈新月形。體長可達26厘米。另外本魚和馬夫魚(又稱白吻雙帶立旗鯛)類似,乍看之下容易混淆。

分類系統:Animalia:動物界 - Chordata:脊索動物門 - Osteichthyes:硬骨魚綱 - Perciformes:鱸形目 - Acanthuroidei:刺尾魚亞目 - Zanelidae:鐮魚科 -Zanclus:
學名:Zanclus cornutus(Linnaeus,)
中文名:鐮魚
中文拼音:LiánYú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不祥
CITES公約級別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未定
中國特有

分布區域

本魚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紅海、阿拉伯海、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台灣、中國沿海以及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紐幾內亞、澳洲、新喀里多尼亞、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斐濟群島、夏威夷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帛琉、諾魯、東加、吉里巴斯、萬那杜、吐瓦魯、美屬薩摩亞、西薩摩亞、加拉巴哥群島、墨西哥、秘魯、厄瓜多、羅德豪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等海域。

生活習性

通常小群出現,但偶爾以成百計數的聚集。棲息環境變化大,從硬底質之渾濁港口和珊瑚礁平台到深及百米的乾淨珊瑚礁緣深溝皆可發現其蹤跡。主要以海綿為食,但亦吃其他動物及植物性物質,其管狀的吻部即適於小礁穴中搜尋無脊椎動物。本魚之幼魚期相當長,體長約6厘米以上,始降為底棲性,故散布很廣闊。遇敵或受驚嚇時能迅速隱蔽於礁盤洞穴或縫隙中。晚間靜棲於水底,呈睡眠狀,為保護自身免於敵害侵擾,體色也隨之轉成暗色,與周圍環境一致。

保護級別

資源量 鐮魚被少量分散捕撈,向無數量方面的統計資料。以及捕撈方式看, 資源量不會過多地受捕撈影響。

瀕危等級 名貴

為高價值的觀賞魚。不適合食用。

繁殖習性

1齡鐮魚體長120毫米,最大體長可達250毫米。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須經過一個與刺尾魚科魚類幼魚形態相似的變態期--尖尾期。幼魚與成魚形態變異較大, 幼魚全體透明,腹部銀白色,命名為灰鐮魚,成魚眼的上前方有棘,如額上的角,命名為角鐮魚。幼魚背鰭第3棘甚長,約為體長的2倍,隨年齒的增長而減短,吻短, 隨年齡的增加而加長;幼魚口角具一刀形棘,體長達75毫米時才消失。仔魚通常在外海營浮游生活,體長達40毫米時才轉入礁盤生活。幼魚以浮游生物為食,成魚主要攝食無脊椎動物和絲狀藻。

註:鐮魚圖片來源:

編號: 8142
拉丁目名: PERCIFORMES
中文目名: 鱸形目
中文科名: 鐮魚科
拉丁科名: Zanclidae
中文屬名: 鐮魚屬
拉丁屬名: Zanclus
拉丁種名: cornutus
定名人: (Linnaeus)
年代: 1758
中文名: 鐮魚
ogenus: Chaetodon
原始文獻: Syst. Nat., ed.10:273
模式產地: East Indies
俗名: 角鐮魚
生境: 暖水性魚類, 一般棲息於礁盤淺水海域
國內分布: 西沙群島, 南沙群島, 台灣
國外分布: 南非, 東非, 印度, 日本, 菲律賓, 印度尼西亞, 澳大利亞, 美拉尼西亞, 玻里尼西亞, 密克羅尼西亞, 夏威夷
資料來源: 南海魚類志:738. 南海諸島海域魚類志:441. 台灣魚類志:548.

品種簡介

海神像因為它的特別和美麗,成為了經久不衰的觀賞魚品種。黑白黃三大色塊明快的色彩、幽雅美麗的游泳姿勢,和鐮刀一樣高高樹立的背鰭,透出了一種不凡的氣質。其英文名字為:MoorishIdol,意識是摩爾人的偶像或戰神,據說是早期飼養這種魚的歐洲人認為這種魚的面部很像那些被作為巫師處死的摩爾人,因而給它們取了這個名字。還有人認為這種魚名字的由來和它們的產地有關係:公元1521年,麥哲倫的船隊經新大陸到達菲律賓群島,並以腓力二世的名字將這裡命名為菲律賓,並將當地的土著稱為摩爾人。由於當地海域出產大量這種美麗的海水魚,菲律賓人十分欣賞它們,於是這種魚得名摩爾人的偶像。

2飼養方法

將神像單獨飼養在純魚缸(FOT)中它們是很難開口吃東西的,多數都要餓死。如果放養到礁岩生態水族箱中,它們的開口幾率會大副增加。但是如果餌料的營養不達標,則也很容易死去。在餌料中添加一些螺旋藻片的粉末,並且保證每周餵兩次活的蛤蜊肉,如果條件允許,期在飼養缸內放一些新鮮的生物岩石,讓神像們去啄食上面的小生物。在這樣飼養,神像可以長的很肥碩,而且背鰭末端的絲長得很長,最長的大概有750px。有些人說,我照此投餵了,它們依舊不吃東西。那可能是你的魚太孤單了。

神像是群居魚類,在大海中成群的活動覓食,抵禦天敵。在人工環境下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群落數量,就會非常緊迫,不但不吃東西還會很快的死去。在一個神像的群落里最少要有5條,否則它們仍然不容易開口。在群落里也會有戰爭,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它們也互相地追逐撕咬,別看它們嘴小,牙齒是十分鋒利的,經常也會造成遍體鱗傷。但最終會有一個首領出現,首領可以維持群體中的平衡。首領一般都不是最大最強壯的,因為在人工環境下,它往往最後適應環境。通常個頭適中,鰭最完整的個體,占有絕對的優勢。在純魚缸里首領會首先帶領進食,在礁岩水族箱裡首領會帶領著手下們啄啄這裡,啄啄那裡。如果你將首領撈出,整個群落就回陷入恐慌中,可能幾天都不吃食。在整個群落里如果不發生意外,首領肯定活得最久。當群落損耗的只剩下3、4條的時候,一般大家就都絕食了,慢慢相繼死去。

另外維持一個較高的硬度對飼養成功也非常重要,最好用換水和添加石灰水的方式將硬度控制在9-14°dH。酸鹼度要保持在8.2-8.3之間,如果不能達到,它們一樣會絕食。硝酸鹽要儘量維持在10ppm以下,雖然在硝酸鹽高達100ppm的水中神仙仍可以活著,並且吃東西,但沒多久它就可能突然斃命。

注意事項

神像會吃珊瑚,主要的品種就是紐扣和腦珊瑚。對於小的紐扣珊瑚來說,神像可以輕鬆地將其從石頭上啄下來,然後咬扁吞掉。雖然神像的形象一直是很幽雅的,但若仔細觀察就能發現他們口中有尖利的牙齒。這些牙齒也可以咬破各種腦珊瑚的體表,然後撕下一塊吃掉。還有一些神像喜歡吃五爪貝的外套膜,所以最好不要和五爪貝一起飼養。

神像是一種對藥物敏感的魚,而且又十分容易換寄生蟲類疾病,因此這也是飼養起來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對於含有甲醛的藥物,它們是不能接受的,只要其它魚治療的一半計量就可以讓神像喪命。第二它們對含銅藥物的忍受能力也只有0.15ppm,甚至更低,高出這個計量一般就容易中毒死亡了。所以在為神像治療寄生蟲疾病的時候最好使用淡水浴等方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