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喪葬習俗

親朋獻祭之禮品,以牌、幛、匾較多見,屏、軸則次之,文辭多為死者歌功頌德。 葬期前一日,即請客之日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內之親屬,逐層向死者靈堂行禮祭奠,故稱行家祭禮。 十三、祀祭從壽終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孫等須承服赴墳塋燒紙祭奠。

簡介

鎮原喪葬習俗全縣大同小異。除非正常死亡者外,正常死亡者,五至七天葬埋。儀式按年齡劃分,老者葬禮比較隆重,壯亡少殤者簡葬。古稱年逾五十為夭壽,凡五十以上死者稱老喪,七十以上稱高壽,未逾而立之年則稱“殤”,幼嬰死亡稱“撂”’,用穀草卷之棄於荒郊不掩埋。未婚而亡者,不做棺木,用席捲埋於僻靜之處,墳堆甚小。故有“老歿”、“壯亡”、“少殤”、“幼撂”之稱。

喪葬程式

一、小殮

停床。死者病危之際,兒孫守護床前,為其洗腳、修剪指甲。如系男性,則為其剃頭、修飾鬍鬚,咽氣前穿好壽衣,死後停放主窯,為“壽終正寢”,用麻綁雙腳,並為其整容、定相,白紙覆面,身蓋紅布苫單,設靈牌。從即日起直至殯葬,孝子早晚焚香,慟哭致哀。

二、擇期

(定發引日期)。死者歿後次日,即請陰陽選擇塋地,修墓穴(有土穴和磚箍之分),並根據死者生辰八字和壽終時辰,確定葬埋日期和落葬時辰。葬期一定,即向己親(女婿外甥)報喪,並派族人請“大客”(男舅家、女娘家)前來弔喪。一般死後第三天即開弔,弔喪儀式解放前頗盛行,靈堂撰書輓聯,門外懸掛紙幡,吊者多為己親、近鄰,儀式大體有瞻容尚饗,沉哀告別等。弔喪時只用湯飯招待,點紙後即辭去。

三、出門告

(訃告)。將死者生卒年月日時、落葬時辰及五服以內之兄弟、子、侄、孫、曾孫等按服規開列詳明,張於門前,以告親朋。同時,須在入殮後第三日在門外懸掛筒紙,俗稱“出紙”。

四、大殮

俗稱入殮,即將死者屍體入棺盛殮。一般須大客(娘舅家)在場,如系老喪,娘舅家則向死者告別,瞻仰遺容。如系壯亡者,還要檢查屍體,看死因是否正常,再看衣著、壽器,認為操辦合理時,方可蓋棺封閉。

五、變服

凡死者之親生子女及孫、曾孫等在變服後,均須披麻戴孝,頭上長孝遮面容,身穿�服不飾身,手持喪杖,喪杖則為父竹母桐,即取竹或桐枝二尺許,外用白紙剪牙纏繞。古人稱父之節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杖取乎桐。服孝者須坐草守靈,寢苫枕塊,通宵達旦,不離喪茨。五服以內其他服規者均須頭戴孝帽,鞋鞔素布,鞔鞋深淺,按服規之輕重而定。孝子在父或母未歸窀之前,均有背服,即用白紙一方,上書“蓼蓼者我,匪我亦蒿,哀哀我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用麻線逢在孝衣背上。與死者親近的其他親屬也有背背服的,但書辭不同。孝服一般分五等,謂之“五服”。即:(一)斬�服。是最重服,服期三年,是兒子、未婚女為父母.承重孫(長子的長子)為祖父母、妻為夫服規。(二)齊�服。服期一年。是親孫為祖父母,夫為妻服制。(三)大功服。服期半年(古時九個月),是本宗的堂兄弟、堂侄、堂侄孫及未婚的堂姊妹的服規。(四)小功服。服期百日(五個月),是本族的曾玄孫、族伯叔父母、兄弟姊妹、外舅父母等人的服規。(五)緦麻服。服期五十天(即盡七),是最輕的孝服,是本族的高祖父母、伯叔祖父母、族兄弟及未嫁姊妹的服規。

六、發引

即親友哀悼、祭奠、殯葬之意。事主須於葬期前二日請總管一至二人,籌劃喪事儀程,並請家門、鄰居為襄事,俗稱效勞者。襄事者須選喪主、助喪各一人。喪主專管喪事過程之禮儀,助喪則主管靈前來客、祭奠事宜,其它襄事者操辦內務、修造墓穴、陳設喪棚、布置靈堂,搭蓋賓棚,並擬定執事榜,明確分工,以應待客之事。與此同時,事主須聘請禮賓四至六人,其中包括主官、祭官,以司撰寫墓誌、祭文、鴻題點主、祀后土、家祭行禮之職,並請樂手獻祭迎賓。正祭之日,即殯葬前一天來客之日,還有祭墓誌之儀式,近年此俗流行較普遍,即將死者生平事跡及直系血親之配偶所生子女等,由賓所撰寫成文,名曰行狀,用朱筆書之於磚或刻之於石,置於門前大木(棺槨之墊底木)之上,行禮致祭並供賓客觀看。同時,五服以內的孝子,凡到場者,須身穿孝服,手持喪杖,跪守靈旁,慟哭致哀,親朋負餅及獻祭禮品,前來祭奠。親朋獻祭之禮品,以牌、幛、匾較多見,屏、軸則次之,文辭多為死者歌功頌德。也有以紙活為主祭獻品,即筒紙、靈亭、美男美女、仙鶴、車馬俑等火葬品。凡屬大型祭品均設儀式,鼓樂相迎,孝子跪拜,以示死者壽終德存。

七、宴賓

酬謝親朋,此俗鎮原各地基本相同,一般均為二天事,即第一天請客,第二天謝客。請客日,祭奠後素菜饅頭,隨到隨吃,俗稱便飯。貴客(指大客)則設偏席(全桌碟子,四道小菜,四個碗子)待之。便飯後開席宴賓。開席前,對貴客和來賓中的長者,一般都有安坐之禮節,過去叫說唱安坐,還有一套說唱詞,明時較盛行,但此禮套路繁複,近年多以送“官杯”代之。入席、安坐,都以“大客”為主席。席類名目繁多,常見者有“八跨五”、“十全”、“十二樓”、“十三花”。富裕之家還上名貴菜餚和帶四餅(餅過去由事主專制,近年多用糕點代之),藉以稱名夸富。酒筵程式均是先酒後餐,酒過三巡,即上菜飯,掇法一般都是“風攪雪”,即一回菜一回飯(席間共上四回饅頭),在上第一回菜時,孝子則到席前跪菜叩頭,以示勸酒致敬。喪事宴席不準猜拳行令

八、家祭

其內容為:供酒、供飯、申文、行禮。葬期前一日,即請客之日的下午或晚上,五服以內之親屬,逐層向死者靈堂行禮祭奠,故稱行家祭禮。祭禮以孤哀子為主,須行三獻禮(初獻、亞獻、終獻),其名有家祭十拜、三跪九叩首等禮儀。正祭之後,其他親屬則依次分別獻禮,均為一獻。每行一禮,必有祭文,文辭按祭者與死者的關係,頌揚死者對祭者的養育之恩及其生前的嘉言懿行,以示孝意。家祭中給死者供饌,在鎮原有講究,名曰:金雞玉兔銀項圈,三件擺在桌面前,左方右肘陳兩旁,鴨子浮水在中間,左肋右綹,尾巴在後,燕窩尤魚,魚肚海參(多用面做,象徵性的),丁角在後。五碟五色撒子:東方甲乙木(綠色),南方丙丁火(紅色),西方庚辛金(白色),北方壬癸水(黑色),中央戊已土(黃色)。四碟菜、四碗湯,兩碟饅頭擺兩邊,全桌碟子在前面。酒肉飯菜俱全,以供死者尚饗。”

九、歸窀

長眠地下之意,俗稱埋人。一般老喪歸窀時間均在家祭之次日早晨寅卯時,太陽未出之前,凡參加葬儀者,不能空腹去,須食攪團飯後起柩,將棺木抬至大門外,停放片刻,行起柩禮,申文以告死者喪禮已成,毋須盤桓,早歸樂土之意。有的還有祭方弼方相文,意即出葬開道,護送靈柩。申文畢,孝子哭送,然後由多人抬起靈柩前往陵墓。王寨鄉等地曾有“扯靈”之俗,牽紼杖而前引,即用白布數丈,一端系靈柩之首,孝子執一端拉扯前行,其俗今已不多見。靈柩行進中,須有一人執引路幡等物走在柩前,親朋掇送各種祭品,樂手奏“祭靈”等哀樂,以示引路。靈柩進入塋地,左右各轉三圈,落放正中,下葬時辰一到,即行安葬。墓穴分明坑,深七尺,前寬三尺五寸,後寬三尺;穿堂深九尺,高四尺,寬三尺五寸。下柩後,請陰陽先生搭針正字,靈柩安妥後,堂內置油燈碗一盞,有墓誌者即立於柩側;用新苕帚掃淨腳印,撒五穀糧食少許,然後用土坯或草把封固窯口,再用土掩埋起冢。葬後,即祀后土,由祭官率祭主行禮,申文以祈禱土德星君,澤惠亡靈,福佑子孫,為趨吉避凶之意。有重棺底的,在家祭之日,還有祭大木禮,禱告木德星君,保護屍靈,蟻鼠難侵。葬後三日,孝子備紙錢香燭及泮湯等祭品,到墳塋燒紙,潑灑泮湯一一“撒福”,將墳冢添上三杴土,名為“全三”。“全三”後孝子孝孫即可外出,女兒即可返家。

十、點主

亦稱鴻題。即將死者諱字以神牌形式書於“影圖”、”家譜”或木主上;擇宗族及親朋中有學位或有官銜者請“主官”,由禮賓行點主禮,主官用朱筆點之。其義有二,一是表示死者形歸窀穸,神歸廟堂,按倫正位,永享蒸嘗;二是借朱筆鴻題,取文光射斗,後輩則有文人蔚起之兆。點主,即在“家譜”、“影圖”或木製靈牌的“主”字上用紅筆重複一點,在“神”字上,重複一豎,叫“點主通神”,在“顯”字上用紅筆一點,叫“點顯”,在死者生卒年月日時上一點,叫“點生卒”,在書寫死者墳塋的方位上一點,叫“點山甲”,在叩祀的“祀”上用紅筆一划,叫“勾祀”。點主前,有秉筆、食紅、凝神、想像、受生氣等程式,以示修影成主,封神立位。

十一、領羊

在送葬前一晚間舉行。事主提前準備三隻羊。大客一隻,眾親戚一隻,本家一隻。由領羊支持人把羊牽到靈堂前,孝子及大客、親戚圍攏跪在靈前,說出死者牽掛未盡之言,若羊擺耳抖全身,即為應領。若不領,人們要多次求告,或給羊用水擦臉,脊背倒水,求得應領。若抖毛大領,孝子悲聲痛哭。一般先領大客的,再領親戚及本家的。領羊,人們認為是死者藉口傳言牽掛兒孫的一種應驗。

十二、搭蘸

即請陰陽設醮場、神位、法壇、經堂誦經,以超度亡魂。此俗多為久病和非正常死亡者設之。

十三、祀祭

從壽終之日起,逢七致祭,子女、孫等須承服赴墳塋燒紙祭奠。七七四十九天為盡七,百日為“百期”。在家設靈位重祭,女婿、外甥等內親都來祭奠。此後,三年內每逢死者壽終之日即為“周年”。頭周年、二周年只設家祭不來客,三周年為?祭,即孝子哀思益哀,除服之意,此祭較為隆重,在家設靈位獻供祭,有時還酬客,孝子赴墳塋燒紙,除去孝服。以後除逢年過節去墳塋燒紙掃祭外,在家不再設祭。

相關信息

此外,民間喪葬還有許多禁忌:孝子在“三七”以內,不進別人家門;不論男女老幼,死在外者,不能入宅,須在戶外搭棚停放。如需進宅、須破牆而入,未婚死或幼年死者,不做棺木,不設靈堂,用蘆席捲埋。亡婦若身懷有孕,需破腹取嬰,然後從簡埋葬;厝柩寄埋,死者因犯忌日、重喪諸多原因而不能及時埋葬者,即在窯內用土坯封固靈柩,或在室外選地停放,少則幾日,多至數年,然後卜筮吉日行禮安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