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水滸傳》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為讀者勾勒出許許多多栩栩如生的古代英雄形象。《鎮三山大鬧青州道》選自於《水滸傳》第三十四回《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原文

話說那黃信上馬,手中橫著這口喪門劍。劉知寨也騎著馬,身上披掛些戎衣,手中拿一把叉。那一百四五十軍漢寨兵,各執著纓鎗棍棒,腰下都帶短刀利劍。

兩下鼓,一聲鑼,解宋江和花榮望青州來。

眾人都離了清風寨,行不過三四十里路頭,前面見一座大林子。正來到那山嘴邊,前頭寨兵指道:“林子裡有人窺望。”都立住了腳。黃信在馬上問道:“為甚不行?”軍漢答道:“前面林子裡有人窺看。”黃信喝道:“休睬他,只顧走!”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看看漸近林子前,只聽得噹噹的二三十面大鑼,一齊響起來。那寨兵人等,都慌了手腳,只待要走。黃信喝道:“且住,都與我擺開。”叫道:“劉知寨,你壓著囚車。”劉高在馬上,答應不得,只口裡念道:“救苦救難天尊。”便許下十萬卷經,三百座寺,救一救。驚的臉如成精的東瓜,青一回,黃一回。這黃信是個武官,終有些膽量,便拍馬向前看時,只見林子四邊齊齊的分過三五百個小嘍囉來,一個個身長力壯,都是面惡眼凶,頭裹紅巾,身穿衲襖,腰懸利劍,手執長鎗,早把一行人圍住。林子中跳出三個好漢來,──一個穿青,一個穿綠,一個穿紅。都戴著一頂銷金萬字頭巾,各跨一口腰刀,又使一把朴刀,當住去路。

中間是“錦毛虎”燕順,上首是“矮腳虎”王英,下首是“白面郎君”鄭天壽。三個好漢大喝道:“來往的到此當住腳,留下三千貫買路黃金,任從過去。”黃信在馬上大喝道:“你那廝們不得無禮,‘鎮三山’在此!”三個好漢睜著眼,大喝道:“你便是‘鎮三山’也要三千兩買路黃金!沒時,不放你過去。”黃信說道:“我是上司取公事的都監,有甚么買路錢與你?”那三個好漢笑道:“莫說你是上司一個都監,便是趙官家駕過,也要三千貫買路錢。

若是沒有,且把公事人當在這裡,待你取錢來贖。”黃信大怒,罵道:“強賊,怎敢如此無禮!”喝叫左右擂鼓鳴鑼。黃信拍馬舞劍,直奔燕順。三個好漢一齊挺起朴刀,來戰黃信。黃信見三個好漢都來並他,奮力在馬上鬥了十合,怎地當得他三個住?亦且劉高是個文官,又向前不得,見了這般勢頭,只待要走。黃信怕吃他三個拿了,壞了名聲,只得一騎馬,撲喇喇跑回舊路,三個頭領,挺著朴刀趕將來。黃信那裡顧得眾人,獨自飛馬奔回清風鎮去了。眾軍見黃信回馬時,已自發聲喊,撇了囚車,都四散走了。只剩得劉高,見勢頭不好,慌忙勒轉馬頭,連打三鞭;那馬正待跑時,被那小嘍囉拽起絆馬索,早把劉高的馬掀翻,倒撞下來。

眾小嘍囉一發向前,拿了劉高,搶了囚車,打開車輛,花榮已把自己的囚車掀開了,便跳出來,將這縛索都掙斷了,卻打碎那個囚車,救出宋江來。自有那幾個小嘍囉,已自反剪了劉高,又向前去搶得他騎的馬,亦有三匹駕車的馬,卻剝了劉高的衣服,與宋江穿了,把馬先送上山去。這三個好漢,一同花榮並小嘍羅,把劉高赤條條的綁了,押回山寨來。

原來這三位好漢,為因不知宋江訊息,差幾個能幹的小嘍囉下山,直來清風鎮上探聽,聞人說道:“都監黃信擲盞為號,拿了花知寨並宋江,陷車囚了,解投青州來。”因此報與三個好漢得知,帶了人馬,大寬轉兜出大路來,預先截住去路,小路里亦差人伺候。因此救了兩個,拿得劉高,都回山寨里來。

當晚上的山時,已是二更時分,都到聚義廳上相會。請宋江、花榮當中坐定,三個好漢對席相陪,一面且備酒食管待。燕順分付,叫孩兒們各自都去吃酒。花榮在廳上稱謝三個好漢,說道:“花榮與哥哥皆得三位壯士救了性命,報了冤讎,此恩難報。只是花榮還有妻小妹子在清風寨中,必然被黃信擒促,卻是怎生救得?”燕順道:“知寨放心,料應黃信不敢便拿恭人。若拿時,也須從這條路里經過。我明日弟兄三個下山,去取恭人和令妹還知寨。”便差小嘍囉下山,先去探聽。花榮謝道:“深感壯士大恩。”

宋江便道:“且與我拿過劉高那廝來。”燕順便道:“把他綁在將軍柱上,割腹取心,與哥哥慶喜。”花榮道:“我親自下手割這廝。”宋江罵道:“你這廝,我與你往日無冤,近日無讎,你如何聽信那不賢的婦人害我!今日擒來,有何理說?”花榮道:“哥哥問他則甚?”把刀去劉高心窩裡只一剜,那顆心獻在宋江面前。小嘍囉自把屍首拖在一邊。宋江道:“今日雖殺了這廝濫污匹夫,只有那個淫婦,不曾殺得,出那口大氣。”王矮虎便道:“哥哥放心,我明日自下山去,拿那婦人,今番還我受用。”眾皆大笑。

當夜飲酒罷,各自歇息。次日起來,商議打清風寨一事。燕順道:“昨日孩兒們走得辛苦了,今日歇他一日,明日早下山去也未遲。”宋江道:“也見得是,正要將息人強馬壯,不在促忙。”

不說山寨整點軍馬起程,且說都監黃信一騎馬奔回清風鎮上大寨內,便點寨兵人馬,緊守四邊柵門。黃信寫了申狀,叫兩個教軍頭目,飛馬報與慕容知府。知府聽得飛報軍情緊急公務,連夜升廳,看了黃信申狀:反了花榮,結連清風山強盜,時刻清風寨不保,事在告急,早遣良將保守地方。知府看了大驚,便差人去請青州指揮司總管本州島兵馬秦統制,急來商議軍情重事。那人原是山後開州人氏,姓秦,諱個明字,因他性格急躁,聲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靂火”秦明。祖是軍官出身,使一條狼牙棒,有萬夫不當之勇。

那人聽得知府請喚,逕到府里來見知府,各施禮罷。那慕容知府將出那黃信的飛報申狀來,教秦統制看了,秦明大怒道:“紅頭子敢如此無禮!不須公祖憂心,不才便起軍馬,不拿了這賊,誓不再見公祖!”慕容知府道:“將軍若是遲慢,恐這廝們去打清風寨。”秦明答道:“此事如何敢遲誤?只今連夜便去點起人馬,來日早行。”知府大喜,忙叫安排酒肉干糧,先去城外等候賞軍。秦明見說反了花榮,怒忿忿地上馬,奔到指揮司里,便點起一百馬軍、四百步軍,先叫出城去取齊,擺布了起身。

卻說慕容知府先在城外寺院裡蒸下饅頭,擺了大碗,燙下酒,每一個人三碗酒,兩個饅頭,一斤熟肉。方才備辦得了,卻望見軍馬出城,看那軍馬時,擺得整齊。但見:

烈烈旌旗似火,森森戈戟如麻。陣分八卦擺長蛇,委實神驚鬼怕。鎗見綠沉紫焰,旗飄繡帶紅霞,馬蹄來往亂交加。乾坤生殺氣,成敗屬誰家。

當日清早,秦明擺布軍馬,出城取齊,引軍紅旗上大書兵馬總管秦統制領兵起行。慕容知府看見秦明全副披掛了出城來,果是英雄無比。但見:

盔上紅纓飄烈焰,錦袍血染猩猩,連環鎖甲砌金星。雲根靴抹綠,龜背鎧堆銀。坐下馬如同獬豸,狼牙棒密嵌銅釘,怒時兩目便圓睜。性如霹靂火,虎將是秦明。

當下“霹靂火”秦明在馬上出城來,見慕容知府在城外賞軍,慌忙叫軍漢接了軍器,下馬來和知府相見。施禮罷,知府把了盞,將些言語囑付總管道:“善覷方便,早奏凱歌。”賞軍已罷,放起信炮,秦明辭了知府,飛身上馬,擺開隊伍,催趲軍兵,大刀闊斧,徑奔清風寨來。

原來這清風鎮卻在青州東南上,從正南取清風山較近,可早到山北小路。

卻說清風山寨里這小嘍囉們探知備細,報上山來。山寨里眾好漢正待要打清風寨去,只聽的報導:“秦明引兵馬到來。”都面面廝覷,俱各駭然。花榮便道:“你眾位俱不要慌。自古兵臨告急,必須死敵,教小嘍囉飽吃了酒飯,只依著我行。先須力敵,後用智取,如此如此,好么?”宋江道:“好計!正是如此行。”當日宋江、花榮先定了計策,便叫小嘍囉各自去準備。花榮自選了一騎好馬,一副衣甲,弓箭鐵鎗,都收拾了等候。

再說秦明領兵來到清風山下,離山十里,下了寨柵。次日五更造飯,軍士吃罷,放起一個信炮,直奔清風山來,揀空闊去處擺開人馬,發起擂鼓。只聽見山上鑼聲震天響,飛下一彪人馬出來。秦明勒住馬,橫著狼牙棒,睜著眼看時,卻見眾小嘍囉簇擁著“小李廣”花榮下山來。到得山坡前,一聲鑼響,列成陣勢,花榮在馬上擎著鐵鎗,朝秦明聲個喏。秦明大喝道:“花榮,你祖代是將門之子,朝廷命官,教你做個知寨,掌握一境地方,食祿於國,有何虧你處?卻去結連賊寇,反背朝廷。我今特來捉你,會事的下馬受縛,免得腥手污腳。”花榮陪著笑道:“總管容復聽稟:量花榮如何肯反背朝廷?實被劉高這廝無中生有,官報私讎,逼迫得花榮有家難奔,有國難投,權且躲避在此,望總管詳察救解。”秦明道:“你兀自不下馬受縛,更待何時?劃地花言巧語,煽惑軍心。”喝叫左右兩邊擂鼓。秦明輪動狼牙棒,直奔花榮。花榮大笑道:“秦明,你這廝原來不識好人饒讓。我念你是個上司官,你道俺真箇怕你!”便縱馬挺鎗,來戰秦明。

兩個就清風山下廝殺,真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這兩個將軍比試,但見:

一對南山猛虎,兩條北海蒼龍。龍怒時頭角崢嶸,虎鬥處爪牙獰惡。爪牙獰惡,似銀鉤不離錦毛團;頭角崢嶸,如銅葉振搖金色樹。翻翻覆覆,點鋼鎗沒半米放閒;往往來來,狼牙棒有千般解數。狼牙棒當頭劈下,離頂門只隔分毫;點鋼鎗用力刺來,望心坎微爭半指。使點鋼鎗的壯士,威風上逼鬥牛寒;舞狼牙棒的將軍,怒氣起如雲電發。一個是扶持社稷天蓬將,一個是整頓江山黑煞神。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當下秦明和花榮兩個交手,斗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花榮連鬥了許多合,賣個破綻,撥回馬望山下小路便走。秦明大怒,趕將來。花榮把鎗去了事環上帶住,把馬勒個定,左手拈起弓,右手拔箭,拽滿弓,紐過身軀,望秦明盔頂上只一箭,正中盔上,射落斗來大那顆紅纓,卻似報個信與他。秦明吃了一驚,不敢向前追趕,霍地撥回馬,恰待趕殺,眾小嘍囉一哄地都上山去了。花榮自從別路,也轉上山寨去了。

秦明見他都走散了,心中越怒道:“叵耐這草寇無禮!”喝叫鳴鑼擂鼓,取路上山。眾軍齊聲吶喊,步軍先上山來。轉過三兩個山頭,只見上面擂木、炮石、灰瓶、金汁,從險峻處打將下來。向前的退步不迭,早打倒三五十個,只得再退下山來。

秦明是個性急的人,心頭火起,那裡按納得住,帶領軍馬,繞山下來,尋路上山。尋到午牌時分,只見西山邊鑼響,樹林叢中閃出一對紅旗軍來。秦明引了人馬,趕將去時,鑼也不響,紅旗都不見了。秦明看那路時,又沒正路,都只是幾條砍柴的小路,卻把亂樹折木,交叉當了路口,又不能上去得。

正待差軍漢開路,只見軍漢來報導:“東山邊鑼響,一陣紅旗軍出來。”秦明引了人馬,飛也似奔過東山邊來,看時,鑼也不鳴,紅旗也不見了。秦明縱馬去四下里尋路時,都是亂樹折木,斷塞了砍柴的路徑。

只見探事的又來報導:“西邊山上鑼又響,紅旗軍又出來了。”秦明拍馬再奔來西山邊,看時,又不見一個人,紅旗也沒了。秦明是個急性的人,恨不得把牙齒都咬碎了。

正在西山邊氣忿忿的,又聽得東山邊鑼聲震地價響,急帶了人馬,又趕過來東山邊,看時,又不見有一個賊漢,紅旗都不見了。

秦明氣滿胸脯,又要趕軍漢上山尋路,只聽得西山邊又發起喊來。秦明怒氣衝天,大驅兵馬,投西山邊來,山上山下看時,並不見一個人。秦明喝叫軍漢,兩邊尋路上山。數內有一個軍人稟說道:“這裡都不是正路,只除非東南上有一條大路,可以上去。若是只在這裡尋路上去時,惟恐有失。”秦明聽了,便道:“既有那條大路時,連夜趕將去。”便驅一行軍馬奔東南角上來。

原文出處

本文出自第三十四回(七十回)

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內容圍繞在梁山泊稱霸的強盜。又名《忠義水滸傳》,一般簡稱《水滸》,作於元末明初。作者歷來有爭議,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

一說施耐庵作、羅貫中編次。根據民間流傳的宋江起義故事加工定型。全書敘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再現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從發生、發展到失敗的全過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沖、魯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中國明代長篇小說。又題為《忠義水滸傳》,通行本簡稱《水滸》。

一般認為是施耐庵著。關於它的作者,明人記載不一。郎瑛中說:“ 、 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李贄《忠義水滸傳敘》中提到作者時,說是“施、羅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和王圻《稗史彙編》都記羅貫中作。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則說是“武林施某所編”,“世傳施號耐庵”。綜上所說,明人大致有三種說法:施耐庵作、羅貫中作和施、羅合作。現在學術界大都認為施耐庵作。施耐庵生平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吳梅《顧曲麈談》記施耐庵即元末劇作家施惠,不甚可靠。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江蘇興化地區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如《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和《興化縣續志》所載的和《施耐庵傳》等。但這些材料相互矛盾處不少,且有明顯不可信處,因此對於這些材料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意見頗不一致,多數研究者持懷疑態度,尚待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施耐庵

生平: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蒐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發現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誌》1篇。據這些材料分析: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後代,唐末施之常後人在蘇州為家。其父名為元德,操舟為業,母親卞氏(卞氏後裔亦遷至今江蘇省大豐市境內)。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其曾在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為官三年,因不滿官場黑暗,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

張士誠起義抗元時,施參加了他的軍事活動。張據蘇以後,施又在他幕下參與謀劃,和他的部將卞元亨相交甚密。後因張貪享逸樂,不納忠言,施與魯淵、劉亮、陳基等大為失望,相繼離去。施與魯、劉相別施時,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別》套曲,抒發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張士誠身亡國滅。施浪跡天涯,漫遊山東、河南等地,曾與山東鄆城縣教諭劉善本友善,後寓居江陰徐氏初,為其塾師。隨後還舊白駒,隱居不出,感時政衰敗,作《水滸傳》寄託心意,又與弟子羅貫中撰 、《三遂平妖傳》等說部。他還精於詩曲,但流傳極少。除套曲《秋江送別》以外,還有如顧逖詩、贈劉亮詩傳世。施耐庵為避明朝徵召,潛居淮安,染病而歿,就地高葬,享年75歲。耐庵歿後數十年,其孫文昱(述元)家道熾盛,始遷其祖耐庵骨葬於白駒西落湖(今江蘇省興化市新垛鎮施家橋村),並請王道生作《施耐庵墓誌》。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100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此書為‘錢塘施耐庵的本’。”萬曆年間,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人一致認為施耐庵是《水滸傳》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同弟子羅貫中合著或者有羅貫中續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