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面具

看著這怪異的鎏金面具,考古人員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盜墓賊就是被這面具嚇跑的。 人真是想不到,盜墓賊竟是被這鎏金面具嚇跑的。 在後來發掘的一些遼代墓葬中,墓主都佩戴著金質或銀質的面具。

名稱:鎏金銅面
長: 19.5厘米
寬: 11厘米
級別:國家二級文物
現藏: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中國內蒙古赤峰市郊外有一座古墓。一天深夜,一向沉寂的古墓內突然傳出說話聲,還不時有亮光閃動。
墓中,兩個黑影舉著火把,正在四處搜尋著什麼。古墓內只有一間不大的墓室,找了一圈什麼也沒發現,兩個黑影便不約而同地向棺材走去。
棺蓋打開,突然,棺材裡面金光閃閃……兩人頓時尖叫一聲,丟掉火把,連滾帶爬地向外跑去。
俗話說:賊不走空。可令人詫異的是,這兩個盜墓賊非但沒有盜走任何東西,反而被嚇得落荒而逃!顯然,他們一定是看到了什麼可怕的東西。那么,究竟是什麼東西,能讓盜墓賊如此害怕呢?
一時間,這件事越傳越廣,城裡的民眾議論紛紛。
當地考古人員聞訊後,迅速趕到了現場,並對古墓進行了發掘。
這座墓大概建於中國遼代中後期,是一座平民墓,墓葬較為普通。墓中除了墓主的一副棺材外,只有一些陶罐、鐵器等陪葬品,這些物品都非常普通,周圍也沒有任何異常之處,那盜墓賊怎么會驚恐的逃走呢?
然而走近棺材,眼前的情景卻讓眾人吃了一驚,墓主的頭部竟佩戴著一副面具!仔細看這副面具,只見它眉毛彎曲,雙眼微閉,兩耳下垂,鼻樑筆直,顴骨微凸,嘴微閉,既像一個熟睡的人,又像一位慈眉善目、神態安詳的老人。如果光線充足,甚至可以看見他耳垂上的穿孔,以及臉頰上的小洞和鬍鬚一樣的絲線。不仔細看,還以為是一幅人臉素描畫像呢,真是太逼真了!在場所有工作人員都讚嘆不已。
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和環境的影響,面具的鼻子部位鏽蝕脫落了一塊,在這陰森昏暗的墓室內,它看起來頗有些詭異。
這副面具是用銅製作的,表面鎏金,顏色金黃,在考古人員手電光的照射下,那金黃色更是耀眼奪目……
看著這怪異的鎏金面具,考古人員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盜墓賊就是被這面具嚇跑的。
那天深夜,盜墓賊打開棺蓋,火光照耀下,面具的顏色刺眼奪目,盜墓賊沒有絲毫心理準備,頓時被嚇了一跳。同時,由於火把的搖晃,火光也隨之搖擺不定,只見面具上的反光不停閃爍,看上去就像墓主的表情在不斷的變化,簡直跟復活了一般。
人真是想不到,盜墓賊竟是被這鎏金面具嚇跑的。那么,古人為什麼要給死者佩戴面具呢?難道真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樣,是為了威懾盜墓者嗎?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遼代是由契丹族建立的,而要解開這怪異面具的謎團,就要先從契丹族說起。
關於契丹族,有一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遠古時,有男子乘白馬自湟河而來,女子騎青牛自土河而來,二人相遇,結為夫妻,共生了八個兒子。後來,他們的子孫繁衍成為八個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以後的契丹族。
契丹族勇猛、彪悍,在中國北方草原過著遊牧漁獵生活,公元916年建立遼政權。在遼統治的200多年間,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契丹文化,給死者佩戴面具下葬的奇特習俗,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覆面葬俗”。
早期,契丹人死了以後,家人為了能夠瞻仰死者的遺容,減輕自己的思念之苦,於是就找四棵排列成正四邊形的樹,借樹的枝杈搭好橫木,鋪上樹枝,把死者放在上面,最後用樺樹皮蓋好。三年之後,再將屍首火化。死者面部經常被蟲、鳥等損壞,他們認為這樣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於是便製作木質面具蓋住死者的面部,將其保護起來。
後來,隨著中原文化的傳入,契丹人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土葬。但與中原地區有所不同的是,在土葬時,他們仍然會用木質面具罩住死者的臉。
遼代中後期,由於契丹冶煉技術的進步,製造金屬已經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情,於是面具便選用不容易鏽蝕腐爛的金、銀、銅、鐵來製作,目的就是更長時間地保存死者生前的容貌。
通常契丹人死了以後,家人就依照死者的性別、年齡及臉形製作面具,並把它戴在死者臉上一起下葬。而隨著貧富等級的出現,面具也成為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在後來發掘的一些遼代墓葬中,墓主都佩戴著金質或銀質的面具。這些墓規格都很高,墓葬也相當奢華,墓主多是契丹的王公貴族。其中有名的,是遼代陳國公主和駙馬合葬墓。墓中貴重陪葬品眾多,公主和駙馬均頭戴純金面具。公主的面具眉、眼局部捶鏨,製作精細,將面龐豐圓、上額柔潤的年輕女性形象表露無遺,充分證明其身份之尊貴。
而由於身份卑微,契丹平民百姓死後,則只能佩戴銅面具或鐵面具。
而這副鎏金銅面具,就是其中之一。這副面具長19.5厘米,寬11厘米,製作精美,輪廓分明,容貌逼真。面具四周鑽孔,金屬絲線穿過這些孔,然後綁住死者頭部,可以防止面具滑落。雖然埋葬墓中無法瞻仰,卻依然給死者佩戴了面具,考慮的還如此周到,這正顯現了契丹族古人的孝道和仁愛之心,著實令人驚嘆。
這件鎏金銅面具,不僅是一件珍貴的文物,而且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它充分展現了中國契丹族古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天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