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礦磁選機

錳礦磁選機

1800 1200 1200

簡介:

隨著耐火材料工業的發展,為了解決微細物料,微細物料混合物料的乾法出鐵,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帶有搖擺磁系的永磁滾筒式磁選機。該機採用稀土永磁材料作為磁源,開放式磁路設計,滾筒速度可調,磁系搖擺。可防止在較高的磁場強度,磁場梯度條件下,大量的礦粒被捕集而造成嚴重的夾雜現象。合理的分選結構及合理的磁場強度和磁場梯度,很好地解決了粉料、粉料顆粒混合物料,乾式分選中存在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分選效果。

用途:

錳礦永磁輥帶式強磁場高梯度磁選機,其它名稱為乾式強磁選機械設備,錳礦粉深加工提純選礦機械設備,磁源系採用高性能永久磁性材料稀土釹鐵硼,用高科技方法聚集組合而成,設備具有磁場強度高、梯度大、用電量少、性能穩定、適用性廣等優點。該系列設備用於貧錳礦石的磁選,能一次性將粒度小於5毫米的貧錳礦富集、提高錳5-18個品位,很好地解決了歷年來貧錳礦不能入爐冶煉、銷售難的一大問題。錳礦石經磁選提純後能產生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錳礦磁選機是錳礦加工廠及礦山企業的最佳投資項目,投資回報率極高。錳礦磁選機還可用於褐鐵礦、金紅石 、鈮鉭礦等礦物的分選提純。

工作原理:

將小於5毫米的原礦送入上料斗,經過振動電機振動布料,出料口的大小可通過手輪來精確調整給料量的大小。磁輥通過調速電機拖動,轉速的快慢通過調速表來進行調節,可控制磁選機的產量和精礦品位。礦粒經輸送帶被送入上磁輥分選,由於錳礦粒有磁性,立即被強磁場吸附在磁輥上,而脈石礦物(以石英為主,其次為白雲石,方解石,絹雲母,長石,粘土類礦物等)由於沒有磁性,磁輥的強磁對它不產生吸力,隨著磁輥的轉動,錳礦粒一直被吸在磁輥上,而脈石粒在磁輥轉到前端位置時被拋出掉在隔礦板的前面(通過改變隔礦板角度的大小可調整精礦的品位),錳礦粒繼續被磁輥帶到脫磁區時自動掉入一選集礦斗收集為精礦成品。由於上磁輥掉下的脈石中還夾帶有一些磁性更弱的錳礦粒,它們將進入下磁輥繼續進行磁選,磁選後的成品錳礦粒進入二選集礦斗收集為成品,被拋出的脈石經尾礦口排出,至此磁選工序結束。由於錳原礦中的脈石被拋棄,所以使錳礦的品位得到提高。整台設備的用電量僅為1KW,磁選投入成本是相當低的。錳礦磁選機是我公司研究開發的高新技術產品,技術已相當成熟,設備正在為一百多家客戶創造效益和財富。

用途與技術經濟指標

錳礦產品包括冶金錳礦、碳酸錳礦粉、化工用二氧化錳礦粉和電池用二氧化錳礦粉等。使用錳礦產品的冶金部門、輕工部門和化工部門根據不同的用途對錳礦產品有不同的質量要求。
(一)冶金工業對錳礦石的質量要求

錳礦磁選機錳礦磁選機
用於煉鋼生鐵、含錳生鐵、鏡鐵的礦石,鐵含量不受限制,礦石中錳和鐵的總含量最好能達到40%~50%。
在冶煉各種牌號的錳系合金中,對礦石的含錳量和錳鐵比值有一定的要求。冶煉中、低碳錳鐵,礦石含錳量36%~40%,錳鐵比6~8.5,磷錳比0.002~0.0036;冶煉碳素錳鐵,礦石含錳量33%~40%,錳鐵比3.8~7.8,磷錳比0.002~0.005;冶煉錳矽合金,礦石含錳量29%~35%,錳鐵比3.3~7.5,磷錳比0.0016~0.0048;高爐錳鐵,礦石含錳量30%,錳鐵比2~7,磷錳比0.005。
(二)化工及輕工部門對錳礦石的質量要求
化學工業上主要用錳礦石製取二氧化錳、硫酸錳、高錳酸鉀,其次用於製取碳酸錳、硝酸錳和氯化錳等。化工級二氧化錳礦粉要求MnO2含量大於50%(表3.3.3),制硫酸錳時,Fe≤3%、Al2O3≤3%、CaO≤0.5%、MgO≤0.1%;制高錳酸鉀時,Fe≤5%、SiO2≤5%、Al2O3≤4%。
天然二氧化錳是製造乾電池的原料,要求MnO2含量越高越好。對Ni、Cu、CO、Pb等有害元素一般廠定標準為:Cu<0.01%、Ni<0.03%、Co<0.02%、Pb<0.02%。礦粉的粒度要小於0.12mm。
三、礦業簡史
錳礦物的利用歷史十分悠久,據文獻記載,世界上利用錳礦物最早的國家有埃及、古羅馬、印度和中國。我國利用錳礦物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4500~7000年前後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彩陶文化)時期。由於軟錳礦呈土狀,它的顏色呈黑色,極易染手,在古人看來,這是一種奇妙的陶器著色顏料。
可是錳元素的發現卻比較晚,到1774年才由瑞典礦物學家甘恩(J.G.Gahn)從軟錳礦中還原出了金屬錳。
錳在鋼鐵工業上的套用是各國冶金學家幾十年不懈努力的結果。1875年以後,歐洲各國開始用高爐生產含錳15%~30%的鏡鐵和含錳達80%的錳鐵。1890年用電爐生產錳鐵,1898年用鋁熱法生產金屬錳,並發展了電爐脫矽精煉法生產低碳錳鐵。1939年開始用電解法生產金屬錳。
最早開採的錳礦山是美國田納西州惠特福爾德(Whitifeld)錳礦,始采於1837年,到1884年錳礦石年產量已達4萬t。印度也是開採錳礦較早的國家之一,始采於1892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印度出口錳礦石一直居世界首位。1928年以後其地位被原蘇聯所取代。從本世紀20年代末原蘇聯的錳礦石產量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此外,開採錳礦石比較早的還有巴西、加納、澳大利亞、南非和加彭等國。
我國錳礦的地質找礦工作開始得也比較早,據所見資料,從1886年開始,並於1890年首先在湖北興國州(今陽新)發現錳礦,隨後於1897年和1907年又先後在湖南發現安仁、攸縣和常寧、耒陽錳礦;1910年發現廣西防城大直、欽州黃屋屯錳礦;1913年和1918年,前後發現了湖南湘潭上五都錳礦(1937年改稱為湘潭錳礦)和廣西木圭、江西樂華錳礦。我國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如朱庭祜、王曉青、田奇玲王雋、李殿臣、李四光等等對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江西等地做了大量錳礦地質調查,初步了解了我國一些錳礦產地及其錳礦石質量,探討了錳礦床的成因。
大規模的錳礦地質勘查工作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從1950年廣西工業廳對桂平木圭錳礦、華東地測處對南京棲霞錳礦、西南工業廳對貴州遵義錳礦進行勘查開始,經過近50年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努力,到1996年底,全國錳礦地質勘查投入約6.8億元,機械岩心鑽探工作量約190多萬m,累計探明錳礦石6.48億t。
我國最早開採的錳礦山是湖北陽新錳礦,始采於1890年,後因質量不佳,不久即行停采。陽新錳礦停采後,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為了解決錳礦原料,於1908年在湖南常寧曲潭設常耒錳礦採運局,開採常寧—耒陽一帶錳礦。1913年在湖南湘潭上五都發現錳礦後,1914年即由新組建的裕?礦業公司負責開採,到1917年已初具規模,日產錳礦石百餘噸,最高年產達3萬t,僅1916~1927年的12年間,運銷日本八幡制鐵所的錳礦石就達14.3萬t(礦石品位不低於45%)。
據查閱資料表明,1949年以前全國曾開採過錳礦的地區有: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江蘇、江西、福建、貴州、河北和遼寧。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年到1945年的33年間,我國共開採錳礦石140萬t(表3.3.5),年均產量4.2萬t,最高年產7.43萬t(1927年),主要集中於桂、湘、贛、遼、粵、蘇6個省(區),合計135.8萬t,約占全國總產量的96.8%,其中又以桂、湘兩地為最多,占全國總產量的65.4%。鉛是人類從鉛鋅礦石中提煉出來的較早的金屬之一。它是最軟的重金屬,也是比重大的金屬之一,具藍灰色,硬度1.5,比重11.34,熔點327.4℃,沸點1750℃,展性良好,易與其他金屬(如鋅、錫、銻、砷等)製成合金。
鋅從鉛鋅礦石中提煉出來的金屬較晚,是古代7種有色金屬(銅、錫、鉛、金、銀、汞、鋅)中最後的一種。鋅金屬具藍白色,硬度2.0,熔點419.5℃,沸點911℃,加熱至100~150℃時,具有良好壓性,壓延後比重7.19。鋅能與多種有色金屬製成合金或含鋅合金,其中最主要的是鋅與銅、錫、鉛等組成的黃銅等,還可與鋁、鎂、銅等組成壓鑄合金。
鉛鋅用途廣泛,用於電氣工業、機械工業、軍事工業、冶金工業、化學工業、輕工業和醫藥業等領域。此外,鉛金屬在核工業、石油工業等部門也有較多的用途。
一、礦物原料特點
鉛鋅在自然界裡特別在原生礦床中共生極為密切。它們具有共同的成礦物質來源和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學行為,有類似的外層電子結構,都具有強烈的親硫性,並形成相同的易溶絡合物。它們被鐵錳質、粘土或有機質吸附的情況也很相近。鉛在地殼中平均含量約為15×10-6,在有關岩石中平均含量:砂岩7×10-6、碳酸鹽岩9×10-6、頁岩20×10-6。鋅在地殼中平均含量約為80×10-6,在有關岩石中平均含量:玄武岩105×10-6、花崗岩中60×10-6、砂岩16×10-6、碳酸鹽岩20×10-6、頁岩95×10-6。
目前,在地殼上已發現的鉛鋅礦物約有250多種,大約1/3是硫化物和硫酸鹽類。方鉛礦、閃鋅礦等是冶煉鉛鋅的主要工業礦物原料。
二、礦石工業要求
儘管現在已發現有250多種鉛鋅礦物,但可供目前工業利用的僅有17種。其中,鉛工業礦物有11種,鋅工業礦物有6種,以方鉛礦、閃鋅礦最為重要。還有菱鋅礦、白鉛礦等。
礦石工業類型,以礦石自然類型為基礎,按礦石氧化程度可分為硫化礦石(鉛或鋅氧化率30%)、混合礦石(鉛或鋅氧化率10%~30%);按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可分為:鉛礦石、鋅礦石、鉛鋅礦石、鉛鋅銅礦石、鉛鋅硫礦石、鉛鋅銅硫礦石、鉛錫礦石、鉛銻礦石、鋅銅礦石等;按礦石結構構造,可分為:浸染狀礦石、緻密塊狀礦石、角礫狀礦石、條帶狀礦石、細脈浸染狀礦石等。
為適應我國鉛鋅礦地質勘探工作和礦山生產建設的需要,地質礦產部和冶金工業部根據我國鉛鋅礦產資源狀況和採選冶技術條件,於1983年聯合制定並頒布《鉛鋅礦地質勘探規範》(試行),制定了鉛鋅礦一般工業指標,普查勘探中用於評價礦床有否工業價值。
三、礦業簡史
中華民族的祖先對鉛鋅礦的開採、冶煉和利用曾做出過重要貢獻。中國古代“鉛”寫作“釒公”。商代(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期在青銅器鑄造中已用鉛,西周(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鉛戈含鉛達99.75%。在古代,鉛往往被加入銅中成為合金化金屬,還用來製作鉛白、鉛丹等。古代煉鉛的原料有兩類,一類是氧化鉛,以白鉛礦為主,另一類是硫化礦,以方鉛礦為主。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中有敘述含銀硫化鉛礦的冶煉方法。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當時開採的三種鉛鋅礦物,一種是“銀礦鉛”,系指與輝銀礦等共生的方鉛礦;另一種是“銅山鉛”,系指含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的多金屬礦;還一種是“草節鉛”,可能是指結晶粗大的方鉛礦。
由於鉛礦中多含有銀,古代為了提取白銀,因此大量開採並冶煉鉛。
中國是最早發明煉鋅的國家。古代稱鋅為“倭鉛”。煉鋅,據史料記載至遲在10世紀的五代就已能冶煉。貴州赫章志上即有該縣媽姑地區在五代後漢高祖天福年間(公元947年)開始煉鋅的記載。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也有敘述,用爐甘石作原料,用坩堝冶煉,書中附有圖。
明、清時鋅主要用配製黃銅,供鑄錢及製造各種器皿用。約在17世紀初開始向歐洲出口鋅錠。1745年從廣州裝運鋅錠的一艘船在瑞典哥德堡觸礁沉沒,1872年被打撈起一部分鋅錠,經分析鋅含量達98.99%,可見當時中國冶煉鋅的水平是相當高的。
中國古代不僅對鉛鋅的冶煉和利用有重要創舉,而且很早就認識了鉛鋅礦的產出分帶性。在《管子·地數篇》中就記載“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鉛者,其下有銀”。當代許多鉛鋅礦床的勘查有不少的礦區都是通過古礦硐和冶煉爐渣遺址等發現的。
近百年來,在舊中國時期鉛鋅業基礎薄弱,只有幾個規模小的礦山和工廠,採礦、選礦、冶煉基本上土法生產,最高年產量,鉛8900t、鋅7100t。新中國成立後,鉛鋅業發展很快。經過40多年來的大規模地質勘查,探明了豐富的鉛鋅礦產資源,建設了一大批國營大中型鉛鋅礦山和冶煉廠,形成了較大的採選冶生產能力,產量居於世界前列。1996年鉛精礦(金屬含量,下同)產量64.3萬t,鋅精礦(金屬含量,下同)產量112.1萬t。鉛鋅金屬產量(含礦產產量和雜產產量):鉛70.6萬t,居世界第2位;鋅118.4萬t,居世界第1位。現在不僅滿足國內

技術參數表

參數名稱 型號CGD160-600-400 CGD160-1000-800 CGD160-1500-1200 CGD240-1500-1200 CGD240-1800-1600
磁輥磁感應強度(GS) 10000-12000 10000-12000 10000-12000 12000-13500 12000-13500
磁輥直徑(mm) φ160 φ160 φ160 φ240 φ240
一選上磁輥長度(mm) 600 1000 1500 1500 1800
二選下磁輥長度(mm) 400 800 1200 1200 1600
傳動電機功率(kw) 3 4 4 4 5.5
給料粒度(mm) 0.5-5 0.5-5 0.5-5 0.5-5 0.5-5
可提高品位數 5-18 5-18 5-18 5-18 5-18
分選原礦能力(kg/h) 大於500 1000-2000 2500-3500 3000-5000 5000-7000
設備重量(kg) 700 800 1500 1600 19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