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崗村

錢崗村

錢崗古村落位於廣州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錢崗陸氏是“宋末三傑”名臣陸秀夫之後裔。古村內有廣裕祠,於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古村落群中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錢崗村錢崗村
錢崗古村落位於廣州從化市太平鎮錢崗村,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錢崗陸氏是“宋末三傑”名臣陸秀夫之後裔。古村內有廣裕祠,於2003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第一名,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古村落群中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廣裕祠與北京故宮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 錢崗古村西更樓有一木雕封檐板,名叫“江城圖”,其內容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時廣州珠江北岸20餘公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貌,雕工精湛,這件無價之寶被文物專家稱為廣州的“清明上河圖”。錢崗古村有四座門樓,九間書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樓。村子外有—條“護村河”。古村內的巷子多又深,且迂迴曲折,房舍、祠堂、棚廳、水池等一應俱全,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錢崗古村居民大多姓陸,據考證,是南宋名臣陸秀夫之後裔。陸秀夫為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張世傑一起被後人稱為“宋末三傑”。祥興二年(1279年,宋軍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為元軍所敗,他寧死不降,毅然負帝投海而亡,悲壯獻身。

概述

錢崗村錢崗村
錢崗村位於廣東省從化市區西南14公里。屬太平鎮。始建於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比從化建縣還早200多年。錢氏遷此定居,故名。錢崗古村。占地面積較大,共有九百多間房屋,現有4000多人,村民大部分姓陸,少數姓沈。古村由於始建於宋代,別具韻味,又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布局較為隨意,四面朝向。古巷以鵝暖石鋪砌,現存的房屋絕大多數為明代所建。古村現已少人居住,巷子又多又深,迂迴曲折,並且錯落複雜,但並不凌亂也不拼湊,房舍、祠堂、棚廳、水池等一應俱全,相反是錯落有致的舊民居中夾雜著一兩座祠堂,零星的石井,給人一種追溯感。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東面門樓前有個三門牌坊,經牌坊出入古村,古村共有四個門樓:東叫啟廷門,西為鎮華門,南為震明門,北為
錢崗村祠堂井
迎龍門,此門最具特色,因為它的閣樓高於其他的門樓。村的外圍現在仍存有殘缺的舊圍牆與四門樓相連。政南巷是貫穿舊村南北的中心巷,主村道外繞整個村莊。

古村周圍環境幽美,東、南、西三面有池塘,池塘附近中多種果樹,其中的荔枝有以糯米糍為上品。荔枝成熟時節,樹上“飛焰欲橫飛”,環境相當優美。

錢崗古村有三寶:獅頭石、祠堂井、老榕村。獅頭石是橫亘在村中一條小道中的石頭,傳說有鎮壓全村風沙的作用;祠堂井是在宗祠旁的一口井,曾經是全村人的主要飲用水源;大榕村生長在村西門外,原先是村中集會的主要場所。

歷史

廣州從化錢崗古村,史書中記載,從化設縣在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其意是“遠氓從此歸化”。而錢崗村建村的歷史則較之早了200年,可謂是“未有從化,先有錢崗”。

錢崗村陸秀夫背小皇帝
錢崗村大部分的村民姓陸,這個人文淵源可追溯到700多年前。據記載,當時南宋與元朝兩軍在廣東展開最後決戰,結果以元軍大勝、南宋滅亡而告終。那位背著南宋小皇帝在新會崖門投海自盡的宰相陸秀夫,其第五代孫後來流落到了錢崗村。

方圓1平方公里的錢崗古村,坐北向南,依山傍水。村內5萬多平方米麵積的建築物,主要是保留下來的900多座房屋,絕大多數為清代所建,有的尚保留著宋明的遺風。村中的巷子多又深,且迂迴曲折,房舍、祠堂、棚廳、水池等一應俱全,是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在村子的四周,東南西北分別有“啟延門”、“震明門”、“鎮華門”、“迎龍門”等4個門樓。門樓之間用圍牆相連,牆外便是溪水及魚塘,儼然是個守望相助的城堡

探源:忠烈丞相的後人

根據孟春吉《恆禎房宗譜》的記載,錢崗古村最早的居民,是南宋左丞相陸秀夫的後裔。

陸秀夫,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人,生於端平三年(1236年)、卒於祥光二年(1279年)。他生活在只統治著中國半壁疆土的南宋,中國歷史上最狼狽的朝廷之一。末朝三任小皇帝不是做了亡國君,便是做了終日漂泊海上的亡命者。無力回天之際,左丞相陸秀夫只得在崖山背負幼帝投身碧波萬頃的大海。

錢崗村陸秀夫
中國歷史上的大宋王朝,隨著這悲情一跳而宣告滅亡。而陸家後人的劫難卻只是剛剛開了個頭。為了斬草除根,元朝開始對陸氏家族展開追殺。當時陸秀夫的第四子陸禮成正奉父之命鎮守梅嶺,驚聞父親以身殉國的噩耗,悲痛不已,審時度勢之後,知道大宋氣數已盡,只得蟄居於民間。

為逃避元兵的追剿,陸禮成最後逃至廣東省南雄縣珠璣巷僑居。至其第五代,玄孫陸從興一路輾轉,由南雄珠璣巷遷到古番禺寧樂鄉,陸從興見到這裡山清水秀,糧余粟足,便決定遷居至此。後不斷“開疆拓野,子孫瓜瓞綿綿,學道流芳”,逐漸形成了錢崗古村。

陸從興之後傳至第六代、第七代的時候,陸廣平、及忠、原英、鳳鸞、及善等人會眾協力同心,於明同樂四年十一月(公元1406年)始建廣裕祠。錢崗古村雖然房舍建築布局隨意,但都以廣裕祠為中心,就好像是藕田的“主莖”向四周蔓延,而陸氏族人更是繁衍廣闊,代代宗支繁盛,文武人才輩出,陸氏後人遍布從化多個鎮及省內十多個市縣,僅太平鎮就有近萬人,在新加坡泰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後人定居繁衍。

直至今日,每逢清明重陽時節,村中族人都會集中在祠堂進行春秋祭祖。族中之人,無論長幼,都知道自己是陸秀夫的第幾代傳人,均以太公“背著小皇帝跳海殉國”為榮,均牢記著“忠孝傳家”的祖訓,默默將先祖的氣節傳承。

古村傳說

“社公潭”的傳說

據說在100多年前,沙溪河水流經古村南向的震明門的時候,會形成一片寬闊的水面。由於當年沙溪河經常爆發山洪禍擾百姓,村民在震明門右面靠近水邊的岩石上立了一個“社公神壇”。逢年過節,婦女們會到神壇前上香、燒元寶蠟燭,企求“社公”保佑風調雨順。那片水面也被稱為社公潭。

傳說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溪水衝擊南面“社公神壇”下面的岩石,會發出“錢崗、錢崗”清脆悅耳的聲音。不過在60年前,沙溪河沿岸爆發了一次特大山洪,洪水沖開了現在東向橋下一大片果園和良田。從此,由於河水改道,“社公潭”前很難再聽到“錢崗、錢崗”的悅耳水聲了。

錢崗地形的傳說

錢崗村錢崗村
錢崗古村有大小屋舍千餘間,有名的村巷12條,無名的小巷無從計算。這些大大小小的巷子沒有一條是筆直的,最直的也只有一二十米遠。初來乍到的人會覺得這樣的設計真是有點兒隨意,殊不知這種隨意也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傳說在錢崗建村之初,村中老者(俗稱“豬頭公”)請地理先生來看風水。地理先生從東走到西,又從南走到北,用羅盤開了幾十條線,最後確定錢崗屬於蓮藕形,居屋只能隨意而建,否則就住不長久。於是村民建屋就只需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有空地就隨意延伸出去。

村落初具規模之後,地理先生又建議四周再建圍牆,每個方向建一座門樓讓村民出入,像藕田那樣,讓藕節自由地在田中延伸。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圍牆內的地全都建滿了屋,但是大家卻都認為一旦離開了用青磚牆圍起來的“藕田”,就像是離開“主莖”。於是村民想盡一切辦法,寧可一間房從中間砌起一堵牆,多開一個門,兄弟各住半間將就著,也不願意搬到圍牆外去居住。

而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很多圍牆開始被拆除,80年代後,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生產隊統一規劃建房地村民才開始大規模的外遷。

文昌閣的傳說

錢崗村錢崗村
錢崗古村的西南面,原來建有一座文昌閣(現已拆毀)。文昌閣坐落在“三洲潭”,傳說“三洲潭”曾經是沙溪河道,後來河道改了,才留下這么一條爛河灘。灘中有個水潭,深不見底,潭底住著一條蛟龍,每年夏天蛟龍都會跑出來作祟,河水泛濫,淹沒農田,沖毀房屋,攪擾得村民不得安生。後來,村中族老請教一位高明的“地理先生”如何才能鎖住蛟龍。先生查看了地形之後,指點族老先把深潭填平,然後在上面建一座塔,這樣既可以把蛟龍鎮住,又可以截住“血脈”,使其聚於錢崗,可使全村興旺發達。

於是族老發動全族人捐資建塔,取名為文昌閣。不久,村民開始在文昌閣北面建市場做生意,逐步形成“文閣墟”,“文閣墟”在抗日戰爭前後達到最興旺,中間建起兩排村坊讓鄰近的村民擺賣東西,每逢趕墟的日子,前來湊熱鬧的人多達一兩千人。

古村風貌

鍾靈毓秀嶺南居

錢崗村從東到西約有1300米,從南到北約1000米,面積約5萬多平方米,一條蜿蜒流淌的小河環繞在古村落的四周,是錢崗村的“護村河”,一旦發生火災還可以就地取水滅火,一舉兩得。村內有4座分為四向的門樓。每個門樓附近又有一座更樓。四個門樓分別是東門“啟延門”、南門“震明門”、西門“鎮華門”、北門“迎龍門”。每個門樓都有堅固的大門,每晚定時關閉。門樓之間用古老的青磚圍牆連線起來,它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村落,同時也營造出一個守望相助的城堡

錢崗村錢崗村
村的東門口有一座挺立的青磚牌坊,名為“靈秀坊”,約6米高,陽光灑落在牌坊的瓦面上,從遠處細細打量,靈秀之氣撲面而來。穿過靈秀坊,走過幾間明磚古屋,村子的公共場所東門更樓出現在眼前。

東門更樓里如今空無一物,僅有殘香習習。當年,每當夜深人靜時分,子時報更聲便由更樓守夜的男丁送出,遇到外村偷襲,更樓里值班的更夫就敲響警鐘,通知全村人立刻進入戒備,更樓也不總是報警——在平時,村里不論誰家添了男丁,大多會在更樓前的平地擺酒席,宴請全村老小。

穿過更樓,沿石道前行,會看到許多形形色色的古老民舍。全村散布著800多年來先後修建的各式民居千餘間,現在除了有七八戶之外——那都是一些或者頑固、或者孤單的老人家,他們離不開古村——其他都已是人去樓空。這些已經“沒法住人”的古老房子,它們的外表卻還在持續地散發著一種迷人的美,那是一種只有在久遠的時間裡才能醞釀出來的醇厚味道。

陸氏廣裕宗祠

錢崗村陸氏廣裕宗祠
錢崗古村的建築特色體現了安全防衛功能,它是一個防禦式的堡壘。村外有圍牆(古圍牆已經損得差不多了),東南西北各有一門,四個方向各有一更樓。更令人稀奇的是村內的小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沒有人帶路很難走出來。歷史悠久的錢崗古村現在基本可算是棄村了,村內只有幾戶老人家,其它村民大多遷往新村了。到處都是斷垣殘壁,雜草叢生,漫步其中,倒有“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感覺。

令陸氏後人自豪的不僅僅是古村的歷史悠久,而人文淵源更是令他們驕傲不已。廣裕祠,從化人大多知道,全稱陸氏廣裕宗祠。這裡供奉著兩位載入汗青的陸氏名人陸賈陸秀夫。大門上的“詩書開越,忠孝傳家”道出了這兩位名人的歷史,也為後來訂立了行為的規範。

錢崗村陸賈
漢代著名辨士陸賈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秦朝遺臣南越王趙佗歸順漢室,避免了兵戈討伐,嶺南得以歸化。而更令人感慨的是陸秀夫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記得宋代文天祥在潮陽被元軍俘獲不肯投降,在被押至崖山(今新會)前線經過珠江口伶仃洋時,寫的那道千古絕唱《過伶仃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首詩至今令人感慨。與此同時,元軍也將不屈服的宋軍全部圍困在崖山的海上,在戰鬥的最後一刻,負責守護皇帝的左丞相陸秀夫看到大勢已去,不願投降成為亡國奴,毅然先將自己的妻兒驅趕下海,然後背著9歲的小皇帝投海殉國,此戰戰死和投海的宋軍及家屬共10萬人。。。。。。宋軍最後的少數殘部,漂流至陽江的螺島,遇到颱風,全軍覆沒。後人把螺島改為了海陵島,也就是海上的陵墓。海陵島,也就是現在的閘坡

廣裕祠同時又是“非常寶貴的建築標本”,遺址上刻有六個朝代的確切重裝時間,可謂“一祠融六朝”,這種確

錢崗村木雕檐板“江城圖”
切的時間記載,為該祠堂所久留下來的建築風格作出了明確的斷代,是嶺南建築歷史的一把標尺。
而祠內紅砂岩的柱基石,在嶺南一帶也是比較少見的。

村里西向更樓檐上懸掛了幾百年的木雕檐板“江城圖”更是無價之寶,據說是唯一一塊用木刻形式反映珠江北岸繁華景象的檐板,被文物專家稱為廣州版的《清明上河圖》。當然,現在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仿製品了,那么珍貴的文物已經被博物館收藏了。

建築布局特點

錢崗村建築特點:池塘和外牆環環相衛,四設的更屋日夜守望,阡陌交錯路路斷頭,村莊布處處隱藏機關的防禦體系。

錢崗村靈秀牌坊
東門,靈秀牌坊。遲暮美人般守望在村口。她已衰頹,容顏憔悴。可她傲然,你由此可以想見她曾經出水芙蓉般的光鮮與靈秀。牌樓四柱三門,主體由青磚砌成。頂層四角翹起燕尾,頂部鋪瓦,寶珠頂,牆頭灰塑三重紅底白色蓮花托。水塘的倒映和門楣上猩紅的楹聯,為古老的村口景象提起了幾分精神。

靈秀牌坊僅是村東的門樓。在錢崗的南、西、北向,還分別有“震明門”、“鎮華門”、“迎龍門”等3個門樓。相應,村子每個方位的門樓以內都匹配有更屋(看更用的房子)。與四個門樓相連的是殘破的圍牆。圍牆之外,村子東、南、西三面環圍著池塘和濃密的果林。至今仍能完整地看到錢崗村外廓分明的方位和嚴謹的格局。可以推想,建村的當初村子就有了完整的規劃。

不過這種分明和嚴謹,在進村之後很快就遁形了。村子不是方位和通路分明的廣府梳式布局,整個錢崗古村的布

錢崗村錢崗村
局是較為隨意的四面朝向。與慣用麻石鋪路的廣府民居不同,錢崗村中阡陌無一例外由鵝卵石鋪就,村民說,石頭由祖上們就近在河中取材。卵石路四通八達,可卻很難找到引領方向的主幹道,走到哪,都岔道重重,而且每每會遭遇斷頭路。“有多少房舍,就有多少條路”的傳聞,看來真是錢崗的寫照。若不是近年村民們在各個關鍵點處標示出“參觀路線”,觀者多會在斷頭路上茫然無措。

迷宮般的村道,它們看似錯綜複雜,其實不凌亂也不拼湊,我相信它定然內有乾坤,否則,那些村童怎么可以在村中肆意地奔走和嬉戲?顯然,村道的無章可循是專門迷惑外來人的。村中惟一有方向的中心巷,是貫穿南北的政南巷。而錢崗村的主村道則不開入村內,始終外繞著整個村莊。

珠江三角洲一帶,錢崗村的風貌別樣卓異。典型的嶺南建築用材(如麻石)和建築形式(如鑊耳)在錢崗村甚為鮮見。儘管已經很難在錢崗村內看到一座完完整整的房舍,可仍能很強烈地從殘垣破瓦、斜梁塌垛中找到殘留的北方民居氣質。錢崗,像剪貼畫般不合地緣地拼貼在了嶺南鄉間。

推薦玩法

錢崗村錢崗村
錢崗古村有四座門樓。東向叫“啟延門”,南向叫“震明門”,西向叫“鎮華門”,北向叫“迎龍門”。門樓之間用古老的青磚圍牆連線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村落。以前古村東南西北各門前都有一棵大榕樹,但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只剩下鎮華門旁的這棵古榕樹了,至今已有300多歲。現在村裡的老人,依然保持了古老的傳統,閒時聚集到大榕樹下,琴棋書畫,傳播新聞,議論村中大事,古榕樹見證了古村落的滄桑歷史。

村路都是用山崖石、田園石、沙溪河石等不規則的石頭有序砌成的,不用水泥,不用石灰,就靠巧手把街巷鋪成梅花狀,既簡樸又美觀。每到雨天,街巷上的石頭光滑鑒人。村里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就是廣裕祠,是南宋陸氏族人的宗祠,與北京故宮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00年歷史,西向更樓封檐口有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畫《珠江江城圖》,清晰的刻畫了清代珠江岸邊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貌,活靈活現地展現出清代中前期廣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的繁榮景象,有“廣州清明上河圖”的美稱。

交通路線

行車路線

A、深圳市區--廣深高速(廣州方向)--火村站出口--北二環高速--太和站出口--鍾落潭方向--105國道(從化方向)--太和收費站--太平鎮十字路--右轉直行,沿途有廣裕祠指示牌--錢崗古村東門。

B、從廣州廣園車站乘搭班車至太平鎮車站(10元/人),再打的或搭機車2-3元即到。

美食

沿途有很多農家菜館,特色燒雞、燒排骨、從化五道菜等特色農家菜味道都不錯。

相臨景點

長隆夜間動物世界

廣州動物園

大河馬水上世界

廣州白雲山

越秀公園

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芙蓉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