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丁癸草]

丁癸草[丁癸草]
丁癸草[丁癸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的藥效,可內服也可外敷,洗淨、曬乾或鮮用皆可。 Ohashi將本種中莢果上無毛的類型定為 Z. gibbosa Spanog. var. cantoniensis. 但他在 Fl. E. Himal. 一書中指出,在有毛和無毛的兩種典型之間,存在一系列過渡類型,甚至在同一個體上,也存在有毛和無毛兩種莢果類型。因此,我們認為沒必要將其分出,故而歸併。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丁癸草圖冊 丁癸草圖冊

多年生、纖弱多分枝草本,高20-50厘米。無毛,有時有粗厚的根狀莖。托葉披針形,長1毫米,無毛,有明顯的脈紋,基部具長耳。小葉2枚,卵狀長圓形、倒卵形至披針形,長0.8-1.5厘米,有時長達 2.5厘米,先端急尖而具短尖頭,基部偏斜,兩面無毛,背面有褐色或黑色腺點。總狀花序腋生,長2-6厘米,花2-6(-10)朵疏生於花序軸上;苞片2,卵形,長6-7(-10)毫米,盾狀著生,具緣毛,有明顯的縱脈紋5-6條;花萼長3毫米,花冠黃色,旗瓣有縱脈,翼瓣和龍骨瓣均較小,具瓣柄。莢果通常長於苞片,少有短於苞片,有莢節2-6,莢節近圓形,長與寬約2(-4)毫米,表面具明顯網脈及針刺。花期4-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邊、村邊稍乾旱的曠野草地上。

分布範圍

產於江南各省。日本(四國、琉球群島)、緬甸、尼泊爾、印度至斯里蘭卡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據《生草藥性備要》載:“味甜、性溫,敷大瘡,其根煲酒飯解熱毒,用根煅灰搗為末,散癰疽,治疔疾,和蜜搗敷治牛馬疔,亦治蛇傷。”可作牧草。

化學成份

全草含黃酮甙、酚類、胺基酸,全草含香豆精(coumarin)

功能主治

根:清熱,解毒。用於癰疽,疔瘡,腳氣浮腫,瘰癧。 全草:甘,涼。清熱,解毒,祛瘀。

清熱解毒,涼血解毒。用於感冒,咽喉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小兒疳積,急性乳腺炎,眼角膜炎;外用治跌打損傷,癰癤腫毒,毒蛇咬傷。 去瘀,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喉痛,目赤,疔瘡腫毒。

①治黃疸(陽黃):丁癸草(乾)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②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淨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④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喉頭炎:丁癸草,調酸醋揉爛,放於口內含服。(《嶺南草藥志》)

⑥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採藥錄》)

⑦治馬嘴疔(生於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採藥錄》)

⑧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於浴盆內,乘熱坐於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後,即坐於藥水內浸洗,約浸半小時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⑨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⑩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乾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鑑別

全草長20-40cm。根及根莖長圓錐形,黃色或灰黃色,直徑約2mm。莖纖細,叢生,黃綠色或灰綠色,直徑約1,無毛。小葉2,生於葉柄頂端,呈“人”字形,托葉細,卵狀披針形。/小葉多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灰綠色或灰白色,長5-15mm,寬2-3mm,先端處具一細尖刺,全緣,下面疏被茸毛或無毛,在放大鏡下可見黑色腺點。氣微,味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