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獬豸

銅獬豸

獬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似羊非羊、似牛非牛的神獸,具有能分辨是非、判斷正誤的特異功能。銅製獬豸,1970年在諸城市前涼台村漢墓出土,現收藏於山東諸城市諸城市博物館。在古代的墓葬中,因經常有隨葬獬豸者,以作鎮妖避邪之用,故又稱其為“鎮墓獸”。

圓明園銅獬豸

點擊查看大圖
說明:圖為圓明園銅獬豸
【名稱】:銅獬豸
【類別】:銅器
【年代】:清
【文物原屬】:原圓明園] 長春園的大宮門前飾物
【文物現狀】:現放置於北京頤和園仁壽殿庭院中
【簡介】:
該銅獬豸造型雄健,刻工精細。

諸城市漢墓出土的銅獬豸

(圖)銅獬豸銅獬豸

【類別】:銅器
【年代】:漢代
【文物原屬】:原山東諸諸城市前涼台村漢墓陪葬品
【收藏地點】:1970年在諸城市前涼台村漢墓出土,現收藏於山東諸城市諸城市博物館。
【簡介】:
高30厘米,長64厘米,重13公斤,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銅獬豸之一,現已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諸城市出土的這件銅獬豸,雖已歷經近兩千餘年,但保存仍完好如初,栩栩如生。它的三隻腳蹬地,弓首翹尾,銳角前突,躍躍欲試。除了頭頂上的主角之外,為了表現其衝刺的威力,又將項背部的鬃毛化作三支利角,刺向不同的角度,就連它的耳朵也變成了兩支前刺的長矛,可以說它整個頭部都成了搏鬥的武器。這獨具匠心的設計,更加突出了獬豸無所畏懼,全心全力對抗邪惡的耿直本性。其整個造型獨特線條粗獷,古樸簡練,比例協調,生動有力,表現出了古代藝術家們超群的雕塑水平已經達到了如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和工匠們精湛嫻熟的鑄造技術。

相關資料

 獬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似羊非羊、似牛非牛的神獸,具有能分辨是非、判斷正誤的特異功能。《說文》云:“獬豸,獸也,似山羊,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後漢書》載:“獬豸,神羊,能別曲直。”相傳,在原始社會末期,堯、舜時代的法官皋陶,最早開始用獬豸參加斷案。遇到難以解決的案件時,就將獬豸牽到當事者的面前,獬豸用角牴觸的一方就是有罪者。後來被戰國時的楚王所捕獲,照其形象製成衣冠。秦滅楚國後,將該冠賜給御史佩戴,遂稱為“獬豸冠”(漢 ·楊孚《[異物志》)。以後,這冠就又成了法官的代名詞。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補服前後還繡有獬豸圖案。顯然,獬豸形象實是蒙昧時代的神判法的遺蹟,遠古人似乎還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搜尋罪證或迫使嫌疑犯說出真情,便往往藉助於神明神物來裁判,進入文明時代後,便又將其威嚴的形象作為法律的象徵,以顯示法無私阿,制為法官的服飾,以提醒他們的職責。在開封,現經恢復後的“開封府”大門外南迎壁上,就雕刻有一幅巨大的獬豸圖,用於象徵包公的剛正不阿和鐵面無私。
由於獬豸能分辨是非,決訴訟,遂成了中國古代法官的代稱,如同龍象徵著皇帝、鳳象徵著皇后一樣,獬豸則象徵著威嚴的法官。在漢代,專門主持糾察之職的御史所戴的帽子,就曾被稱為“獬豸冠”。《後漢書·輿服志》載:“法冠,執法者服之,……或謂之獬豸冠。”即指此而言。唐宋時期,凡是執法官員所戴的官帽都稱“獬豸冠”。唐代詩人岑參曾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寫。至明代,以獬豸圖案飾執法官公服已十分多見。到了清代,御史和按察史的官服前後都繡有獬豸的圖案。隨著歷史的發展,獬豸的形象雖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如早期的獬豸似牛、羊、豬等家畜,到了中晚期則象虎、豹、獅等猛獸),但無論怎樣變化,其頭頂上那支突出的並用來抵觸邪惡的銳角,卻仍然是它最大的特徵。所以,它又被稱作“獨角獸”。在古代的墓葬中,因經常有隨葬獬豸者,以作鎮妖避邪之用,故又稱其為“鎮墓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