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活字

銅活字

以銅鑄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中國銅活字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南方。最早的有明代弘治三年(1490)江蘇無錫華燧(1439~1513)以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50冊。後又印《錦繡萬花谷》、《百川學海》等大書。其中在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出版的8種書籍,相當於歐洲的古版書,彌足珍貴。華燧的叔伯華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幾天即能出書,印有《陸放翁集》。華燧侄華堅的蘭雪堂印有漢代蔡邕,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詩文集。

銅活字

正文

銅活字以銅鑄成的用於排版印刷的反文單字。中國銅活字流行於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南方。最早的有明代弘治三年(1490)江蘇無錫華燧(1439~1513)以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50冊。後又印《錦繡萬花谷》、《百川學海》等大書。其中在弘治十三年(1500)以前出版的8種書籍,相當於歐洲的古版書,彌足珍貴。華燧的叔伯華珵所制“活版甚精密”,幾天即能出書,印有《陸放翁集》。華燧侄華堅的蘭雪堂印有漢代蔡邕,唐代白居易、元稹的詩文集。同縣人富豪安國(1481~1534)“鑄活字銅板,印諸秘書”,其中正德《東光縣誌》是中國惟一的銅活字本方誌。此外,常州、蘇州、南京也有銅版。浙江慶元銅版印《諸葛孔明心書》。芝城(今福建建甌) 有嘉靖銅版蘭印《墨子》。建陽書商游榕、饒世仁兩人合夥用“同(銅)板活字”在江蘇印《太平御覽》百餘部。

清代康熙末年內府已有銅字,印了幾種天文、數學書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兩號銅字,印成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64部,每部 5020冊。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類書,一直是中外學者重要的參考書。民間銅版有江蘇吹藜閣印本,比內府銅字更早。嘉慶十二年(1807)台灣總兵武隆阿刻銅字,印《聖諭廣訓》。造銅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他化銀20多萬兩,用21年時間,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僱工刻成大小銅字40多萬個,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顧炎武《音論》、《詩本音》,稱“福田書海”本。杭州也有聚珍銅版印的詩文集與兵書,字型和福田書海本幾乎相同。常州有鹹豐八年(1858)《毗陵徐氏宗譜》,是家譜中惟一的銅活字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