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勾鑃

銅勾鑃

銅勾鑃是古吳越樂器,盛行於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

以長江下游,吳越地區出土較多。在今天安徽、江蘇、浙江、湖北都有零星出土,個別刻有自己的名字“勾鑃”。南越王墓出土的是8件為一套,形體厚重,器身扁圓,表面沒有裝飾花紋,兩銑稍內斂,柄為扁方形實體。句鑃的柄雖然和甬鐘的一樣,但是卻不像甬鍾那樣懸掛在木架上。而是要倒插在木架座上,口部朝上。每件鉦部均刻陰刻篆書“文帝九年,樂府工造”,分兩行,每行四字,書體端正,刀工剛勁。銘文下方由大到小分別刻序號“第一”至“第八”。大小和重量依次遞減,最大的“第一”通高64厘米,重40公斤,最小的“第八”通高37厘米,重10.75公斤,八件共重191公斤。

“文帝九年 樂俯工造”為墓主趙眜繼位後第九年(即前129年)南越國樂府所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