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耳段木栽培

銀耳段木栽培

選擇適宜的耳樹是段木栽培中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適合銀耳生長的樹種很多,一般以材質疏鬆,邊材發達,樹皮厚度適中又不易脫落的樹種為佳。目前各地套用較多的主要樹種有油桐、楓楊、楓香、烏桕、杜英、相思樹、猴耳環、鹽夫木、青剛櫟、米櫧、桃樹、懸鈴木、檸檬桉、木麻黃等。松、杉、柏、樟等樹種,因含有芳香油、樹脂等殺菌物質,不宜採用。

耳樹的選擇

選用的樹種,以幼齡樹為宜,一般速生樹種以3~5年生,殼斗科樹種以芹10年生左右為好。樹徑以小徑木為佳,一般6~10厘米都可採用。為了保持銀耳生產的持續性,最好要營造耳樹林,或採用間伐方式及充分利用小徑木和枝丫之類的材料,以充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

在樹木進入休眠期至翌年萌芽前進行砍伐,並據截成1~12米的段木備用。

段木發酵

銀耳生產周期短,從段木接種至子實體形成只需一個多月時間。為加速段木乾燥和組織死亡,並使段木的養分更好分解轉化,以利銀耳孢子的萌發、定植和菌絲的蔓延生長,故在接種前一個月,應將段木進行堆疊發酵。其方法是將段木 以“井”字形堆疊起來,上面覆蓋樹枝、茅草或塑膠薄膜,每隔 6~7天翻堆一次,使發酵均勻一致。如在室內栽培,數量又不多時,可將段木排開讓太陽曝曬,曬熱後潑水或浸水,反覆曬、浸幾次,也能起到發酵的作用。一般發酵20多天,段木能聞到酒酸味,斷面出現放射狀裂痕,刀口變黃,說明段水已發酵好,即可進行接種。

接種

一般氣溫穩定在15~18℃時即可接種,時間約在3~4月份,最遲不得超過5月上旬。在適溫範圍內,適當提前接種,不易感染雜菌,而且出耳早,延長生育期,產量就高,但也不要過早,過早接種,氣溫低,發菌慢,影響菌絲定植和接種成活率。過遲則生長期縮短,同時子實體發生時正遇炎暑高溫,生長受抑制以及害蟲雜菌危害嚴重,影響質量和產量。接種的方法與段木栽培香菇相似,用皮帶沖或電鑽打孔接入木屑 或棒形種木菌種,或用鑿子打穴接入楔形種木菌種。行距3~4厘米,穴距7~8厘米。也可根據木質松硬和段水粗細適 當調整行株距。兩行成“品”字形排列,兩端斷面也可各接種一穴。適當密植增加接種量,可促使菌絲在段木內迅速生長 蔓延,提早出耳和增加出耳率。但過密,會使銀耳朵形變小, 又浪費菌種。

發菌培養

接種後為使菌絲迅速恢復生長和在耳木內定植蔓延,必須選擇地面較乾燥的場所,將耳木按“井”字形堆疊起來,蓋上樹枝葉、草簾或塑膠薄膜,以保溫、保濕和防止雨淋、日曬。堆疊後每隔5~7天翻堆一次,使耳木溫、濕度均勻,發菌一致。堆內溫度控制在22~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70%~80%。發菌前期不宜噴水,在第二、三次翻堆後,如遇耳木過於乾燥,可適當噴水調節。並注意防止雜菌發生,如段木污染雜菌套用清水刷洗,晾乾後放回堆內。一般堆疊發菌一個月左右就能開始出耳。

出耳後的管理

起架

當耳木長出耳芽時,應及時將耳木以“人”字形排列於橫木上,每根相距7~8厘米,保持40~60度的傾斜度,一般濕度大的可架陡些,濕度低的應架平些。室內或坑道內栽培,可將耳木斜靠在牆壁兩側,中間再架“人”字架。曠地上還應搭棚遮蔭,以防日曬雨淋。

調節溫度

起架後通風透氣好,由於出耳前期氣溫較低,應注意防風、保暖、保濕。後期氣溫高,要加強通風和在場地周圍及棚頂棲水降溫。

控制水分

子實體發生後,要求耳木要有較高的含水量,並保持90%以上的空氣相對濕度,才能促進子實體生長健壯,色白朵大。一般在晴天氣溫高時每日噴水4~5次,陰天少噴,雨天不噴,朵大的多噴,朵小的少噴,一般噴至耳片透明,邊緣無收縮為區。若耳木含水量高,用噴霧器向空間噴水或地面澆水,提高空氣濕度。噴水應採用輕噴,切忌一次噴水過多,影響菌絲生長和引起耳基腐爛。采耳前1~2天應多噴些水,以利子實體迅速長大,每批採收後停止噴水1~2天,以防止耳基腐爛和感染雜菌,提高出耳率。

通風

室內及坑道栽培,應注意通風換氣,特別在梅雨和高溫季節,保持空氣流通,減少雜菌發生和防止爛耳。

病蟲害防治

銀耳栽培的季節,正值高溫多雨時期,病蟲害發生嚴重。在防治上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嚴格做好栽培場地的殺蟲滅菌和段木的消毒處理。

在生產上常見的雜菌,感染段木的主要有棉腐菌、裂褶菌、雲芝、木霉等;為害子實體的,主要有青黴、木霉、織殼霉(俗稱白粉病)、紅酵母等。其中以織殼霉最常見,為害最嚴重,發病的耳片形成一層粉狀物,並使子實體僵化。防治上以 抓好栽培場所的清潔衛生和通風換氣為主,防止或減少病害發生。對發病嚴重的子實體應及時摘除,然後再噴石硫合劑進行控制。耳木污染其他雜菌對應及時刮除刷洗,然後用石灰水消毒,置陽光下曬1~2天再恢復管理。

常見的害蟲有線蟲、蟎類、菌蠅、蛞蝓等,其中線蟲是引起爛耳的主要蟲害,侵害耳基使耳片得不到營養而腐爛。在預防上,用水要乾淨,防止水中帶有線蟲,段木勿沾泥土,防止線蟲入侵。對已發生的爛耳,應及時刮除,並用清水刷洗,防止蔓延。藥物防治可用1%醋酸或稀釋4倍的醋,或0.1%~0.2%敵百蟲噴射耳木,可以抑制線蟲的繁殖。蟎類也是銀耳的主要蟲害。繁殖極快,常蛀食菌絲和耳根,發生後,套用0.5%的敵敵畏噴灑耳場並用1:800倍的20%可濕性殺蟎碸浸濕耳木(浸後立即取出)或噴濕耳木進行防治。也可用800倍的樂果或敵百蟲噴殺。

採收與乾燥

凡耳片充分展開,色白,半透明,手摸柔軟而有彈性時,就要及時採收。採收的時間,宜在晴天的上午10點鐘以前,這時空氣相對濕度大,耳片不易破碎,又有利采後攤曬。來時用薄竹刀或不鏽鋼小刀,沿樹皮,從耳基部分整朵割下,並要保持好耳基,以利繼續產生新耳。耳基再生能力強,可連續產生數次新耳,若把耳基割去,就難以再長新耳。採收後隨手將耳水翻轉,使耳木四邊都能長耳。並停止噴水l~2天以免耳基腐爛。

採下的新鮮銀耳用清水漂洗乾淨,撈起濾乾;並用乾布吸去表面水分,排放竹篩上,在日光下攤曬1~2天便可乾燥。曬時要將銀耳翻轉幾次,使乾燥均勻,色白,朵形圓整美觀。遇日光不足或陰雨無,無法曬乾時,可採用炭爐或電爐烘乾。但溫度要控制好,一般不超過50℃,開始時銀耳含水量高,溫度應更低些,掌握35~40℃,並注意翻朵,特別剛開始烘時,翻朵更要勤,以免粘結在一起,影響色澤和朵形美觀。待水分散失部分後,耳片變軟,可升溫到5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