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口線蟲病

鉤口線蟲病

溝口線蟲是半透明狀呈米黃色或者暗紅色,長約1厘米,大小因蟲種而異。雌蟲較粗長,雄蟲較細短,尾部擴展成傘狀,稱交合傘。寄生在小腸內,會引發貧血,營養不良,胃腸功能失調,重者可導致發育障礙及心功能不全。

介紹

鉤口線蟲病(hookworm diseases)是由鉤蟲(hookworm)寄生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有缺鐵性貧血、腸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嚴重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及發育障礙。輕型患者可無症狀,僅在糞便中查獲鉤蟲卵,稱鉤蟲感染(ancylostomatic infection)。

鉤口線蟲病呈全球分布,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以經濟衛生條件差的地區為明顯,全世界鉤蟲感染者約10億人,占全球人口的1/5,但有明顯症狀者僅約1%。在我國,鉤口線蟲病系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混合感染,為四大寄生蟲病之一,約2億人受累。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

疾病名稱

鉤口線蟲病

英文名稱

hookworm diseases

別名

African cachexia;ancylostomatic infection;ancylostomiasis;dochmiasis;hookworm disease;鉤蟲感染;鉤蟲病;黃腫病;懶黃病

分類

感染內科 > 寄生蟲病 > 蠕蟲病

ICD號

B76

流行病學

傳染源

鉤蟲感染患者及無症狀帶蟲者為主要傳染源,症狀明顯的患者,糞便排卵數量多,傳播意義更大。豬、犬、猴等動物亦可成為傳染源。而動物鉤蟲難以在人體內發育成熟,傳播意義不大。

傳播途徑

以絲狀蚴經皮膚侵入人體為主,少數亦可經口感染。有些地區美洲鉤蟲以經皮膚感染為主,十二指腸鉤蟲則以經口感染為主。鉤蟲卵在水田中不易發育,而用未經消毒處理的新鮮人糞肥較多的旱地作物,如桑、白薯、玉米、甘蔗、菸草、麻、棉、茶、蔬菜、果樹等田地,常成為感染鉤蟲的重要場所。礦區溫度高、濕度大,如礦內隨地大便,地面糞便污染,則易有鉤口線蟲病流行。居家周圍被鉤蚴污染,易造成兒童感染。偶可通過胎盤或哺乳由感染母親傳給胎兒或新生兒。生食被污染的蔬菜,則易引起經口感染。

人群易感性

人對鉤蟲普遍易感,凡從事與污染的土壤或農田相接觸的工作,都有可能感染鉤蟲。國內主要見於農民、礦工,以青壯年較多,男性多於女性,故不同人群感染率的高低,與接觸有鉤蚴的土壤機會及人群的抵抗力有關。本病感染後,無終身免疫,可反覆感染。

流行特徵

鉤口線蟲病是世界上分布極為廣泛的寄生蟲病之一,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均有流行。國內除乾旱或氣候嚴寒地區(在13℃以下),如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及黑龍江諸省區迄今未見流行外,其餘各地區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如江蘇、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一般年雨量>1000mm,溫度20~30℃,相對濕度>70%,最宜鉤蟲發育,故流行較重。國內大部分地區為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華北與華東以十二指腸鉤蟲為主,華南與西南少數地區以美洲鉤蟲為多。四川、湖北及台灣曾見錫蘭鉤蟲人體感染。本病流行因素包括:

凡乾旱或氣候嚴寒地區(13℃以下),均不適宜鉤蟲卵及鉤蚴的發育。如我國西北高原地區,因氣候乾燥,溫度低,且寒暑變化劇烈,少有本病流行。

最適宜於鉤蟲發育的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60%~80%。故各地鉤蟲感染與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北方感染季節較南方遲而短。四川每年以5、6月為鉤口線蟲病流行高峰;山東以7、8月多見;浙江以6、7、8三個月感染最多,廣東因氣候適宜,感染季節較早較長,除冬季極冷時期外,全年幾乎都可感染。最易感染時間,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後初晴的當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時候下地勞動。

鉤蟲的傳播與各種農作物的耕作方法、施肥次數和種植季節都有明顯關係。國內調查,主要是旱地作物如紅薯、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芋頭、辣椒、菸草、麻等,多因施用人糞肥,且這類作物較低矮,泥土少見陽光,土壤較濕潤,均適宜鉤蟲卵的發育,故種植人員易造成嚴重的感染。其他如茶場、果園、桑園以及咖啡種植區的工作人員,感染率也較高。

病因

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包括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簡稱十二指腸鉤蟲)及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簡稱美洲鉤蟲)兩種。常寄生於狗、貓等的錫蘭鉤蟲(A.ceylonicum)、犬鉤蟲(A.caninum)、馬來鉤蟲(A.malayanum)偶亦可在人腸發育為成蟲,而巴西鉤蟲(A.braziliense)僅感染期幼蟲能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匍行疹,不發育為成蟲。

鉤蟲成蟲長約1cm,大小因蟲種而異。雌蟲較粗長,雄蟲較細短,尾部擴展成傘形,稱交合傘。活時呈半透明米黃色或淡紅色,死後呈灰白色或磚灰色。兩種鉤蟲成蟲的區別要點見表1。

蟲卵橢圓形,無色透明,大小58μm×36 μm。卵殼很薄。在新鮮糞便中蟲卵常已發育至2~8個細胞。各種鉤蟲的蟲卵大體相似,不易鑑別。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桿狀蚴形態相似,但兩者的絲狀蚴有明顯差別。還可利用PCR方法,擴增蟲卵DNA,再以限制酶進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的測定,以此鑑別兩類鉤蟲。

鉤蟲生活史中不需要任何中間宿主,成蟲寄生空腸,少數見於十二指腸與迴腸上中段。蟲卵隨糞便排出,在溫暖、潮濕、蔭蔽、疏鬆土壤中,於24h內可發育為桿狀蚴,破卵而出,以泥土中的細菌及有機物為食,需蛻皮2次,經5~7天發育為絲狀蚴。若氣溫低於13℃,蟲卵不會發育。絲狀蚴是鉤蟲的感染期,體表有鞘,對外界的抵抗力甚強,可在土壤中生存數周。它具有向溫性,當接觸人體皮膚或黏膜時,可在5~10min內侵入人體,經淋巴管或微血管,隨血流經右心至肺,穿過肺微血管進入肺泡,沿支氣管上行至會厭部,隨人的吞咽活動,經胃進入小腸;第3次蛻皮,並形成口腔,經3~4周,再蛻皮1次後,發育為成蟲。雌蟲經交配後產卵。自幼蟲侵入皮膚,至發育成熟產卵的時間,可有很大差異,一般為50天 ,但十二指腸鉤蟲則偶可長達6~8個月。成蟲約可活5~7年,但多數於1~2年內被排出體外。

發病機制

鉤蟲幼蟲可引起皮膚損害和肺部病變;成蟲吸血可引起小腸黏膜慢性失血,而導致貧血。

皮膚損害

在絲狀蚴侵入皮膚後的數分鐘至1h內,局部皮膚充血、水腫,中性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可出現紅色小丘疹,1~2天內變成水皰,搔破後可有淺黃色液體液出。若有繼發細菌感染則形成膿皰,最後經結痂、脫皮而愈,此過程俗稱為“糞毒”。感染後24 h內,大部分幼蟲仍滯留在真皮與皮下組織內,然後經淋巴管或微血管抵達肺部。

肺部病變

當鉤蟲幼蟲穿過肺微血管至肺泡時,可引起肺間質和肺泡點狀出血與炎症病變。感染重者,可引起支氣管肺炎。當幼蟲沿支氣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時,可引起支氣管炎與喉炎。

小腸黏膜損傷

鉤蟲藉口囊咬附小腸黏膜絨毛,攝取血液、黏膜上皮與腸液為食。鉤蟲吸入的血液很快自蟲體肛門排出。鉤蟲分泌抗凝血物質,即使鉤蟲移動位置,原有的黏膜傷口仍持續滲血。滲血量與蟲體吸血量相同或略多。鉤蟲每日更換吸血位置4~6次,形成小腸黏膜散在點狀或斑狀出血。重者黏膜下層可有大塊瘀斑。病變深可累及黏膜下層,甚至肌層。鉤蟲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由於成蟲的吸血活動,致使患者長期慢性失血,鐵和蛋白質不斷耗損而導致貧血。由於缺鐵,血紅蛋白的合成速度比細胞新生速度慢,則使紅細胞體積變小、著色變淺,故而呈低色素小細胞型貧血。

心臟病變

長期嚴重貧血與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變性、心臟擴大,甚至並發心力衰竭。

此外,鉤蟲感染還可引起長骨骨髓顯著增生,脾臟的髓質化生,肝臟脂肪變性,食管與胃黏膜萎縮。

慢性失血是鉤口線蟲病貧血的原因。根據51Cr標記紅細胞的方法測定人體失血量,美洲鉤蟲每條0.01~0.09 ml/d,平均0.03 ml/d,十二指腸鉤蟲每條0.14~0.4 ml/d,平均0.15ml/d,鉤蟲也可引起血漿的丟失,用131I標記白蛋白測定白蛋白丟失量,每100條鉤蟲0.1g/d,相當於血漿3ml。

臨床表現

皮膚鉤蚴移行症

鉤蚴(以美洲鉤蟲為主)侵入處,可在20~60min內出現瘙癢、水腫、紅斑,繼而形成丘疹,尤以足趾間,足底、手背及指間最為常見。1~2天內轉為水皰。一般於1周后自行消失。如搔破,易繼發細菌感染,癒合延遲。

鉤蚴移行過肺,可致肺部點狀出血及炎症反應。一般在感染後3~5天內出現咳嗽、咳痰、血絲痰、發熱或氣喘症狀,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類似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L?ffler’s syndrome)。重者可出現胸痛、劇烈乾咳、哮喘樣發作。胸部X線片提示肺紋理增多或肺門陰影增多,偶見肺部浸潤病灶。感染症狀輕重與肺鉤蚴數量多少有關,一般持續數日至數十日後自行消失。

鉤蟲成蟲所致症狀

輕度感染可無症狀。較重感染可有下列症狀:

病初食慾亢進,但乏力、易倦,有“懶黃病”之稱。腸壁受蟲體損傷,形成慢性炎症,則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及大便隱血。偶見成蟲寄生直腸,以致大便帶鮮血。上腹部不適,按壓或餐後減輕,常被誤為潰瘍病。食慾多見增加,部分患者有異嗜癖,喜吃生米、生豆、土塊、瓦塊、毛皮、木炭等。重度貧血,則胃酸減少,消化不良,舌乳頭多見萎縮。

由於鉤蟲附著腸壁,長期吸血及咬傷處不斷滲血,造成慢性失血、營養不良和腸道功能失調等改變,以致形成不同程度的缺鐵性小細胞性貧血。血紅蛋白>90g/L者,僅見輕度蒼白、乏力、易倦、汗少、毛髮枯黃,勞動時易感心慌、氣急、頭暈、眼花。血紅蛋白在50~90g/L間者,可有明顯的皮膚、黏膜、指甲蒼白,顏面委黃,下肢水腫,皮膚乾燥無汗,行動時感心慌氣急,脈快,心臟輕度擴大,有收縮期雜音。血紅蛋白在<50g/L者,嚴重貧血,顏面水腫蒼白,休息時也覺心慌氣急,有時伴有心前區不適或疼痛,耳鳴、眼花、肢體水腫、心臟明顯擴大,心率快,可有收縮期及舒張期雜音,肺底囉音,肝臟腫大壓痛。部分患者雖貧血嚴重,但因病程長,發展慢,機體代償功能較好,故症狀可不明顯;一旦發生感染、妊娠、分娩,則症狀顯著。

輕度患者有頭昏、乏力、注意力分散表現;中度以上者,喜食生米、生蠶豆,更甚者喜食泥土、沙石、碎紙、木炭及破布,稱為“異嗜癖”後期尚可出現神經興奮或抑鬱的表現。

長期缺鐵及營養不良,可引起指趾扁甲、脆裂、反甲、毛髮乾燥易斷。兒童患者重症可影響生長發育,成年可致性功能低落,孕婦則易致流產或死胎。

併發症

鉤口線蟲病的併發症有鉤蚴性皮炎、消化道出血、貧血性心臟病、侏儒症、早產或死胎等。

實驗室檢查

血液

呈低血紅蛋白小細胞性貧血表現,紅細胞總數減少,紅細胞形態、大小不一,著色變淺,中央無色透明區擴大;少數可查見異型紅細胞及多染色性或含有嗜鹼性點彩細胞。血紅蛋白量及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較早。白細胞總數及嗜酸性粒細胞在病初增加,後期因嚴重貧血而均降低。骨髓中細胞外鐵消失,鐵粒幼紅細胞的百分率大多很低,血清鐵濃度顯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血漿總鐵結合力增高,紅細胞內游離原卟啉增高等缺鐵性貧血表現。骨髓紅細胞系統呈增生象。外周血及骨髓中還可見到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重症患者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均明顯降低。

糞便

糞便檢出蟲卵或鉤蚴培養陽性,即可確診。

直接塗片法方法簡便,可作為臨床或流行地區普查常規。感染較輕者易漏檢。薄塗片宜採用三片法(連續查片三張)或厚塗片,以減少漏診。

塗片檢查陰性者適用,因鉤蟲卵較輕,其相對密度為1.055~1.090低於飽和鹽水(相對密度1.20),取蠶豆大糞塊入杯,加15%~25%飽和鹽水少量,搗碎,攪勻,再加入飽和鹽水至平杯口,在液面覆一載玻片,靜置15 min左右,垂直提起玻片,迅速翻轉,加蓋片鏡檢。此法陽性率較高。此法簡便,檢出率遠高於直接塗片法5~6倍。

依靠計數方法測定每克糞便中的蟲卵數,以粗略推算患者體內寄生的鉤蟲數目,適用於療效考核及流行病學調查。常用以下方法:A.飽和鹽水浮聚計數法:採用洪氏過濾改良計數法及方口圓底盒浮聚法。對輕度感染者較為準確,不易漏診;重度感染,由於蟲卵過於密集,其計數不易準確。B.鉤蚴培養計數法:感染輕者可數清集於培養管底的全部幼蟲(一般孵出率可達95.3%,故約相當於蟲卵數);重度感染可適當稀釋後再計數,比stoll稀釋蟲卵計數法更為準確,且可鑑別蟲種。C.定量板-甘油玻璃塗紙透明計數法:該法為近年國內學者在加藤厚塗片法的基礎上改良設計的蠕蟲卵定量計數方法,其方法簡便、穩定性較好。

鉤蟲感染度的劃分:輕度感染為g糞;中度感染為2000~11000個卵/g糞;重度感染為>11000個卵/g糞。

鉤蚴培養方法較多,臨床常用者為清水瓦片法、試管培養法等。在操作中須注意最適宜培養的溫度為25~30℃,防止忽冷忽熱;大便量為0.2~0.4g;本法較塗片法陽性率高7倍以上。

輔助檢查

1.抗原皮內試驗 利用鉤蟲成蟲或鉤蚴製成抗原做皮內試驗;在流行區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但對非鉤口線蟲病患者其假陽性率較高。

2.採用感染鉤蟲前後的人血清做間接免疫螢光試驗及補體結合試驗,陽性者有助於診斷。

3.其他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蛋白電泳檢測,顯示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IgG,IgE明顯增高。但特異性低。

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在流行區,有赤手裸腳接觸農田土壤及曾有典型的鉤蟲皮疹史者。

2.臨床特點 起病緩慢,乏力,好食易飢,勞動力減退;慢性貧血及貧血性心功能不全;兒童有異嗜症、營養不良及發育障礙等。

3.實驗室檢查 糞便檢出鉤蟲卵或孵出鉤蚴是確診的依據。不同程度的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血漿清蛋白及血清鐵含量在疾病後期顯著降低。其他如皮內試驗,免疫學方面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但無特異性。

鑑別診斷

鉤口線蟲病在流行區診斷一般不困難。在診斷過程中應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皮炎、貧血、營養不良等,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腸結核、慢性腸炎及其他腸道寄生蟲病等。

治療

在流行區應定期開展普查普治工作,一般宜選在冬、春季進行。

驅蟲治療

非極度衰弱的任何患者均應儘早驅蟲,兩種鉤蟲對驅蟲藥物的敏感性有顯著差異,常需多次反覆治療才能根治。故在治療後1~2周,應再次進行大便蟲卵檢查,若依然存在,應再予治療。

甲苯達唑為廣譜驅蟲劑,對鉤蟲感染具有劑量低,不良反應少,療效高的特點。成人劑量100~200 mg/次,3次/d,口服,共3天或4天;100 mg/次,1次/d,口服,共30天。鉤蟲感染者的蟲卵陰轉率可達100%。但一般十二指腸鉤蟲的蟲卵陰轉率平均為95%;美洲鉤蟲的蟲卵陰轉率僅約80%。不良反應輕,極少數出現頭昏、腹脹、噁心等反應,在短時間內可自行消失。孕婦與2歲以下兒童禁用;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阿苯達唑為廣譜驅蟲藥。成人劑量400mg/次,頓服,連服2天或3天。治癒率可高達97%。該藥對鉤蟲的作用特點為:①對兩種鉤蟲的療效較好;②對體內移行期幼蟲有一定殺滅作用;③在腸道內可抑制鉤蟲卵發育;④療效顯著優於相同劑量的甲苯達唑。在以美洲鉤蟲感染為主的混合流行區,該藥應作為首選藥物。不良反應有噁心、嘔吐、頭昏、失眠、口乾、乏力等反應,其程度輕,多於服藥後2~3天出現,無須任何處理。孕婦,哺乳期婦女禁用;有癲癇史者慎用。

成人劑量為200mg/次,半空腹時頓服,連服2天或3天。兒童按5mg/kg體重,頓服,連服2天或3天。療效與甲苯達唑相似。不良反應輕。有頭昏,頭痛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

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睡前頓服,連服3天。對兩種鉤蟲的療效可達90%以上。服藥後有部分患者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狀;少數可引起頭痛、眩暈及嗜睡等。有冠心病、潰瘍病、急性肝腎功能不全及活動性肺結核等患者,應慎用。

奧苯達唑為國內近年研製的廣譜驅腸蟲劑,對鉤、蛔、鞭蟲均有明顯作用,且對十二指腸鉤蟲和美洲鉤蟲的療效均較好,優於其他驅鉤藥。成人劑量為10mg/kg體重,半空腹時頓服,連服3天。蟲卵陰轉率可達56%~100%。口服後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且反應程度較輕,主要有乏力、頭昏、嗜睡等,一般持續時間較短,無須處理可自行消失。根據國內臨床套用觀察,不影響肝、腎功能。

目前驅治鉤蟲的藥物種類較多,但尚缺乏單一的較理想的藥物。故可考慮套用兩種藥物聯合治療,以提高療效。臨床上可用甲苯達唑與左旋咪唑;或甲苯達唑與雙萘羥酸噻嘧啶聯用。也可用噻嘧啶(雙萘羥酸噻嘧啶)與左旋咪唑聯用等。其他驅鉤藥物均可酌情聯用。

一般療法

由於鉤蚴進入皮膚後24h內大部分尚停留在局部,故採用物理、化學等措施治療鉤蚴所致的皮炎,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療效果。其方法較多,常用者如下:

①局部藥物塗擦法:可酌情選用以下藥物:2%~4%碘酒,5%噻苯達唑軟膏,3%水楊酸乙醇,氧化化鋅軟膏及左旋咪唑塗膚劑等。均有止癢、消腫及殺滅皮內鉤蚴的作用。

②皮膚透熱療法:包括熱浸、熱敷和熱熏三種方法。

A.熱浸法:用53℃熱水間歇浸泡患處即浸2s、間歇8s,持續25min;或持續浸泡10~15min(必須不斷加熱水,保持熱水原有溫度)。

B.熱敷法:用多層紗布或棉布或毛巾作布墊,浸於上述熱水中,然後取出稍擠乾緊貼在皮膚炎性部位。30s換1次,持續10min。

C.熱熏法:用川艾卷或草紙卷點火,在患部熏燙5min(應防止局部皮膚燒傷)。以上療法對止癢、消炎效果較好。

常用硫酸亞鐵,0.3~0.6g/次,3次/d,口服;兒童可選用10%枸櫞酸鐵銨,0.5~2ml/(kg·d),分3次飯後服;成人10~20ml/(kg·次),3次/d。療程一般為3~8周。可同時服維生素C 100mg/次,3次/d,或10%稀鹽酸0.5~2ml(加水至10ml)/次,3次/d,以利鐵劑的吸收。服鐵劑時,應禁飲茶,以防止降低藥效。對於急性出血或口服不能耐受者,可採用注射如卡古捷運注射液,5ml/次,靜脈注射,1次/d,連用7~l0天。

在驅蟲與補足鐵劑的同時,應服用各種維生素、高蛋白類飲食。對於貧血嚴重或臨產孕婦,可在驅蟲前予以輸血,或邊輸血邊驅蟲。對於個別巨細胞貧血患者,可適當採用肝製劑,葉酸或維生素B12等。此外,對於嚴重感染患者應積極防治各種併發症,如繼發感染、心力衰竭等。

2%硫酸鋅溶液10ml/次,3次/d,連服3天或4天。

治癒標準

鉤口線蟲病經徹底治療後,2個月內不發生臨床症狀或體徵,以及糞便檢查無蟲卵即為治癒。

預後

鉤口線蟲病預後良好,即使是中重度感染,伴有貧血性心臟病或合併妊娠的患者,若能及時補充營養,糾正貧血及驅蟲治療,仍有良好預後。

預防

管理傳染源

在流行區,每年冬季進行普查普治。

切斷傳播途徑

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鮮糞施肥,採用高溫堆肥法,或用藥物殺滅糞內蟲卵,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不吃不潔生蔬菜,防止鉤蚴經口感染。

保護易感人群

在易受感染的環境中勞動時,避免赤手裸足操作;此外,在皮膚上塗布防護藥物,也有一定效果。防護藥物可酌情採用如下方法製備:白礬、1%碘酒、95%乙醇100ml,浸泡l~2天,濾過,再加乙醇l00ml,松香15g。近來套用如下配方的松香乙醇,認為防護效果比較可靠:95%乙醇1000ml,加松香200g,另取碘化鉀20g,加蒸餾水20ml溶解,再加碘片20g,溶解後加入上述松香乙醇中,搖勻即成。在擬暴露皮膚上進行塗布預防。應儘量爭取使用機械勞動代替手工操作,以減少感染機會。

目前對預防鉤蟲感染的疫苗研究尚處於實驗研究階段,用線蟲分泌蛋白-1(ancylostome secreted protein-1,ASP-1)進行的初步研究顯示能刺激動物產生抗體依賴性免疫,但用於人體尚為時過早。

相關藥品

氧、甘油、阿苯達唑、氟苯達唑、左旋咪唑、噻苯達唑、水楊酸、氧化鋅、硫酸亞鐵、枸櫞酸鐵銨、維生素C、稀鹽酸、葉酸、硫酸鋅、碘化鉀

相關檢查

血紅蛋白、血清鐵、骨髓紅細胞系統、補體結合試驗、血清蛋白電泳、維生素C、葉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