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翅稻田葦鶯

鈍翅稻田葦鶯

鈍翅稻田葦鶯(學名:Acrocephalus concinens):體長12-14厘米,小型鳥類。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為橄欖棕褐色,腰及尾上覆羽棕色更顯;眉紋污黃;耳羽,體側淡茶黃色;飛羽和尾羽褐色,外翈緣以淡棕色;頦、喉及腹部中央乳黃色;下體餘部淡皮黃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角黃色;腳棕黃色。

棲息于海拔500-1450米的丘陵和山腳平原闊葉林林緣灌叢、草叢,尤為常見於湖邊、岸邊、河岸、葦塘、沼澤附近灌叢、葦叢和高草叢中。有時出現於田邊和村寨附近的灌、草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很隱蔽,且行動敏捷,常穿梭於灌叢、草叢中,能靈巧地直立於蘆葦和草莖上跳躍、攀爬和飛來飛去。繁殖期間常站在蘆葦和草叢頂端鳴叫。鳴聲刺耳,分布於中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和泰國。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形態特徵

鈍翅稻田葦鶯 鈍翅稻田葦鶯

鈍翅稻田葦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為橄欖棕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較淡。兩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緣淡棕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12厘米;第二枚初級飛羽位於第八、第九和第十枚之間或等於第八、第九和第十枚。眉紋皮黃色具不明顯的黑褐色貫眼紋,耳羽,頸側棕褐色。飛羽和尾羽褐色,頦、喉和上胸白色,下胸和腹亦為白色而綴有皮黃色,兩脅和尾下覆羽棕黃色,兩脅稍暗。冬羽下體更白,下體更多土褐色或灰褐色而棕色較少。

虹膜橄欖褐色或榛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黃色或粉黃色;腳淡褐色或棕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10g,♀8g;體長♂122-126mm,♀123mm;嘴峰♂9-12mm,♀10-11mm;翅♂52-56mm,♀50-52mm;尾♂52-59mm,♀49-51mm;跗蹠♂21-23mm,♀20-22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等開闊地帶的灌叢與草叢中,也棲息于山邊和林緣地帶的灌叢和草叢,尤其喜歡湖邊、河岸、葦塘和沼澤等水域和水域附近的灌叢、蘆葦叢和雜草叢,有時甚至出現在田邊和村寨附近的灌叢和草叢。

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冬候鳥。每年5月中下旬遷來中國繁殖,10-11月開始南遷。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隱蔽,行動敏捷,常隱匿在蘆葦和草叢中。靈巧的在直立的蘆葦莖和草莖上跳躍,攀緣和飛來飛去。除繁殖期間常站在蘆葦和草莖頂端鳴叫外,其他時候很少到蘆葦和草叢上面活動。

主要以毛蟲、蚱蜢等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等昆蟲和昆蟲的幼蟲為食,也吃蝗蟲、甲蟲、蜘蛛等其他無脊椎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中國陝西(周至、太白、西鄉)、重慶(秀山)、四川(屏山、彭縣、木里)、貴州(雷山,海拔1450米)(夏候鳥)、越冬和遷徙期間見於北京、河北(秦皇島、新安)、湖南、江西、廣西、雲南(騰衝、西雙版納)、福建、浙江(溫州)、廣東、香港。

鈍翅稻田葦鶯分布圖 鈍翅稻田葦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營巢於水邊或山邊葦叢、灌叢與草叢中。巢多固定在離地不高的幾株植物莖上。巢呈深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細草莖,有時還墊有苔蘚和獸毛。每窩產卵3-4枚,卵淡綠色、被有黃褐色或淡紫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5.8-18毫米×11.8-12.8毫米。

亞種分化

鈍翅稻田葦鶯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鈍翅稻田葦鶯指名亞種Acrocephalus concinens concinensSwinhoe, 1870
2鈍翅稻田葦鶯西亞亞種 Acrocephalus concinens haringtoni Witherby, 1920
3鈍翅稻田葦鶯東亞亞種Acrocephalus concinens stevensiE. C. S. Baker, 1922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