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鼴科

針鼴科

針鼴科通常被稱為刺食蟻獸,背部和體側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無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區域,雌獸的育兒袋即在此處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在此科下僅一屬生物,均生活在澳大利亞及紐幾內亞。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單孔目的1科,通稱針鼴又名刺食蟻獸。背部和體側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無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區域,雌獸的育兒袋即在此處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共2屬5種,分布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幾內亞。針鼴吻細長,鼻孔和口位於吻端;口小,無牙,舌細長;眼小;具外耳殼,部分隱於毛中;四肢短,均為5趾;雄性後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

生活習性

適應食蟻生活,棲息於多石、多沙和多灌叢的區域,住在岩石縫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爪強有力,適於挖掘。平時在地面活動,遇到危險,能很快向地下挖進,緊急時也會捲成1個刺球保護自己。雖有一定視力,但主要靠聽覺和嗅覺進行活動。尋食時吻前伸,一邊探索一邊掀開地面的覆蓋物。主要食物為螞蟻和白蟻,用細長而富有粘液的舌來捕獲,並用舌上的角質板和口腔頂部的硬嵴來磨碎。繁殖習性很特別,雌獸把1枚具有革質殼的卵(長度約為1.4~1.7厘米,直徑約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產到育兒袋中,約10天后,1個發育不全的幼仔破殼而出,體長約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約2個月,長出刺後從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獨立生活,母獸出外尋食時,便把它安置在一個安全的處所。冬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壽命很長。在動物園中短吻針鼴有的活50年以上,長吻針鼴有的活30年。

分布區域

針鼴科針鼴科

針鼴有長吻和短吻兩大類:長吻類有3種,僅分布於紐幾內亞。體較大,長約45~77.5厘米,體重約5~10千克;吻長占頭長的2/3,微向下彎;刺較稀疏而短;前肢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為胼胝所覆蓋。短吻類有2種,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紐幾內亞。體較小,長約35~53厘米,體重約2.5~6千克;吻較短而微向上翹;刺較密而長;前肢5趾均具強大的扁爪。

生長繁殖

針鼴雖為卵生的單孔類,卻也有育兒袋,卵直接產到育兒袋中孵化,而孵化後幼獸繼續在袋中生活一段時間。
繁殖習性很特別,雌獸把1枚具有革質殼的卵(長度約為1.4~1.7厘米,直徑約為1.3~1.5厘米)直接由泄殖孔產到育兒袋中,約10天后,1個發育不全的幼仔破殼而出,體長約12毫米,重不到0.5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約2個月,長出刺後從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獨立生活,母獸出外尋食時,便把它安置在一個安全的處所。
冬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壽命很長。在動物園中短吻針鼴有的活50年以上,長吻針鼴有的活30年。

保護級別

長吻針鼴ZaglossusbruijniEN瀕危袋貂目Dasyuromorphia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