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政府舊址

金門縣政府舊址

金門縣政府舊址,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翔安區大嶝街道辦事處田墘社區居委會辦公樓西北側20米。舊址為12幢典型的閩南紅磚古厝建築群,包括當年縣政府總部、保全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棟建築,總建築面積2698.6平方米,雕磚貼面,上部為清水煙炙紅磚院牆,門楣上方鐫刻“滎陽衍派”四字。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金門縣政府舊址金門縣政府舊址
1937年10月26日,日軍占領金門島,金門縣政府被迫撤離金門島遷往大嶝島,借用民居辦公,同時,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也遷至此。直到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3日金門縣政府才遷回金門島。在此期間,先後有9名金門縣縣長在大嶝就職。

2009年,在大陸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門縣政府舊址”12幢閩南古厝被列為當年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也把“金門縣政府舊址”批准為“涉台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上報國家文物部門進一步申報涉台文物保護。

“金門縣政府舊址”仍有3戶大嶝居民住在裡面。“金門縣政府舊址”所在村落周邊還集聚著148座同類風格的紅磚建築,在翔安呂塘和新圩烏山村也有大批保存完好的紅磚建築群。

2010年舉辦的翔安和金門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座談會中,金門縣有意聯手廈門及漳州、泉州,為紅磚古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金門方面正在對這一方案進行可行性研究。一旦方案通過,金門與廈門、漳州、泉州聯手,對紅磚古厝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2012年2月1日,該區正著手策劃修繕保護位於與金門島一水之隔廈門大嶝島的“金門縣政府舊址”,福建省和廈門市有關部門也撥款300萬元對該舊址進行修繕。

建築特點

金門縣政府舊址金門縣政府舊址
“金門縣政府舊址”為12幢典型的閩南紅磚古厝建築群,包括當年縣政府總部、文書房、保全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棟建築,總建築面積2698.6平方米,以紅磚建築為主,大都是“燕尾式”和“馬背式”。

這些舊址分布都比較集中,相距都在百米內,大都是兩層建築,除了明清建造的之外,很多是民國建築。

雖經歷炮火洗禮,但至今這片古厝建築群仍基本保留完好,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跡。

建築結構

金門縣政府舊址金門縣政府舊址
正面院牆水車堵裝飾著彩繪泥塑,有鳳鳥吉祥圖案和“居之安”、“和為貴”楷書文字。裙堵為花崗岩石砌築,底部是櫃檯腳石柱礎,前面花崗岩磨麵石埕。中為天井,兩側櫸頭。

後落面闊3間;進深3間,進深11米;高8.5米。中為廳堂,硬山頂,燕尾脊,脊堵裝飾吉祥花卉。步通兩端板頂上各有一間用清水煙炙磚砌築的小閣樓,馬鞍脊。

金門縣政府會議室,位於大嶝街道辦事處田墘社區居委會辦公樓西北側20米處,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重建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年),20世紀90年代再次重修,為一處家廟,坐東朝西偏北,前後兩落,中為天井,進深5米,寬7米;兩側迴廊,總面闊12米,總進深23.5米,建築面積約282平方米。

家廟前為磚坪和石坪,前埕22.5米,正門前至照壁30.6米,新建的照壁上有泥塑麒麟圖案。前落面闊3間,前為檐廊,中為凹形門廊,背面為寬廊道,中設大門,兩側開邊門,正門下部有石雕,兩側裙堵有雙鹿、雙鶴、雙麒麟浮雕,石雕均為明代原物,木雕多為新作。正面院牆清水煙炙紅磚貼面。

後落歇山穿斗式木結構,中部抬梁式結構,兩廊斗拱雕花。三川脊(雙翹脊),脊堵有剪瓷製作的花卉、龍鳳裝飾,屋面覆筒瓦,門廊左右有1對方形石柱,門檐垂華拱,門楣上懸“鄭氏家廟”木匾。

廳堂內懸有“崇祀褒忠”、“篤學可風”、“戶部郎中”、“會魁”、“鄉賢”、“解元”匾額。祠內保留著大量精美的清代石雕柱礎,整個建築相關保存比較完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