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業貿易場

金銀業貿易場

制定及實施黃金交易所的業務規則,規範交易行為;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 香港實金市場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簡介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香港金銀業貿易場

(TheChineseGoldandSilverExchangeSociety)成立於1910年,當時稱為"金銀業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正式定名"金銀業貿易場"及登記立案。組織與規模不斷成長擴大,以至今日,建立了恆久的基業。[1]是香港金與銀等貴金屬的交易場所。香港金

貿易場信息貿易場信息

銀業貿易場的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上環孖沙街12-18號金銀商業大廈三樓。貿易場目前有會員171家,可以獨資、合夥或有限公司形式經營,當中30家為金集團成員。交易方式維持傳統,以OpenOutcry型式,由行員或出市代表於交易大堂內以粵語公開叫價,輔以手號進行買賣。創立本場之前賢,皆為當時之找換店及經營各埠匯兌之銀號東主或主事人,戰後出任本場領導人的何善衡先生、何添先生、伍潔宜先生、梁季彝先生、董仲偉先生、馬錦燦先生等皆為香港各大華資銀行的創辦人。九十多年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香港流行買賣碎金碎銀,後發展為錢銀台,再演進為銀號,至現代的銀行,本場純為順應錢銀業的發展而創立。因此之故,本場雖以金銀買賣為主要業務,但戰前還有大金、銀元大洋,戰後還有美鈔、日元、西貢紙、菲律賓披索和墨西哥金仔等買賣,與金條買賣同時在本場雙邊進行。至1960年,由於美鈔現貨交收困難而時停時復,終以交收閒靜而於1962年正式停頓,只余金銀交易以迄於今。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職能

提供黃金、白銀等貴金屬交易所、設施及相關服務;

制定及實施黃金交易所的業務規則,規範交易行為;

香港金銀業貿易場香港金銀業貿易場

監督買賣流程、結算及交收;

設計交易契約及交易細則,保證交易契約的履行;

制定並實施風險管理制度,控制市場風險;

釐訂公價,發布市場信息;

監管會員交易業務,查處違反本場章程規定行為的會員;

會員及理監事會制定的其它職能。

交易模式

期貨

1980年香港期貨交易所開始經營黃金期貨業務,買賣以分開喊價方式進行,多方契約以100金盎司為單位,保證金為每份契約1500美元。以每金盎司美元定價,每份契約的價格變動為10美元或其倍數。若每金盎司價格變動超過上一個交易日收市結算價40美元,則買賣將暫停30分鐘以補交額外保證金。交易不設任何變動限制。完成每份契約時.賣方交付100金盎司標準金。期貨交易所按管理規程實施管理,並參照紐約市場規則運行。

倫敦金

1974年,黃金恢復在香港市場自由買賣後,倫敦黃金交易所與蘇黎世黃金交易所幾大金商在香港設立了分支機構,建立了香港倫敦金市場。它是一個現貨市場,黃金在倫敦交收,並在成交後兩個交易日在紐約以美元結算。香港倫敦黃金市場客戶可利用特別的信貸安排而遲延結算,方法涉及借貸黃金或美元、基本保證金和價格變動保證金等。這個市場進一步發展形成了香港獨具特色的香港倫敦金遲延結算市場。全球的黃金交易商、製造商及生產商均參加這個市場交易。

固定買賣場地

香港金銀貿易場已經擁有幾十年歷史,有固定買賣場地。黃金以港元/兩定價,交收標準金成色99%,主要交易黃金規格為5個司馬兩為一條的99標準金條。目前採用公開叫價、手勢成交的方式。貿易場採用會員制管理,有172名會員、31名交易場認可的金條熔鑄商。香港金銀貿易場是一個完全不受政府干預或監管,七十多年來一直運行良好,成為亞洲地區深受交易商、金飾商、長線投資人士及投機人士認可的交易場所。香港實金市場主要產品為金條、金幣、金元寶、金像、金佛。一般香港金條的溢價為1%,是銷售金條的基本規則,溢價可確定。金價可隨市波動開展實景交易、在香港的銀行、金店擔資銀行處買賣,並相應形成了實金、黃金存摺、黃金券三個投資產品。

金飾市場

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飾出口商,僅次於義大利和瑞士。香港首飾店超過1800家,製造商1000家,由各種首飾協會自律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