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邊石菖蒲

金邊石菖蒲

金線石菖蒲(學名:金錢蒲,拉丁學名:Acorus gramineus var pusillus)為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30厘米。葉線形,禾草狀,葉緣及葉心有金黃色線條。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生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水旁濕地或石上。根莖均可入藥。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金邊石菖蒲 金邊石菖蒲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較短,長5-10厘米,橫走或斜伸,芳香,外皮淡黃色,節間長1-5毫米;根肉質,多數,長可達15厘米;鬚根密集。根莖上部多分枝,呈叢生狀。葉基對摺,兩側膜質葉鞘棕色,下部寬2-3毫米,上延至葉片中部以下,漸狹,脫落。葉片質地較厚,線形,綠色,長20-30厘米,極狹,寬不足6毫米,先端長漸尖,無中肋,平行脈多數。花序柄長2.5-9(-15)厘米。葉狀佛焰苞短,長3-9(-14)厘米,為肉穗花序長的1-2倍,稀比肉穗花序短,狹,寬1-2毫米。肉穗花序黃綠色,圓柱形,長3-9.5厘米,粗3-5毫米,果序粗達1厘米,果黃綠色。花期5-6月,果7-8月成熟。

分布範圍

產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生於海拔1800米以下的水旁濕地或石上。各地常栽培。

主要價值

《本草綱目》

釋名

昌陽、堯韭、水劍草。

氣味

(根)辛、溫、無毒。

主治

癲闡風疾。用菖蒲搗成末。生前了三錢。

喉痹腫痛。用菖蒲根嚼汁,燒鐵秤錘淬酒一杯飲服。

鼓脹(食積、氣積、或血積)。用石菖蒲八兩,銼細,斑蝥四兩,去翅足,同炒黃後,去掉斑蝥,研為細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溫水送下。

肺損吐血用。用九節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錢,新汲水送下。一天服一次。

赤白帶下。用石菖蒲、破故紙等分、共炒為末。繁服二錢,以菖蒲泡酒調服。一天服一次。

產後流血不止。用菖蒲一兩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飯前溫服。

病後耳聾。用菖蒲汁滴耳中。

眼長挑針。用菖蒲根同鹽一起,研為末,敷患處。

癰疸。用生菖蒲搗爛貼瘡上。如瘡乾燥,則以菖蒲研末,加水調勻塗搽。

熱毒濕瘡(遍身生瘡,痛而不癢,四肢更我,粘著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斗,曬乾,研為末,撒床上,令病人裸臥,遍體著藥,再蓋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瘡如失。

植物區分

金邊石菖蒲 金邊石菖蒲

栽培的金錢蒲,個體很小,一般高僅3-5厘米,應屬本種範疇。但在野生植物的乾標本上,本種與石菖蒲A. tatarinowii 很難識別。因為葉片和佛焰苞的長短寬狹都有很大的相對性,隨生長季節的不同和局部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據中醫和老藥工的經驗,鮮植物較易區分:石菖蒲葉片質地薄,較寬長,揉之氣味辛辣,多生長於沼澤或淺水域;金錢蒲葉片厚,較窄小,芳香,手觸摸之後香氣長時不散,因謂“隨手香”,多生長於濕地或石上,醫藥上多用後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