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盞、金匕

金盞、金匕

文物,製造年代: 戰國。現保存於湖北省博物館,該器發現於曾侯乙墓,金盞出土時,盞內尚放有一把金匕。匕身鏤孔,可從湯羹中撈取塊狀食物,足證此為盛食器不誤。

基本信息

簡介

名稱: 金盞、金匕

製造年代: 戰國

材料: 金

規格: 盞高10.7厘米,口徑15.1厘米,重2150克,匕長13厘米,重56.4克

收藏地: 湖北省博物館

介紹

金盞略呈半球形,弧腹,圓底,直口,盞體上有對稱環形耳;下有三足,呈倒置鳳首形;配有圓蓋,蓋面微鼓,頂部中心有環狀鈕,以四柱與蓋面相連。提鈕頂部飾雲紋,蓋面飾蟠螭紋、繩紋各一周,“S”狀勾連雲雷紋兩周,盞腹亦飾蟠螭紋一周。金匕出土時置於盞內,匕身淺圓渦形,上飾鏤空紋飾,柄扁而方,素麵。經檢測,金盞金匕含金87.45%,含銀12.55%。

金盞、金匕 金盞、金匕

該器造型端莊,形體厚重,尺寸雖不甚大,但極具體量感;紋飾精緻規整,以帶狀二方連續的形式表現出極強的秩序感,富有規律。整體看來頗有商周青銅器的風韻。

就目前的發現情況來看,我國製作金器的歷史至少可上溯到商代,在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墓中就曾出土過金臂釧和金耳環,但早期的金製品多為裝飾品或其它器物的附飾,已知最早的金器皿還沒有早過圖示者。這件金盞重達兩公斤多,是現知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金盞及金匕皆鑄造成形,其中蓋鈕及盞足先分鑄,然後與蓋及盞身合范一次澆鑄而成,花紋也系鑄出,且均為商周青銅器常見紋樣。這種製作工藝和裝飾,顯然與青銅器的鑄造有著極深的淵源,說明金銀器尤其是器皿在其初始階段應是受到了青銅器的影響。

金盞、金匕 金盞、金匕

該器發現於曾侯乙墓,此墓共出土器物一萬餘件,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青銅編鐘。曾國作為南方的一個小國,而隨葬品卻如此豐富,說明了戰國時期各地諸侯的窮奢極侈和當時的厚葬風氣。該墓所出部分青銅器上刻有“曾侯乙乍”銘文,證明墓主是戰國早期的一位曾國國君,根據墓中所出竹簡和青銅器銘文顯示,曾侯與楚王以及楚國王公貴族關係密切,故此器可能與楚國工匠有關。曾國不見於史籍記載,但隨縣及鄰近地區屢有曾國銅器出土,因此有人認為曾國應指史籍記載之隨國。

由於金銀器原料貴重,故收藏金銀器與收藏其它文物有所不同,在鑑別時,除應注意其年代早晚外,還應對材料質地加以鑑別,以防造假者用其它材料冒充金銀,這應是金銀器收藏的必備知識。以目前的科技發達程度,鑑別金銀器質地並非難事,對其具體含量亦可作極精確的測定,例如這件金盞的含金量就是經電鏡掃描檢測,其精度可達百分之零點零幾。

純金器物經過埋藏或在收藏過程有時會沾染其它物質,這就需要分辨沾染物的不同性質,如為有機性污垢,可先用氫氧化鈉水溶液浸泡,待污垢軟化溶解後,輕輕洗去。

相關資料

市場估價:人民幣5,000,000元。

類型: 金銀器

主題詞或關鍵字: 金匕 金盞 食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