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人畫卓歇圖

金代人畫卓歇圖

金代人畫卓歇圖,該圖舊傳為五代契丹畫家胡瓌作,後來,據畫中大多數人物髡頂、腦後垂雙辮的髮式和方頂黑巾等特點研究發現,當屬金代女真人的風俗,故極可能出自金代漢族畫家的手筆。引首有清代張照書“番部卓歇圖”,乾隆帝作《卓歇歌》,尾紙有元代王時、清代高士奇、張照的跋文。該圖經清阮元《石渠隨筆》、高士奇《江村書畫目》、清內府《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作品簡介

此圖無款印,引首有清張照書“番部卓歇圖”5字,清弘曆書《卓歇歌》,拖尾有元王時,清高士奇、張照等人的跋文。《石渠隨筆》、《江村書畫目》、《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此圖描繪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騎士出獵後歇息飲宴情景,“卓歇”即立起帳篷休息的意思,亦可釋為立而暫休息。

作品賞析

《卓歇圖》的構圖相當精彩,雖人物、鞍馬眾多、形神各異,但作者處理的起伏有致,有條不紊而又渾然一體。各部分聯接疏密得當,跌宕多姿尤如一曲美妙的旋律。另外,胡瓌的繪畫技巧也是出色的,線條勻畫準確有力,“雖繁複細巧,而用筆清勁……以狼毫縛筆疏渲之,取其纖健也。”(《圖畫見聞志》)。

卓歇圖》描繪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騎士出獵後歇息飲宴的情景。可汗與其妻關氏盤坐地毯上宴飲,侍從正執壺進酒獻花,前有奏樂起舞者。畫面上有騎士多人或倚馬而立,或席地而坐,馬鞍上馱著鵝雁等獵物。人物面相服飾具有契丹族特徵,背景荒涼寂靜,畫面筆法古健雄勁,線條繁密,體現了當時北方畫派的特色和契丹畫師的獨特畫風。“卓歇”二字不見經傳,從《遼史》中的“卓帳”、“卓槍”之語,知“卓”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釋,“卓歇”則可理解為立帳歇息的意思。

作者簡介

該畫舊傳為五代契丹畫家胡瓖作。胡瓖(公元十世紀),契丹族人,定居范陽(今河北涿縣)。擅畫人物、鞍馬,尤長於描繪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子胡虔,傳其家學。宋劉道醇在《五代名畫補遺》中評其作者“善畫番馬,骨格體狀富於精神,其於穹廬部族帳幕旗旆、弧矢鞍韉,或隨水草放牧、或在馳逐弋獵,而又胡天慘冽,沙磧平遠,能曲盡塞外不毛之異趣,信當時之神巧,絕代之精技歟,故人至今稱之。”

胡瓖(10世紀),契丹族人,定居范陽(今河北涿縣)。他善畫人物、鞍馬,主要描寫契丹部族的遊牧生活,對於馬的骨骼體狀、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矯健勇武,都表現得無與倫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