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鼬任務

野鼬任務

“野鼬”原本是美國空軍的壓制敵方防空作戰任務(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的暱稱。初期最有名的任務為1965年8月12日批准的鐵手(Iron Hand,本文采台灣軍事刊物譯法)行動。野鼬原是行動名稱,美國空軍規劃這個行動進行北越防空飛彈的偵測與壓制任務,初期被稱為“雪貂行動”:一種掠食性動物,總是深入獵殺對象的洞穴殺死對方(因為這個任務:要深入搜尋)。這個名稱後來為了易於區別而被變更,因為二戰時美軍已有雷達反製作戰專用轟炸機,也稱為“雪貂”。

“野鼬”原本是美國空軍的壓制敵方防空作戰任務(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的暱稱。初期最有名的任務為1965年8月12日批准的鐵手(Iron Hand,本文采台灣軍事刊物譯法)行動。野鼬原是行動名稱,美國空軍規劃這個行動進行北越防空飛彈的偵測與壓制任務,初期被稱為“雪貂行動”:一種掠食性動物,總是深入獵殺對象的洞穴殺死對方(因為這個任務:要深入搜尋)。這個名稱後來為了易於區別而被變更,因為二戰時美軍已有雷達反製作戰專用轟炸機,也稱為“雪貂”。
“野鼬”原本是美國空軍的壓制敵方防空作戰任務(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的暱稱。初期最有名的任務為1965年8月12日批准的鐵手(Iron Hand,本文采台灣軍事刊物譯法)行動。野鼬原是行動名稱,美國空軍規劃這個行動進行北越防空飛彈的偵測與壓制任務,初期被稱為“雪貂行動”:一種掠食性動物,總是深入獵殺對象的洞穴殺死對方(因為這個任務:要深入搜尋)。這個名稱後來為了易於區別而被變更,因為二戰時美軍已有雷達反製作戰專用轟炸機,也稱為“雪貂”。一架擔任野鼬任務的F-105G,翼下攜帶一枚AGM-45百舌鳥和AGM-78標準反輻射飛彈“野鼬”原本是美國空軍的壓制敵方防空作戰任務(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s,SEAD)的暱稱。初期最有名的任務為1965年8月12日批准的鐵手(Iron Hand,本文采台灣軍事刊物譯法)行動。野鼬原是行動名稱,美國空軍規劃這個行動進行北越防空飛彈的偵測與壓制任務,初期被稱為“雪貂行動”:一種掠食性動物,總是深入獵殺對象的洞穴殺死對方(因為這個任務:要深入搜尋)。這個名稱後來為了易於區別而被變更,因為二戰時美軍已有雷達反製作戰專用轟炸機,也稱為“雪貂”。 一架擔任野鼬任務的F-105G,翼下攜帶一枚AGM-45百舌鳥和AGM-78標準反輻射飛彈

簡而言之,野鼬的任務就是以敵方的雷達為目標、以誘餌進行反防空作戰,追蹤雷達波來源讓野鼬機或其他隊友能精確標定目標進行摧毀。一個簡單的比擬,就是一種“黑暗中以手電筒游標定”的遊戲:手電筒光通常是唯一可靠的識別、標定(甚至摧毀)某目標的方式,但光源也會成為一個良好的攻擊標定目標。結果就變成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雷達的“手電筒光”在搜尋動作中不停地迅速反覆開關,試圖搜尋與攻擊目標,野鼬們則利用雷達的“光”搜尋、標定並摧毀雷達站台。
這種反制手段(或說是特徵)也被稱為“鐵手”任務。在戰術上,鐵手任務為殿後的主力打擊提供了開路的壓制攻擊。此後,美軍後來約定俗成將所有改裝的電子攻擊機都賦予“野鼬”的非正式代號,比如F-16CJ,EA- 18G等等,有時攜帶反輻射飛彈臨時執行電子攻擊任務的戰機如F-111、F-14等等也同樣會臨時被稱為“野鼬”。儘管如此,實際上只有F- 4G的專用軍方綽號是“野鼬”。
野鼬 I(Wild weasel I)
“野鼬”的概念起初是在 1965年,針對數量增加的北越防空陣地(特別是SAM與AAA)威脅所規劃的反擊方式,由志願參加的雙座型 F-100F“超級軍刀”戰鬥轟炸機進行。雖然有強固的機身,但 F-100F仍然未能在高威嚇作戰環境中提升它的生存能力。美國的套用技術公司(Applied Technology INC,簡稱ATI),一直在研究電子作戰的設備。ATI的工作一般是保密的“黑色”計畫和為一些小型項目製造特種設備。他們的一個計畫是“第十二號系統”,是一種輕量化的雷達警告接收機,首次用於西方公司所委託的中華民國操作之 U-2 偵察機。第十二號系統遙遙領先於同時代其它已經存在的雷達告警接收機,同時針對美國空軍的反饋,ATI 開始開發一種派生型,計畫用於B-52轟炸機,代號“向量”(AN/APR-25)。“向量”可以接收相當寬的雷達信號,然後在一個7.5厘米(3英吋)的圓形螢幕上顯示威脅信號,一個從中心發出的脈衝波形可以顯示威脅雷達的方向,而脈衝波形的長短則顯示雷達信號的強弱,並用點、虛線、實線表示雷達的波段。當SAM飛彈的威脅在東南亞抬頭的時候,美國空軍與ATI公司打算為高層官員做一次關於“向量”的示範活動,期望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ATI公司也開始推動自己的“IR-133”全向式雷達定位警示系統(RHAWS),一種更加先進的定位設備,可以對敵方雷達精確定位與瞄準。 USAF馬上訂購了“向量”與IR-133裝備雙座的北美航空F-100F“超級軍刀”戰鬥機。后座的電子作戰官負責操作這個系統,使用“向量”探測活動中的防空雷達(主要是 SA-2 的防空雷達:扇歌),IR-133 RHAWS用以確定位置,從而引導進行連續轟炸。這項計畫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代號:野鼬。1965年11月底,有四架F-100F“野鼬”飛機已經開始在東南亞投入服役。ATI公司同時又開發出了一種只需三分之一尺寸電子設備箱的設備,代號“WR- 300”發射預警接收機(LWR,AN/APR-26),它可以接收到SA-2的無線電指令信號。如果WR-300收到了信號,那就意味著防空飛彈已經發射了。
F-100F 野鼬一共有 6 架,序號為 58-1221,1226,1227,1231,1212,1232。第一架 F-100F 野鼬 I 在 1965年11月21日,7架F-100F“野鼬”飛機中的第一架飛機抵達泰國皇家空軍的呵叻基地。後來這支部隊變成了第388戰術戰鬥機聯隊屬下的第6234戰術戰鬥機中隊,並在 12月3日進行了首次“鐵手”作戰任務。這類任務通常由 4 架 F-105 伴隨一架 F-100F 野鼬出擊,F-100F 負責對目標進行識別、並使用機炮和火箭進行標記,F-105D 負責轟炸。
1965年12月20日,損失了第一架野鼬,約翰.皮奇福德上尉和羅伯特.特里爾上尉的飛機在河內東北約30英里處被擊落。皮奇福德著陸被俘時遭受槍傷,並被當作戰俘關押了7年多。特里爾則被越共擊斃,北越表示他進行了抵抗。野鼬 I 最終於在22日的滾雷行動中,取得了第一個戰果,一個電子作戰官表示,雷達接觸導致了一個聖誕樹般的巨大脈衝,他們用火箭彈與機炮攻擊了陣地,直到濃煙升起。這架野鼬安全返回,而且對於任務非常滿意。
1966年4月18日,經過改進的 F-100F 在攻擊北越雷達站時,第一次使用了百舌鳥反輻射飛彈。
1967年8月11日,小詹姆斯·E·麥金納尼(James E. McInerney Jr)中校和佛瑞德·夏農(Fred Shannon)上尉駕駛 F-100F 在一次“鐵手”任務中摧毀了 6 個SAM發射陣地、並破壞了另外 4 個,為攻擊河內的保羅杜梅(Paul Doumer)大橋掃清了道路。
F-100F 野鼬 I 最後被證實共獲得了 9 個SAM雷達戰績,另外還有一些未經證實的戰果。由於野鼬的活動,敵方雷達經常被迫關機,兩架 F-100F 野鼬 I 戰機在行動中損失。野鼬經過驗證成功,F-100F 野鼬 I 最後被 F-105F 野鼬 III 和 F-4 野鼬 IV 所取代。
野鼬 II (Wild Weasel II)
F-100F證明了野鼬的概念,但它的速度跟不上F-105攻擊機群,戰術得到驗證後,野鼬 I 在次年1月份退出了服役。野鼬的角色在 1966年5月,轉由 EF-105F 雷長(Thunderchief、或譯為“雷公”、“雷電酋長”)戰鬥轟炸機執行。F-105 野鼬 II 戰鬥轟炸機更適合扮演這個角色,是一個更優良的任務載具:包括了擁有更先進的雷達、能塞進更多的裝備、與更重更強大的武裝:包括“向量”、IR-133與WR-300,以及“看見SAM”(SEESAM)。當被SA-2 的“扇歌”雷達鎖定時,SEESAM會亮起一個指示燈,這個燈被成為方位角指示燈,但是飛行員則稱其為“AW shit”。硬殺武器主要是反輻射飛彈的裝備,主要是 AGM-45與AGM-78A,能提供更好的雷達定位射擊。F-105F 通常與F-105D機群組成“獵殺小組”,野鼬搜尋、定位目標,而由F-105D摧毀。
兩名野鼬的乘員於1967年3月10日,獲得了美國軍方的最高榮譽——國會榮譽勳章。Merlyn F. Dethlefsen 上尉駕駛一架F-105F野鼬,由兩架F-105D陪伴,為攻擊機群開路,領隊機幾乎馬上就被高射炮給擊落了,全體機組乘員被俘。高射炮同時擊中了F-105D,迫使其返航。每一架倖存的 F-105F 都攜帶了2枚“百舌鳥”反輻射飛彈,他們發射了4枚,但是沒有命中目標。飛彈耗盡後他們打算撤離目標區域,只是偶然遇到了兩架MiG-21攔截機。F- 105們返回了目標區域發起第二次攻擊,但是MiG沒有跟隨。他們穿過了高射炮密集的炮火,只看到了另外兩架MiG-21,他們於是又返回再次進入目標區域。 Dethlefsen的后座電子作戰官Mike Gilroy事後回憶道:“Merle是一個固執的荷蘭佬,一旦他抓住的東西絕不放過。我們並沒有因此抑制防禦,反而在那裡殺了他們。高射炮是可怕的,那是我見過最糟糕的場面。”兩架F-105F 在防空陣地上通過了一次,但錯過了目標。當他們再次通過時,Gilroy鎖定了目標,兩架F-105投下了鐵炸彈與集束炸彈。兩架F-105都回到了基地,但是只剩下極少的燃油,飛機也嚴重受損。Dethlefsen由甘迺迪總統親自頒發了國會榮譽勳章,而Gilroy則獲得了空軍十字勳章。
1967年4月19日,Thorsness中校在完成“鐵手”任務後,僚機被擊落了,當時他已經缺乏燃料,但是仍然留下支援空中救援行動,驅散了試圖攔截的MiG-17們。他擊落了一架並重傷了另外一架MiG-17。在空中加油的時候,他還錯過了一次機會,並在空中加油的時候飛機出現了煙霧,最終他安全降落在泰國的前線機場烏汶(Ubon)。4月30日,Thorsness的飛機被擊中了,嚴重損傷,他和他的電子戰軍官只能彈射跳傘,Thorsness嚴重受傷,被北越俘獲,在戰俘營中度過了漫長的6年。
野鼬 III(Wild Weasel III)
56架F-105F進行了升級,並被賦予新的代號——F-105G“野鼬Ⅲ”。這些飛機裝備了新改進過的電戰設備,包括 AN/APR-35雷達警示接收機(RWR)、AN/APR-36發射警示接收機(LWR)與AN/ALR-31全向式雷達定位警告系統(RHAWS)。首次飛行後,又加裝了一種有特色的內置電子干擾系統,AN/ALQ-105,這是AN/ALQ-101電子干擾莢艙(是F-4的常用自衛電子干擾莢艙)中的一部分,裝於機腹。這樣F-105G就可以不需要占用外掛架以攜帶電子干擾莢艙了。最終,她們可以攜帶改進後的AGM-78B-1 反輻射飛彈(STARM,有雙波段被動雷達導引)與AGM-78B-2 反輻射飛彈(STARM,有全波段被動雷達導引)。F-105G 野鼬 III 最終取代了 F-105F。61 架 F-105F 戰機提升到 F-105G 規格。一般認為野鼬 II/III 是過渡的機體,同時期發展的 EF-4C 才是真正的專用機身,但受到許多裝備問題的限制,野鼬 IV 遲至1969年才開始全面服役,結果就是越戰期間絕大部份的 SEAD 任務都是野鼬 II/III 完成,野鼬 IV 反而變成了錯過越戰的過渡角色。
一個最著名的野鼬概念軍事行動,五架 F-105G,呼叫代號“火鳥 01-05”,在1970年11月21日西山戰俘救援任務(Son Tay P.O.W. Rescue Mission)中,主導了拂曉攻擊。機群中一架被 SA-2 面對空飛彈擊落,飛行員彈射成功並被參與突襲任務的 HH-52“超級裘力”直升機援救。在野鼬的保護下,沒有一架戰機被敵人行動所擊落。
野鼬 IV(Wild Weasel IV)
F-105 在 1970年停止生產。F-105 在激烈的空戰中耗損迅速,有必要將任務轉移給後勤適應能力更佳的機種,成果就是轉移給 36 架由 F-4C 幽靈 II 式(Phantom II)改裝的 EF-4C 野鼬 IV,但野鼬 III 仍然服役到了1984年。EF-4C 並非野鼬 IV 的正式編號,而生產之後的一些問題始終困擾著空軍,包括了:內部空間嚴重不足、不同電子系統之間竟出現電磁干擾、全景接收莢艙也出現機械振動等問題。野鼬 IV 常使用的標準武器包括 AGM-45 百舌鳥反輻射飛彈。1973年,仍在服役的 EF-4C重新進行翻修、並更新了機上的電子設備,包括 AN/ALR-46 電子反制接受器、AN/ALR-53 長程尋標接收器等。野鼬 V 服役之後,野鼬 IV 開始修改回原來的 F-4C 規格,並於 1979年開始交付駐印地安納州]的 181戰術戰鬥機聯隊113戰術戰鬥機中隊、122戰術戰鬥機聯隊163戰術戰鬥機中隊。1988年起,這批轉回 F-4C 的野鼬 IV 除役。
第一架野鼬 IV 於 1968年進入拉斯維加斯 Neils 基地 4525 戰鬥聯隊(FWW)麾下的 4537 戰鬥機武器中隊(FWS)進行戰術評估與改進測試,1969年10月,4525聯隊改為57戰鬥機武器聯隊,4537中隊則改為66中隊。
1969年3月,EF-4C 首次海外部署,裝備駐日美軍橫田空軍基地347戰術戰鬥機聯隊第80戰術戰鬥機中隊。1971年3月,又調派至琉球嘉手納空軍基地18戰術戰鬥機聯隊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1972年,67中隊換防泰國呵嘮空軍基地,並參加越戰中著名的後衛行動。
1969年12月,駐德國漢堡美軍第50戰術戰鬥機聯隊第81戰術戰鬥機中隊開始接收 F-4C。這批飛機於1972年又調派到86戰術戰鬥機聯隊。
野鼬 V(Wild Weasel V)
F-4E,當時最先進的幽靈構型,擁有多用途對地攻擊潛力、與將內建機炮作為基本武裝,F-4G 野鼬 V 由此構型修改而來,初期又被稱為“先進野鼬”。F-4G修改的項目包括移除機炮、改由 APR-38(t)雷達自動導航與警告接受器(不久即升級為 APR-47),升級後方飛行員座艙中掌握電子作戰環境的能力。F-4E 的內部空間較 F-4C 寬裕,因此被美國空軍認為它是修改以發射 AGM-78 標準反輻射飛彈能力的良好平台。第一架 YF-4E(65-0713)被改裝為測試平台,陸續也有一些 F-4E 與 EF-4D 被修改作為測試。全數 116 架 F-4G 均由 F-4E 機隊修改而來,均為 block 42~45 機體結構,第一架 F-4G(69-7254)於 1975年12月首次飛行,首支中隊於1978年4月在加州喬治空軍基地成軍。1981年結束最後一架改裝工作。
野鼬 V 的主要裝備包括 AN/ALR-38 全向式雷達定位警示系統(RHAWS)、AN/APQ-120 數位化機載雷達、[[AN/ALE-40] 干擾設備發射裝置、AN/ALQ-119、AN/ALQ-141、AN/ALQ-184 干擾莢艙等,後來空軍對 F-4G 進行了兩次性能升級項目(PUP),第一次提高機載電腦性能、增加一套 CP-1674處理器,第二階段則將 AN/ALR-38 升級為 AN/ALR-47 規格。主要武裝早期為 AGM-45 百舌鳥反輻射飛彈,中期則為 AGM-78 標準反輻射飛彈,1980 年之後,開始裝備 AGM-88 高速反輻射飛彈。有時野鼬 V 會攜帶一些其他的武器,常見的包括 AGM-65 小牛空對地飛彈、CBU-52/58 石眼集束炸彈、AIM-9 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等。
F-4G 共有四支空中作戰聯隊。兩支駐紮於加州 Victorville 市的喬治空軍基地(George AFB),是快速反應部隊的一部份,包括35戰術戰鬥機聯隊39戰術戰鬥機訓練中隊、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後轉為第37戰術戰鬥機聯隊),1989年,37戰術戰鬥機聯隊移防內華達州換裝 F-117,原操作的 F-4G 則由 35 戰術戰鬥機聯隊接收。海外一支則在1979年部屬於駐歐美軍麾下的德國司班德林(Spangdahlem)空軍基地(Spangdahlem AB)第52戰術戰鬥機聯隊,同年,另一支野鼬 V 在太平洋空軍部隊所屬的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FB)部署。
來自喬治空軍基地、與駐德美軍的 F-4G 參加了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並成功地透過防空壓制為打擊機群提供保護。在這場衝突中,F-4G 展現了巨大的價值,自身僅有一架損失:一架來自司班德林空軍基地的 F-4G,在結束任務返航途中,墜毀於沙烏地阿拉伯。關於這架墜毀戰機的調查報告指出,該機受到防空武器擊傷燃料箱,並在沙暴中數次企圖進行降落失敗。飛行員與 ewo 在機身燃料耗盡、引擎熄火後彈射成功、安全生還。該機墜落於跑道前方,但事後發現空機機身以機腹著陸,機體並未毀損。
海灣戰爭結束後,喬治空軍基地被指派給Boise的空中國民兵 124 戰術戰鬥機聯隊,ID,190 戰術戰鬥機中隊。Spangdahlem 與克拉克基地則指派給拉斯維加斯 Neils 基地的NV、57 戰鬥機武器聯隊(AF)、561 戰鬥機中隊。機體繼續服役至 1996年,各中隊均頻繁地部署至沙烏地阿拉伯與土耳其,以支援伊拉克禁航區執行“提供宣慰”(Operation Provide Comfort)、“南方瞭望”(Operation Southern Watch)、以及“警戒勇士”(Operation Vigiliant Warrior)等行動。在這段期間,F-4G 構型是最後在美軍服役的幽靈戰機。許多機體後來都改裝為QF-4G無人靶機與協助飛機戰鬥戰傷修理訓練。
當戰機設計理論轉變成強調多用途的飛行器時,意味著 F-4G 將成為最後一架專為 SEAD 任務發展的戰機。野鼬任務現在往往指派給 F-16 戰隼式戰機執行,通常使用 1991年開始量產的 F-16 Block 50D 與 Block 52D 雙座構型。單座 Block 50/52 F-16C 也常因它們龐大的數量而被指派野鼬任務,雖然 F-16C 缺少武器管制官的配置,但它們往往一次部署二至四架編隊,彌補了這類缺失影響。F-15E 打擊鷹,雖然通常被指派於戰略深入打擊任務,當 A-10 雷霆二式“疣豬”,時常因忙著在 CAS 任務中獵殺機動式防空飛彈發射台與防空部隊而無暇他顧時,F-15E 也能實現 SEAD 打擊。
F-35 閃電二式(Lightning II)正打算於 2011 年起,逐步開始取代這些航空器在各種空對地任務中的價值,包括 SEAD 任務。它的匿蹤能力保證了增強反防空雷達的能力,但能保持低雷達反射訊號,它的武裝有效酬載量僅受限於內載武器彈艙。它能降低每個目標區飛彈攻擊的所需架次。
硬殺武裝
第一批 F-100F 的標準武器是:航空鐵炸彈與集束炸彈。稍晚由 AIM-7“麻雀III”發展而來的 AGM-45“百舌鳥”(Shrike)反輻射飛彈投入服役後,野鼬才算是真正有了利齒。但是 AGM-45 使用的射程、頻段、設定彈性都不足,因此通用動力公司以RIM-66A標準防空飛彈為基礎的 AGM-78“標準反輻射飛彈”便迅速進入服役。AGM-78 各項表現都在 AGM-45 之上,但它龐大的彈體讓戰機攜掛產生不小限制。第三代則以 AGM-45 改良而來的 AGM-88 高速反輻射飛彈(High Speed Anti-Radiation Missile,HARM)為主。
F-105 雷長野鼬
1966年在北越上空,野鼬通常四機編隊出擊、由單座 F-105F 或雙座 F-105G(后座為電子作戰官(Electronic Warfare Officer,EWO),負責協助電子訊號接收與分析)引導三架 F-105D。有時則是兩架“F”,各自搭配“D”護航,獨力進行任務。野鼬任務通常比打擊戰鬥更加優先,“野鼬”飛機照例比襲擊部隊提前約5分鐘進入目標區,這個提前量剛好足以迫使地對空飛彈系統不得不開機和預熱。當儀器顯示出一個地對空飛彈發射場的雷達已經開機時,“野鼬”就實施攻擊消滅目標區中的 SA-2“方針”面對空飛彈陣地的雷達“扇歌”,然後最晚離開目標區,有時任務會因此達 3.5 個小時,且尚未開始返回皇家泰國空軍基地。這是為了接近險惡的防空陣地、並摧毀陣地中的飛彈導引雷達、或俯衝轟炸可目視的目標。這樣的策略常在米格機或防炮部隊的威脅下失敗。
F - 105F 通常不使用雷達干擾器,因為它的目的是提供一個誘餌目標,保護攻擊航次,並誘使地對空飛彈發射以產生足夠明亮的煙霧,使攻擊機群有可能看到飛彈陣地並立即實施俯衝攻擊。面對多方向來襲的防空飛彈,在可視範圍內突然俯衝或激烈運動,可以導致飛彈失效。沒有看到以接近三倍戰機巡航速度接近的防空飛彈,往往會導致飛機被摧毀和整個任務失敗。
越戰期間發展出了“獵人、殺手”團隊,通常由 F-4G 野鼬與一或更多的常規 F-4E 幽靈機組成隊伍。野鼬將摧毀雷達發射架、清除前方道路好讓 F-4E使用集束炸彈攻擊殘餘的飛彈。這個戰略在沙漠之盾行動(Operation Desert Shield)中著名的“Here, Kitty Kitty”也被採用了:通常一架野鼬機追蹤一個飛彈或防空部隊陣地,其他的野鼬機則從背後偷襲這個陣地並摧毀它。
一條不成文的野鼬飛行員格言就是“YGBSM”,也就是“你得欺騙我(You Gotta Be Shittin' Me)”。它在一些中隊的徽章、臂章中明顯地出現。據傳聞,這是野鼬 I 時期,一位早期 B-52 電戰官(EWO)Jack Donvan (越戰期間野鼬電戰官多半由B-52電戰官選拔)的回應:
這是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最自然的回應,一位資深的 B-52 EWO,坐在一個好像正在學習而全神貫注的飛行員後面,面對敵人的防空飛彈卻得扮演捕蠅紙的角色。
“WW”是 35 戰鬥機聯隊從他們的野鼬繼承而來的尾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