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洪渡河

重要發現在本次活動中,發現了“麻陽人”棲息的洞穴。 但其中沒有有關“麻陽人洞”的記錄。 由此推測,重走洪渡河”發現的洞穴就是傳說中“麻陽人”居住的洞穴。

活動背景

為多視角展示“十一五”以來務川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會變遷,進一步挖掘、傳承和發展仡佬族民族文化,開啟“十二五”發展新篇章,著力打造“中國的務川.世界的仡佬”民族文化品牌,繼續提高務川和仡佬族的知名度,推動務川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洪渡河簡介

洪渡河系烏江一級支流,流經務川豐樂、都濡、大坪、柏村、蕉壩、紅絲等鄉鎮,境內幹流全長125公里,流域積水面積2150平方公里,占洪渡河全流域的58%,是仡佬族的母親河。

活動成員

本次考察活動成員主要由縣文體廣播電視旅遊局、縣民宗局、縣文聯和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幹部職工,縣書法協會、縣攝影協會會員等24人組成。遵義日報社、遵義電視台及務川線上網站、務川電視台將進行全程跟蹤拍攝報導。

重要發現

在本次活動中,發現了“麻陽人”棲息的洞穴。參加重走洪渡河的縣文聯鄒進揚在《重走洪渡河活動日誌》記錄:乘車經龍井坡後到太壩洞家壩、大箐洞丹砂古道。有高家灣漢墓,水井灣硃砂采冶礦洞遺址,位於三坑村板場組後洞水井灣火石堡山頂斷崖下,現存礦洞兩井,分為上下兩層礦道。一井為豎井,一井為平井。洞口用石塊泥土壘砌兩道防水隔離坎。平井略呈方形,寬63厘米,高80厘米,底部一側靠壁開鑿寬15厘米、深5厘米的小溝,以收集岩壁水滴。洞深數十米,洞內有支洞數口。1980年貴州省考古隊調查,務川縣采砂年代距今約2200年,是目前考古材料證實的最早采砂時間。但其中沒有有關“麻陽人洞”的記錄。當地有“麻陽人”開採硃砂的傳說。傳說“麻陽人”在山肚子裡開採硃砂,身材矮小,奔跑迅速,遇生人即化風而去。宋朱輔《溪蠻叢笑》“辰砂”條記,“麻陽即古錦州,舊隸辰郡”,“辰錦砂最良”,“砂出萬山之崖為最,仡佬以火攻取”。 由此推測,重走洪渡河”發現的洞穴就是傳說中“麻陽人”居住的洞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