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問診

重複問診

重複問診,指的是患者擔心醫生將一些額外的費用強加在自己頭上,或是過份信任網路,或是醫生“快刀斬亂麻”三言兩語打發病人,病人弄不清楚病情,又一次次重複掛號、就診的現象。進而使門診變得更加擁擠,甚或讓人產生看病難的問題。

詳細介紹

專家門診——排隊現象專家門診——排隊現象

各大醫院專家門診普遍人滿為患,醫生往往只簡單地問病人一句哪兒不好,就開了化驗、檢查單,稍微複雜點的,才進行物理檢查;而等拿回檢驗結果複診時,醫生則多根據檢驗報告給出相應的診斷,一般病號只三五分鐘就診斷完事。除了病人描述的症狀,醫生沒有更多的問話,普遍“蘿蔔快了不洗泥”。

“這次看病匆匆忙忙,下次仍是聽得隻言片語,醫生三言兩語打發病人,造成病人一次次重複掛號、就診,都成惡性循環了!不僅增加了病人的負擔,而且門診質量也沒法保證。”某大醫院一位門診部主任坦言,為了保證每位患者來了都能看上病,我省目前絕大多數專家門診尚未實行限號,一般都是病人來多少看多少。一位專家一上午看六七十個病號很正常,甚至更多。據了解,一家大醫院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多個病號。即使是個別實行限號的“大專家”,實際診斷的病號數量也往往超出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每人每天門診病人不得超過25人”的標準,普遍“超員”1倍以上。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專家教授每天都在窮於應付,人來人往,三五分鐘打發一個病人,醫患沒有時間交流,甚至基本信息、病史都問不仔細,再遇到這種病號心裡還是沒底,對醫生臨床水平的提高也極為不利,更沒有時間對病人、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生活指導……這成為當前醫患關係不和諧、患者滿意度低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源。

而對病人來說,又常常是這家醫院看不好,到那家去看,這個醫生說不清再去問那個醫生,一遍遍重複掛號、就診,反過來又加劇了資源緊張。患者因一個小病,一天跑幾趟,甚至幾家醫院,排近10次隊看病的情況已經相當普遍。

原因分析

誠信缺失資源浪費

重複問診重複問診

“病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與醫生醫德的下降產生的錯位,是造成目前重複問診流行開來的重要原因”,醫生對患者做出診療依據的唯一判斷基礎應該是病情,但是目前的一些醫院和科室過分強調經濟效益指標,這就導致一些醫生在開處方單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部門的利益和個人的私利。醫生與病人之間原本高尚的關係被金錢所扭曲,醫患誠信度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家醫院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本來一次就診就可以治療的疾病,卻要通過重複就醫的方式來反覆診斷,這在浪費病人錢財的同時,也無形中占用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加劇了‘看病難’的產生。”

醫生“快刀斬亂麻”坐診

各大醫院專家門診普遍人滿為患,醫生往往只簡單地問病人一句哪兒不好,就開了化驗、檢查單,稍微複雜點的,才進行物理檢查;而等拿回檢驗結果複診時,醫生則多根據檢驗報告給出相應的診斷,一般病號只三五分鐘就診斷完事。除了病人描述的症狀,醫生沒有更多的問話,普遍“蘿蔔快了不洗泥”。這次看病匆匆忙忙,下次仍是聽得隻言片語,醫生三言兩語打發病人,造成病人一次次重複掛號、就診,都成惡性循環了!不僅增加了病人的負擔,而且門診質量也沒法保證。

解決方案

以前的醫生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會付出100%的努力;而現在的醫生則是沒有100%的把握,誰也不願承擔治療的責任。醫生對醫療失誤的最大迴避導致病人在遇到大病時,只能通過多找幾個專家來確定治療方案。希望醫院在保障患者知情權的前提下,構建一種誠信、互諒的診療新機制。 醫患關係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係,“誠信”才是維繫雙方的紐帶。面對社會價值觀嬗變和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醫院一定要直面醫患雙方信任危機加深的現實,通過確立“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營造誠信和諧的就醫氛圍,樹立“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操。同時,要不斷探索醫患溝通的新模式,取信病人,贏得病人。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患者問診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對病人的病情、病因、病況詳細的解釋清楚。讓患者一步到位的解決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