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葦子

重慶葦子

重慶葦子,是我們樂於看到的90後中的佼佼者。2013年,她受邀回到母校重慶巴蜀中學,在可以容納上千人的大禮堂里,登上那個迎接過不少知名學者、藝術家、資深教育家的演講舞台,對全校師生講述了她獨特的青春故事。 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從人的生命意義的角度出發,提出"快樂主義”生命是第一原則,認為人類所做的一切奮鬥,都是為了擺脫自然界的束縛,獲得最大限度的解放。現代教育走偏的理念,很大程度上讓學習變成一個痛苦的被灌輸過程,而葦子的勇敢亮劍,無疑是一種快樂本性的下意識逆反 。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重慶葦子北京遊記 重慶葦子北京遊記

重慶葦子,真名盧葦,90後作者,網路紅人。 因在網上發布 《一個高中女生的日本遊記》 、《畫地為牢三十六年,聽90後MM講圍城故事》 、《四年沒電的日子,90後油燈女孩向娜的聖誕夢》 、《聽鄉下老農講土地的故事 》、《媽媽在哪兒,你的兒子曹建發被高壓電擊啦》 、《我對90後同學的三份問卷調查》 、《嘿,我那些很潮很有范兒的80後老師》 、《高中女生調查紅衛兵運動》 、《高三女生自述:悲催的藝術高考你傷不起》 、《台灣中學生不一樣的money觀》 、《葦子讀三國》 等帖子獲得了眾多網友好評和多家媒體報導,根據以上帖子內容整理的關注民生的中篇紀實作品《一個高中女生的社會調查》 ,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刊物《當代》2012年第四期發表 ,2012年因為在在論壇發帖《我家沒有寶馬車,只有藏書數千卷》 ,被廣大網友及全國各家媒體稱為“藏書妹”。

2013年3月1日江蘇衛視播出的《一站到底》益智類節目中戰勝兩人後被第三人一位國小英語老師戰勝 。

2013年4月重慶電視台為她拍攝了個人專題短片《我的青春我作主》,在《重慶發現》和《天天630》欄目中播出。

2013年7月出版長篇校園小說《六月,我們說愛尚早》 ,該小說文字、插圖、封面均由作者獨立擔當,是一部活潑、健康、詼諧,並帶有強烈青春成長印痕的作品,出版人為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4年7月,葦子在《當代》發表了第二篇紀實作品《與民國對話:烽火連天的回憶》, 內容是一位台灣老兵的抗戰回憶錄,讀者反響較大。 作者為此參加了新華社在各地推出的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系列報導活動,作為“年代人物話變遷”的重慶二十歲代表,她在接受個人專訪時說:“在與抗戰老兵的對話中,我才真正覺得舊中國的戰亂頻頻,民不聊生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簡單概念。”

2014年10月,新華社重慶頻道刊發了葦子採訪實錄《口述歷史:88歲老人講述重慶往事》。為葦子講述老重慶故事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從西南人民革命大學畢業,退休前一直在中建公司擔任幹部和建築工程師。他儘管耳朵聾了,思路卻依舊清晰,甚至還戴上老花鏡,找出多年不打交道的鋼筆和本子,親筆書寫了上萬字的回憶文章。

2014年年末,華藝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二部長篇新作《一生花掉一萬億》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百萬英鎊》,在這本書里,她繼續向那些成天宣揚享樂主義和奢侈成癮的人生高級玩家們叫板。據葦子自己介紹,它比不得魯迅的匕首和投槍,起碼也算一塊好磚頭,儘管不是金磚,並不值錢,但若是勢大力沉敲下去,怕是也能震醒不少渾渾噩噩的富家子吧!

個人信息

重慶葦子五十年後的自畫像 重慶葦子五十年後的自畫像

姓名:盧葦

性別:女

籍貫:重慶

出生日期:1993-9-17

星座:處女座

血型:A型

身高:162CM

體重:50KG

畢業院校:巴蜀中學 (2012屆畢業生)

個人喜好

興趣愛好:時尚,旅遊 ,電影 ,音樂,文學 ,繪畫

喜歡的顏色:任何一種顏色在它該存在的地方都好看

喜歡的季節:秋天喜歡的運動:羽毛球、跑步機上使勁跑

喜歡的菜式:川菜,上海菜,日本壽司 ,法式西餐,健康食品,各種零食和喜歡的飲料

喜歡的音樂:流行音樂,爵士/藍調,Hip Hop ,古典音樂

喜歡的書籍:《紅樓夢》《三國演義》 《水滸》《靜靜的頓河》《變形記》《城堡》《喧譁與騷動》

秀書走紅

一生花掉一萬億 一生花掉一萬億

2012年3月初,一篇名為《我家沒有寶馬車,只有藏書數千卷》的網帖在 論壇備受好評。帖子的作者“重慶葦子”是一名正在備戰高考的重慶高三女生。

她說,這三千多冊舊書是父母送給她的“成人禮物”。她不僅有青春的外形,敢於表達自我的姿態,更提出要刷新社會對90後“腦殘”的傳統認識。以“書二代”一詞對抗“富二代”。

在網帖中的藏書幾乎全是從民國時期到“文革”時期的舊書。照片上“藏書妹”青春靚麗、穿著時尚。

“別小看我們90後噢,我已經看了其中的十多本了。”“藏書妹”其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雜誌編輯,她在重慶念高三,曾在全市聯考中排名第23。

“藏書妹”重慶葦子說,這3000多冊書是上世紀80年代末她父母在四川美院圖書館的舊書處理活動中淘的,總共花了一千多元,“相當於一個普通職工半年的工資”。不久前,“藏書妹”重慶葦子迎來了她的18歲生日,父母決定把這些書的“所有權”轉讓給她,這讓她異常興奮,一有空就用肥皂洗手後去翻書(怕這些脆弱的舊書受損),還拍下照片傳送上網“炫書”。“它們看上去像是有秋天落葉的味道,黃燦燦的,像是做了一個長長的日光SPA。”她這樣評價她對這些舊書的喜愛。

“藏書妹”重慶葦子說,她之所以上網炫書,是想喚起更多的同齡人“多讀書,讀好書”。如今跟她年齡相近的人都愛看“後宮穿越”題材的言情書,甚至有不少人愛看“耽美”漫畫書,她覺得這很不正常。在看了這3000多冊藏書中的十幾冊之後,她對“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深有體會,因而想通過網路推薦更多的同齡人讀名著。 備戰高考的葦子目前唯讀過其中的百分之一。她表示,自己離“讀書破萬卷”的境界還很遠,發帖是希望大家了解,90後中也有人了解書的價值。

網路評價有藏書的家庭比有寶馬的家庭少很多了,是一個民族的悲哀。炫寶馬的人比炫藏書的人多很多了,是一個民族的墮落。現在有年輕人炫書,說明還有希望。

“重慶葦子”的“不炫寶馬而炫書”之舉,如一縷春風,蕩滌著我們浮躁的心靈,使我們再次認識到,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能保持精神上的富足更顯珍貴。

個人專訪

紅衣少女重慶葦子 紅衣少女重慶葦子

從莫言、王安憶到韓寒、郭敬明,中國當代文壇的“代際”特徵頗為鮮明。當許多人還在談論80後青年作家是否成熟、是否羽翼豐盈的時候,青春、自由而富有創造力的“90後”作家已經異軍突起,正集體登場。

近日,一位筆名叫重慶葦子的90後作家,吸引了媒體的關注。重慶葦子,真名盧葦,90後作者。因在網上發布《一個高中女生的日本遊記》、《畫地為牢三十六年,聽90後MM講圍城故事》、《四年沒電的日子,90後油燈女孩向娜的聖誕夢》、《聽鄉下老農講土地的故事 》、《媽媽在哪兒,你的兒子曹建發被高壓電擊啦》、《我對90後同學的三份問卷調查》、《嘿,我那些很潮很有范兒的80後老師》、《高中女生調查紅衛兵運動》、《高三女生自述:悲催的藝術高考你傷不起》等文學作品而走紅網路。

2013年7月其出版了長篇校園小說《六月,我們說愛尚早》,該小說文字、插圖、封面均由作者獨立擔當,是一部活潑、健康、詼諧,並帶有強烈青春成長印痕的作品。對此,記者通過對話重慶葦子,了解她的創作和生活。向大家展示一個“90後”作家的成長曆程。

記者:郭敬明的“小時代”你有看嗎?

重慶葦子:看過了。不知為什麼,一開始就有被歧視之感,整部影片從頭至尾一直在重複一個話題:“你看,我們多么年輕,多么時尚,你們什麼也不懂!”而生活裡面有些東西是根本用不著去炫耀的,它實實在在就擺在那兒,不用炫耀也會發光,比如青春。

記者:對《小時代》你做何評價?

重慶葦子:覺得郭敬明還是浪漫唯美居多吧,嚴重和現實不搭邊,要是在生活里他也這樣,那就會活得很累很裝。

他導演了許多笑點,類似於“哈羅,林蕭!hello, kitty!”儘管也知道是笑點,但我沒笑出來。南湘和席城躺在落葉地上的情景,讓我首先想到的是暮光之城,與前後鏡頭銜接有嚴重脫節之感。形容宮洺,完全用旁白敘述代替鏡頭,把讀者當白痴:“就像他此刻窗戶的孤燈,像是寂靜宇宙里,一顆遙遠而又孤獨的星球……”小四是個新手,不大懂得怎么拍電影呢。

許多年輕氣盛的大牌,除了楊冪,扮演者還有“那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男主角柯震東。故事開始於大學宿舍,可房間內部也太闊氣了,簡直令人生疑,讓我誤以為自己所在的大學在欺負學生呢。上演的戲碼是青春,可那種環境卻是老女人和老男人的世界,幾個女孩尚未衝出校園這座“圍城”,卻輕而易舉拿到了高端職位,靠潛規則也跑不了那么快!

影片裡的“四人幫”,像是出入社會十年的精英,有著三十多歲女人普遍的高度。還有,簡溪的表演像一部鄉村愛情電影中的男主角,打扮得有點像某位經常深入民間體會疾苦的縣委書記。

總之,是一部可以任意中途棄場的電影。難怪上一學年剛結束,同為90後的大四學姐剛一回到寢室,就怒氣沖沖給人打電話:“我這一輩子做過最錯誤的決定,就是在即將畢業之際,跑去看了一部名叫小時代的電影!”

記者:作為一個90後,你的出現,會給社會文學創作帶來新特點。你覺得自己寫的東西,跟80後作者的文字特色有哪些不同?

重慶葦子:這樣說吧,80後最愛在網上自稱是垮掉的一代。還記得高中時,一次課堂上,我們80後語文老師說自個一直最為崇拜的韓寒轟然倒塌了。她說韓寒是他們那一代的精神領袖,以前她上學的時候,那《三重門》太火了,幾乎是人手一本瘋傳。我小時候吧,躺在學校寢室被窩裡,經常打著手電筒熬夜偷看80後寫的後宮小說,不過隨著年齡增長,完全不喜歡了,不僅因為覺得膩味,更多的是發現其中很多歷史事件純屬虛構捏造,且大有雷同的趨勢,小孩子看多了,好像挺容易變成歷史白痴。

說到獨具文字特色的作品,我目前還真不敢這么說,因為我能拿得出手的,也就《當代》一篇五萬字的非虛構作品《一個高中女生的社會調查》,還有那本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校園長篇小說《六月,我們說愛尚早》。不過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沉澱,我會逐漸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文字特色的!我比較看重自己發表在《當代》那篇,因為它更接近我一直想寫的“傾訴文學”。有句古話不是說“文以載道“嘛!

寫《一個高中女生社會調查》時我還在高中時代,我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寫它,的的確確花費了很多心血。每每回憶起來,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古代織女般,修修補補,對它頗為用心。文章里的談話內容百分之兩百真實,完全按照手機錄音一字一句敲打下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地表現那些質樸的山區農民對於自身處境的苦惱和迷茫,更加貼近現實。那次採訪能夠做得如此成功,我想,大部分源於我的身份,只是一個年輕的中學生,懷著一種探索和友好的心情去接觸那些樸實的山裡人,更容易讓那些飽經滄桑的成年人打消顧慮,敞開心扉,說出真正想說的話吧。

後來我將這篇《一個高中女生的社會調查》投給了《當代》,沒想到很快得到了副主編周昌義的回信。他告訴我說,這篇文章基本合格,他還提了一些詳細的修改意見。當時我真是激動死了。因為對我來說,起先根本沒抱太大奢望,自己只是個無名小輩,人家又都那么忙,想不到《當代》會給我回信,而且又是中國文壇這么著名的編輯,好多知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從他手中出來的。那段時間,有個兩三天吧,我時不時就打開信箱去反覆閱讀那封信,興奮因子在腦部循環不止。

“葦子:已讀。很驚訝你做的大人的事。而且記述和情懷都有模有樣了。相信你在這事的過程中收穫比當事人更多。值得。”

“說到文章,從上網角度,需要揭示問題,濾清是非,找到辦法。第一篇(油燈女孩向娜的聖誕夢)合適。第二篇(聽鄉下老農講土地的故事)差些。從《當代》的角度,第二篇更適合。《當代》時效、客群都遠不如網路等傳媒,所以,《當代》文章不求解決問題,無需糾纏是非。所以,《當代》的讀者想看的是超越時效和問題的人生。第二篇那個老農就很好,他的生活態度,以及表達的語言方式都比作家創作的生動。如果你有《當代》的考慮,可嘗試以‘鄉村速寫’或‘鄉村人物兩則’的方式,簡潔地把幾個人物的經歷背景敘述清楚,在此基礎上用最精彩的對話展示他們在那種艱難環境中的人生態度和性格魅力。第一篇人物要難些,因為材料太多了,龐雜了,人物性格反倒欠清晰。第二篇已經很接近了。只要你把老農的背景交待清楚,對話刪減些,就可以了。周昌義。”

周老師的回信給了我好多啟發,但說實在的,我的文字基礎還是很薄弱,一直分不大清楚新聞報導和紀實文學的區別,即使看了他的回信,如何去修改還是個大問題!感到很茫然。因為我把它當作是自己人生重要階段的一次沖頂,也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相當期待自己的作品能登上這本中國一流的大雜誌。

後來與周老師有過多次郵件往返,但怎么也達不到《當代》的刊發標準,都快絕望了,內心挺遺憾的,就差這么一點點,自認實力確實不夠,或許還是等修煉幾年再說吧。後來有一天突然有了新的轉機,周老師居然親自給我來電話了,我還記得那個電話是我跑到學校操場去接的,因為四周太鬧了。他告訴我,反覆看我的修改稿,次數太多,麻木了,沒了新鮮感,所以就安排另一位編輯老師徐子茼來指導我。我沒聽說過這個名字,就去網上百度了一下,原來這位徐子茼老師可是個很厲害的美女編輯呢,中國很多有名的作品,如《藏獒》,就是她親手編輯出版的。

現在想起來我真是幸運,也幸虧遇見了徐子茼姐姐,她性格很乾脆,充分理解我的難處,和我簡單通過幾次電話,就明白了我的弱點,直接發了一份經她修改之後的兩千多字的開頭給我。文字並沒多餘的話,即刻開門見山跳入正題,很符合《當代》雜誌一貫的風格。難怪我始終通不過,原來就是捨不得刪掉多餘的句子和段落,在那兒變著花樣不停地插敘、倒敘,反反覆覆交代時間背景,結果把自個也給繞暈了。難怪周老師通電話時會抱怨說,讀我開頭那幾大段,始終理不清頭緒,只好用滑鼠上下拉動來回看。多虧了徐老師姐姐,她這種乾淨利落的處理方式,讓我有了新的靈感,接下來的事兒就好辦多啦!

這次成功給我最大的收穫不止是願望達成,也讓我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人最貴於有想法,並敢於去實施。要是一開始,我就像大部分90後所認為的那樣,《當代》《人民文學》這些高端品牌雜誌與我們不在一個對流的空氣層,距離遙不可及,那就沒我這篇社會調查,更不會成為我今天在這兒接受採訪的談資。還有一點我想說的是,文章首先最看重的是題材,有的90後作者或許有很強的文字功底,但無論怎么比,你終究比不過莫言、賈平凹。其實跟80後學長比較起來,我們90後贏就贏在更為年輕一些,思維比較跳脫,沒有刻板固定的模式。

記者:在讀者口味越來越刁鑽的今天,你怎么看目前90後作家的成長現狀?

重慶葦子:我看得不多,只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不願去模仿別人,其實所謂的後宮、穿越等很多都是80後的發明。讀者很多時候也是被動的吧,如果開網站的或者開書店的不一個勁兒推薦的話,或許就沒有那么多濫竽充數的作品大量生產出來,說到底還是沒把為讀者推薦好書當責任啊。

前不久我還在微博上和人爭論來著,有個70後大叔對我說道:“你還是太過於年輕,終有一天你會明白。寫書出版早已不是成功的標誌和象徵,追求這樣虛浮的東西沒多大價值。大嘴姚晨一條微博或微信,就是《人民日報》全部客群的七倍之多。所以大嘴姚晨是成功的,鳳姐也是成功的,他們這些意見領袖都是成功的。” 這話雷得,我簡直欲哭無淚!

記者:一個作家成名,除了天分、勤奮,還有不少機遇的成分。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

重慶葦子:當然有想過。歷史上不就有很多類似的例子嗎?比如卡夫卡、曹雪芹,他們都是死後才成名的,還有生活際遇悲慘的一隻耳梵谷。

記者:你會容忍,當作家的大部分時間,需要埋頭創作、忍受寂寞嗎?

重慶葦子:我去年在微博上有做過一個90後讀書調查,有個90後同學這樣說:“戒躁是年輕人的必修課。”這話是沒錯,我也承認他說得非常棒,但做到這一點真的好難呀!畢竟還年輕,對流行時尚的事物還是挺嚮往的。經常在微博上看見有人說,現在是個自行銷時代,如果要我這樣的作者幾年都不在網上發聲,即使寫出作品來也沒人要了吧,畢竟我不是莫言、賈平凹。他們肯定也會天天上網,只看不說而已,為什麼呢,“大音希聲”嘛!我們這一代要是離開電腦,或許就寫不出長篇大論的作品來。這就是鴻溝。

記者:像你這樣,還未從學校畢業,就已經在文壇上寫出受關注的作品。你創作的靈感都來源於?

重慶葦子:閱讀體驗唄,還有就是藉助於想像以及一些偶爾的生活經歷,真正的世界其實是在校園之外的。不過《六月,我們說愛尚早》的故事素材,卻大部分來自身邊的同學,還有那些很潮很有范兒的80後老師,若是沒了他們那種民主活潑的教學方式,使上課氣氛輕鬆有趣,這部作品早就胎死腹中,沒了蹤影啦!

記者:你新出版的書《六月,我們說愛尚早》創作動機是什麼?

重慶葦子:小說名字經過很多次修改,最先叫《發令槍》,又改成《將愛情就地正法》(名字雖然不錯,但好像還是脫不了標題黨嫌疑,令人不禁想起那部曾經很火的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哈哈笑~)。現在這個題目是出版社編輯取的。記得我在初三時,班上同學圈裡颳起了寫小說的風潮,當時很多人都愛在網上碼字,寫完一段還會和好友交換閱讀呢!網路上的後宮、穿越以及玄幻題材成了大家爭先模仿的對象,我也跟隨過這股潮流,多多少少免不了俗氣。

我最初的動機很單純,就是看不慣很多年長的人自喻老夫子,動不動就罵90後腦殘。他們又不了解我們。我想把真實的校園生活以小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算是做個澄清,堵住那群人的嘴巴。我真心希望大家能通過我這部不成熟的作品,對我們90後不再有誤解,同時也想讓讀者了解新一代80後老師,他們正和我們一道成長。

記者:這本書是描寫當今90後青春期成長的作品,是90後的成長記憶,面對現在的青春文學狂熱,你以後會將此書改編成影視作品?

重慶葦子:至於能否把這本書改編成影視作品,我只能說我很期待,但那還得看運氣和市場吧。身為一個作者,我當然想它除了紙質出版,還能在銀幕上大放異彩,如果能改編成動畫那就更好啦!

記者:為了寫這本小說,你都做了哪些準備?你對自己未來的寫作之路如何規劃?

重慶葦子:為了更加貼近生活真實,避免像有的網路文學那樣太過“先鋒”,我在高中期間,便簽本是我時刻隨身攜帶之物,(這種本子可以隨時將裡面的黃色頁片撕下來),細細觀察老師和同學的一言一行,時常捕捉到一些幽默生動的小事兒,將它記錄在便簽紙上。這些點滴記錄著課堂生活的小紙片被我統統收集起來,日積月累,構成了這部小說豐富的素材庫。

多虧那些便簽紙,才使我能夠源源不斷寫下去。為了每天放學回家能安心寫東西,我把別人玩耍聊天的課餘時間用來趕家庭作業,這讓大家非常驚奇。他們得知原因後,總愛催我寫快一點,都希望我早點出書,巴不得能在書中看見他們每個人的影子。還有兩位要好的死黨,把她們與男友之間的書信和手機短訊全都毫無保留提供給我,在此感謝她們大無畏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我小說中的戀愛故事提供了精彩的細節。我真沒想到最後竟會寫下十六萬字,這若是被國中那會兒,剛萌生寫作念頭的我提前預知到這個結果,怕是會驚掉下巴的。

經過多次認真仔細的修改,我發覺只有真實存在於生活里的人物言行,才最生動,最有靈性。憑空臆造難免浮於表面,人云亦云也無法收到語驚四座的效果。班上有同學對我這樣整天忙碌表示費解。我高中那位漂亮的女同桌,她看見我經常用筆記下一些瑣事,總是揪著眉頭問道,嗨!你一天到晚在搞啥子名堂喲?對此,我也開玩笑地回敬她,反正沒搞空名堂唄!嘿嘿,你莫多管閒事,小心我把你24小時行蹤全都記下來,寫到書里去喲!她聽了倒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她求之不得的事兒呢!

這部小說除了描寫一群90後初三學生的校園生活瑣事,還涉及到80後老師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大部分是真實的,甚至連學生私下替他們取的綽號,我也原封不動保留下來。我的學校巴蜀中學是名校,每年招生數量龐大,也注重培養師資力量,常常看見一些80後大學畢業生來學校應聘。他們自信滿滿,帶著滿腔熱血,一看就知道是初出茅廬的莘莘學子!

這些比我們大不了幾歲的年輕人很有朝氣,與我過去那些可敬的70後、60後老師比較起來,作風實在大不相同,雖然有點張揚,不夠穩重,不過卻平易近人,與我們90後學生相當談得攏。面對一群調皮、正處於青春懵懂期的90後小弟弟小妹妹,這些年輕的大哥哥大姐姐不走尋常路,摒棄了黃金棍兒出好人的至尊教學經驗,在主張走傳統保守路線的中國式教育中,融入了與眾不同的風格。他們很少循規蹈矩地做事,上課總愛保持一份從容與傲氣,也非常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不認為自己眼下從事的職業有多么神聖高尚,也不覺得學生會比自己當初更叛逆。

高中三年一直在不緊不慢地寫這部小說,使我養成了一種習慣,對人對事都要認真觀察。今天在學校遇見的80後新老師,說不定明天就成了我作品中的主角了呢。正因為如此,每天在生活里捕捉亮點,細微之處總能體會到一份甜甜的感動,自己也變得多愁善感起來,連班上的同學也普遍認為我比他們要思想成熟些,也不知道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我究竟是不是好事呢?

後來出版社又讓我替自己的小說繪製插圖和封面,趕著出版後,終於可以看看書,聽聽音樂,徹底放鬆一下了,但反而不習慣,有一種閒不住的感覺。為繼續我的創作,我利用大一暑假去採訪了一位台灣國民黨老兵和一位土生土長的陪都老人,他們都出生於民國早年,快滿90歲了。我把經過整理的錄音稿又再次投給了《當代》,尊敬的周昌義老師給我回了兩封信,告知我作品已送審。他還給了我很多鼓勵,希望我能堅持下去!他說:“以你的年紀,能夠這么採訪過去時代的老人和不同命運的今人,本質上是能夠‘關心別人’,而且是很費勁地很努力地關心別人,這是同時代的絕大多數人的弱項。所以,我斷定你今後在創作上能有大的作為。”當時看見這段話,感覺熱血沸騰,腦子都發熱,自己辛苦做這么多事不是白費,是值得的!

巴蜀中學的領導最近也在邀請我回去參加80周年校慶活動,時間大約定在9月下旬或國慶之後,我除了在學校大禮堂演講,還要做小說《六月,我們說愛尚早》簽售活動。我的母校是全國有名的重點中學,原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夫人劉永清、原全國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李鵬的夫人朱琳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的,是我的校友呵!我離開母校剛好一年,就能在熟悉的大禮堂與上千名學弟學妹見面,我感到萬分榮幸和激動!

在大學裡,因為我是繪畫專業的緣故,除了整理別人的錄音稿,平時一有空就在畫一本漫畫小說,估計全部畫完得兩三千幅畫稿,是個大工程!這部作品是講的一個適合各個年齡層面讀者的故事,內容相當有趣,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雖然每天畫得很累,但我會將它好好畫完,爭取出版,和大家快點見面的。

記者:當下,90後好像沒有出現一個堪稱領軍人物的,你怎么看待?有沒有想過你會成為這個人物?

重慶葦子:歸根到底,這還是80後領軍人物氣場太強的緣故吧,我從來不介意這點,因為我還不夠格嘛。

記者:你現在大學讀的什麼專業?是文學專業嗎?

重慶葦子:NO。我和最近剛宣布退休的宮崎駿大師是同一個道上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