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璧山

重慶璧山

璧山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東連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南界江津區,西臨永川區、大足區,北靠銅梁區、合川區、北碚區。唐至德二年設立建制,因境內“山出白石,明潤如玉”而得名。至2014年,璧山區幅員面積915平方公里,轄6個街道、9個鎮;常住人口為72萬人。璧山區為中國西部鞋都,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中國優質葡萄之鄉”、“國家衛生縣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納稅服務示範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概述

璧山縣位於重慶市以西,東經106°02'至東經106°20',北緯29°17'至29°53'。東西寬15.5公里,南北長66.5公里,縣域面積915平方公里。東鄰沙坪壩、九龍坡;南界江津;西連銅梁、永川;北接合川、北碚。璧山地處重慶西大門,是川東、川北、渝西各縣市到重慶的交通要道。1995年7月成渝高速公路開通後,從縣城以南15公里的青槓街道上高速公路至重慶(陳家坪),里程為23公里。

人文風貌

璧山史稱“巴渝名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歷史上曾出過“雙狀元”、“六翰林”。古時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劍晴雪”、“東林曉鍾”、“覺院夜雨”、“茅萊仙境”、“聖燈普照”、“虎峰馬跡”、“涼傘雲遮”、“石泉凝脂”。
璧山全縣共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縣境之內,還有36座古寨、95處古墓。位於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廟“大成殿”古樸、壯觀,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頂琉璃建築屹立在鳳凰山腳下,與文廟廣場(大成廣場)、小東門狀元橋連成一線;歷年發掘的17具漢畫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遷入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槓的清代河氏百歲坊也是璧山名聲頗著的珍貴文化遺存。
除古廟、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還有古教堂(正興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雲坪鄉的雲坪古寨,青龍湖的古老寨、鐵圍寨,白雲湖的雲台寨,鳳湖仙山的大茅寨、五雲寨,縉雲後山的雲峰寨)、古關(金劍山、涼亭關、白雲湖渝西老關)、古民居(來鳳翰林院)、古墓葬(漢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劍山、茅萊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貓化石、恐龍化石)、古戲曲民俗(龍燈、獅燈)等眾多文化遺存。

產業結構

重慶璧山重慶璧山
2007年7月2日,市政府常務會原則通過《重慶市“一小時經濟圈”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產業布局劃分,我市將形成“一心四帶”的工業格局。包括都市核心區、渝涪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成渝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渝遂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渝黔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
有成渝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和渝遂高速沿線產業密集帶經過璧山工業園區,璧山縣成為兩大產業密集帶建設發展的橋頭堡。九龍坡、沙坪壩、大渡口、璧山將聯手打造“三都一谷”,即汽車機車之都、加工之都、中國西部鞋都和西部“矽谷”。
一、機械製造業
機械工業是璧山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05年,全縣有各類機械加工企業500多家,實現工業總產值518761萬元,實現稅收15144萬元。全縣機械工業依託紅宇公司、青山公司、大江公司等一大批重點企業的配套作用,初步形成了汽、摩配生產基地,全年完成汽車配件12.75億元,完成機車配件16.63億元,完成機車發動機15.45萬台,機車成車7.7萬輛。
金冠集團,盾之王公司、紅旗缸蓋公司等被認定為科技型民營企業和市新技術企業。
二、製鞋業
皮革皮鞋業是璧山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06年,有鞋業企業1300多家,鞋業產品產量達到5849萬雙,年產值達到34.5億元,獲得重慶名牌稱號的鞋類產品3個(“米棋”、“百折不撓”、“紅火鳥”),重慶市著名商標2個(“米棋”、“景渝”),重慶市知名品牌1個(“尼斯雪豹”)。“紅火鳥”牌皮鞋成為我縣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免檢產品,並被評為重慶品牌產品。
三、新型建材業
建築建材工業是璧山縣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05年,有各類建築建材企業168餘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1810萬元,占工業經濟比重14.2%,實現稅收4858萬元。建材業由過去生建產水泥、機制磚等低檔產品向高新技術、環保型產品生產發展,形成了水泥、鋼材、塑鋼門窗、槽管多種產品的建材業。2005年新型建材產值達2多億元。顧地公司獲專利技術並被認定為科技型民營企業和市新技術企業。
縣情概況編輯
璧山,自唐至德二年建縣至今,幾度興廢,跨越了1200多年時間長河,稱得上歷史悠久;璧山,鍾靈毓秀,人文薈萃,古代出過“抗疏賢臣”、“史志良才”,近代又有紅岩英烈,抗美英雄,真可謂是人傑地靈;璧山,“環境皆山,兩江夾送”,山川形勝,地勢險要,扼渝州之咽喉,為重慶之屏障,有金劍山之雄,青龍湖之秀,涼亭關之險,璧溫泉之幽,被郭沫若先生盛讚為“黛山秀湖”;璧山,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有黃花之芬芳,巴緞之斑斕,來鳳魚之鮮美,璧山玉之剛潤,不愧稱“巴渝名區”。
勤勞聰慧的璧山兒女,懷著對家鄉的無比熱愛之情,投入到璧山經濟社會建設的大潮,繪就了一幅璧山繼往開來的壯美畫卷。正是:玉映重壁山映山,雙河連江源為源。常思狀元報國志,笑看璧玉譜新篇。
而今,承載璧山厚重深蘊的人文歷史,攜“巴渝名區”之耀,“西部鞋都”之輝,一個繁榮、開放、文明、效率、平安、和諧的新璧山必將成為重慶和中國西部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沿革

重慶璧山濕地公園重慶璧山濕地公園
在五千年前,璧山就已有先民勞動生息。春秋戰國時,縣境為巴國地。周慎覲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江州縣,今縣域為江州縣屬地。據清同治4年《璧山縣誌》載:璧山“禹貢梁州之域,周為巴子國地,秦滅巴置巴郡為巴郡地,漢為巴郡地屬益州,三國屬蜀漢,晉為巴郡地屬梁州,宋齊俱為巴郡地屬益州,隋為巴江津二縣地屬渝州”。兩漢時期,璧山境內經濟發展已呈較高水平,來鳳就設有驛站,成為成都至重慶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璧山境內就已流行雕刻精美的畫像石棺作為墓葬方式。
璧山建縣於東漢到蜀漢之間,名為常安縣,隸屬巴郡。《太平寰宇記》載:“蜀漢時,巴郡領縣六:江州、枳、臨江、平都、樂城、常安。”這裡說的枳,是涪陵;平都,是豐都;樂城,在南川、遵義一帶;臨江,在現在的合川、北碚一帶;常安,是璧山、永川、榮昌、銅梁、大足一帶了,縣府應該在王來驛(現在的來鳳驛)。璧山這個地方當時是蜀將張嶷負責修復的驛道的地方,是蜀國去吳國的必經之地,也是緊鄰巴郡(重慶)的屏障之一,常安縣很寬廣,因為東漢末年和蜀漢時期,這裡兵禍連年,地廣人稀。故在蜀後主劉禪降晉前廢之,併入江州縣,臨江也廢而併入江州,這時是江州縣的轄區最大的時候,才應該是《詞源》和《重慶府志》記述的那樣寬廣。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據唐《元和郡縣圖志》(公元806年)記載:“壁山縣,本江津、萬壽、巴三縣地,川中有一孤山,西北二面險峻,東南面稍平,土人號為重壁山(今茅萊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縣,因山為名。”唐置縣時,隸屬渝州,其時縣域包括今縣境全部及今永川區全境、銅梁東南部、北碚南面小部,沙坪壩和九龍坡中梁山以西部分、江津長江北岸,縣衙駐地在壁山鎮(今璧城街道)。
唐大曆十一年(公元776年),分壁山縣西南部分地置永川縣。
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渝州改名恭州,壁山縣隸屬恭州。
宋《元豐九域志》記載:“璧山,州西一百里,三鄉、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壁山縣屬之,縣轄雙溪、多昆、含谷、王來、依來五鎮。元初,壁山縣屢遭兵災。
元朝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以壁山“地廣人稀”併入巴縣。
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復置壁山縣,屬重慶府,原轄地不變,分為十里百甲,龍溪里、普安里、燕平里、磨灘里、壁山里、水東里、楓香里、橫山里、登雲里、沙山里為縣十里,縣府駐地壁山里(今璧城街道)。清同治《璧山縣誌》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復置璧山縣後,全縣分為十里百甲,龍溪、普安、燕平、磨灘、壁山、水東、楓香、橫山、登雲、沙山為縣十里。”
明朝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壁山改壁為璧,稱為璧山。究其原因,是“昔人云四山如璧,又雲山出白石,明潤如玉,故名璧山。”(明朝江朝宗《新建璧山縣記》)。清初,全縣改編為二里十三甲。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以“戶口尚少,停壁山縣銓,以永並治之”(即由永川縣代管)。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復置璧山縣,隸屬川東道重慶府,原轄地基本不變。因原縣城殘破,衙署無存,短時寄治來鳳驛。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縣令奉文在今璧城重建。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95年),巴縣縉雲山(包括北溫泉)以西之西祥里(後更名為依來里)劃歸璧山,全縣便有磨灘里(福祿里,簡稱福里,在縣中部)七甲,登雲里(簡稱登里,在縣南部)六甲,西祥里(依來里,簡稱依里,在縣北部)八甲,共三里二十一甲。
清光緒初年,全縣轄三里37場5段,縣府駐地改名本城場(今璧城街道)。
民國初年,縣仍沿襲清末的行政區劃,實行里、甲制。
民國3年(公元1914年),璧山縣屬四川省東川道。
民國4年(公元1915年),增設臨江場,全縣行政區劃改為38場5段。
民國17年(公元1928年),撤銷道,直屬四川省。
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試行新縣制,全縣行政區劃為3個區,40個聯保和1個試驗鄉,縣府駐地更名為璧山鎮。
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四川省下設行政督察區,璧山縣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地璧山縣,轄璧山縣、巴縣、永川縣、江津縣、江北縣、合川縣、榮昌縣、綦江區、大足縣、銅粱縣、北碚管理局。
1940年,縣府駐地更名為城中鎮。
1949年12月1日,璧山縣解放,屬川東區巴縣行政專員公署管轄(巴縣專署),駐地巴縣,轄巴縣、璧山縣、江津縣、永川縣、合川縣、江北縣、銅梁縣、榮昌縣、大足縣、北碚管理局、綦江區、南川縣、長壽縣和涪陵縣。璧山縣人民政府決定,全縣行政區劃為6個行政區,第一至第六區區政府分別駐城中鎮、大興鄉、來鳳鄉、丁家鄉、大路鄉、八塘鄉。從民國初年到民國末年璧山縣所轄的大部分鄉鎮已劃入巴縣及周邊縣,其中現在發展比較好的鎮有北碚區歇馬鎮,九龍坡區含谷鎮、白市驛鎮和西彭鎮,江津區的雙福鎮,沙坪壩區的陳家橋鎮、西永鎮、虎溪鎮以及1952年劃出的青木關鎮等。
1949年12月20日,巴縣行政專員公署改駐璧山,更名璧山行政專員公署(璧山專署),轄地不變。
1950年12月,縣府駐地更名城關鎮。
1951年4月,璧山專署駐地遷至江津,改名江津專區,江津縣、璧山縣、巴縣、永川縣、合川縣、銅梁縣、榮昌縣、江北縣、綦江區、大足縣屬之。
1952年,璧山所轄青木關鎮(現屬沙坪壩)、轉龍鄉劃入北碚。綦江、長壽、江北劃入重慶。
1953年,巴縣、綦江區、江北縣再劃歸江津專區。
1960年,江津專署駐地遷往永川,璧山屬之,巴縣、綦江區又劃入重慶市。
1968年,江津專區更名江津地區,璧山屬之。
1976年1月,江津地區江北歸入重慶,將綿陽地區的潼南縣劃入江津地區,轄江津縣、璧山縣、永川縣、合川縣、潼南縣、銅梁縣、榮昌縣、大足縣(稱之為江八縣)。
1980年3月,在經過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8年、1977年、1978年數次變更後,全縣行政區劃為7個行政區,大路區、八塘區、城郊區(後改名甘棠區)、大興區、正興區、來鳳區、丁家區等七區,1個區級鎮(城關鎮),1個鄉級鎮(來鳳鎮),38個公社。
1981年,江津地區更名為永川地區,璧山屬之。
1981年5月,城關鎮更名為璧城鎮。
1983年4月1日,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併,璧山縣屬重慶市轄。
1985年將人民公社改為鄉。
1994年“撤區並鄉建鎮”調整為20鎮6個鄉。撤銷璧山管轄的大路區、八塘區、甘棠區、大興區、正興區、來鳳區、丁家區七區。撤銷八塘、七塘、大路、蒲元、保家、六塘、團壩、龍門溪、河邊、璧泉、五里、來龍、城北、獅子、福祿、大興、丹鳳、同心、大鵬、正興、石院、會興、來鳳、青槓、中興、鹿鳴、丁家、廣普、三合、馬坊、金寶、定林等32個鄉。建璧城、獅子、河邊、福祿、大興、丹鳳、來鳳、青槓、丁家、廣普、三合、馬坊、正興、石院、大路、蒲元、保家、六塘、八塘、七塘20個鎮;保留梅江、龍江、健龍、雲坪、五龍、依鳳6個鄉。1997年,璧山縣面積913平方千米,人口59.2萬。轄璧城、獅子、河邊、福祿、大興、丹鳳、來鳳、青槓、丁家、廣普、三合、馬坊、正興、石院、大路、蒲元、保家、六塘、八塘、七塘20個鎮;梅江、龍江、健龍、雲坪、五龍、依鳳6個鄉。縣政府駐璧城鎮。同年11月17日,蒲元鎮政府駐地從蒲元場遷移到馬家橋(渝府77號)。
2003年行政區劃調整為兩個街道、10鎮、1鄉。即璧城、青槓2個街道和丁家、三合、廣普、正興、大興、河邊、福祿、七塘、八塘、大路等10個鎮及健龍鄉。全縣計34個居民委員會,151個村民委員會。城鎮建成區面積21.6平方公里,縣政府駐地璧城街道,城區面積8平方公里。
2010年行政區劃調整後,為現在的6個街道、9鎮。即璧城、璧泉、青槓、來鳳、丁家、大路六個街道和大興、正興、八塘、七塘、河邊、福祿、廣普、三合、鍵龍等9個鎮。
鄉鎮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08473人,其中:璧城鎮92146人、獅子鎮21049人、河邊鎮25824人、福祿鎮20963人、大興鎮26136人、丹鳳鎮22111人、來鳳鎮38422人、青槓鎮29550人、丁家鎮42935人、廣普鎮15334人、三合鎮17358人、馬坊鎮23992人、正興鎮22964人、石院鎮17939人、大路鎮27530人、蒲元鎮15133人、保家鎮16066人、六塘鎮12723人、八塘鎮18001人、七塘鎮20221人、梅江鄉11669人、龍江鄉12521人、健龍鄉14399人、雲坪鄉11661人、五龍鄉13718人、依鳳鄉13135人、青龍湖未批鎮4973人。
2001年3月20日,青鎮更名為青槓鎮,其管轄範圍和鎮政府駐地不變(渝府43號)。
2002年,璧山縣轄20鎮、6個鄉,37個居委會、453個村委會。年末戶籍總人口60.9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34萬人。

行政區劃

重慶璧山設計圖重慶璧山設計圖
2003年12月2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渝府283號)同意璧山縣將20個鎮、6個鄉調整為2個街道辦事處、10個鎮、1個鄉。
一、撤銷10個鎮、5個鄉璧城鎮、蒲元鎮、獅子鎮、青槓鎮、來鳳鎮、馬坊鎮、石院鎮、丹鳳鎮、保家鎮、六塘鎮、龍江鄉、雲平鄉、梅江鄉、依鳳鄉、五龍鄉。
二、新建2個街道璧城街道,轄原璧城鎮、蒲元鎮和獅子鎮雙獅、福里橋兩個社區居委會及石堡、華龍、觀音塘、高石、扦子、虎峰、泥河、泰山、新勝9村所轄區域;青槓街道辦事處,轄原青槓鎮、來鳳鎮和獅子鎮蓮花、新裕、新合、上羊、二龍、塘坊、棕樹7村所轄區域。
三、調整8個鎮、1個鄉的行政區域
八塘鎮,轄原八塘鎮、五龍鄉所轄區域;
七塘鎮,轄原七塘鎮、依鳳鄉所轄區域;
大路鎮,轄原大路鎮、保家鎮、六塘鎮和河邊鎮涪陵村第8、第9兩個村民小組所轄區域;
大興鎮,轄原大興鎮、丹鳳鎮和梅江鄉所轄區域;
正興鎮,轄原正興鎮、石院鎮所轄區域;
丁家鎮,轄原丁家鎮、馬坊鎮所轄區域;
廣普鎮,轄原廣普鎮、雲平鄉所轄區域;
河邊鎮,轄原河邊鎮除涪陵村第8、9兩個村民小組以外的所轄區域;
健龍鄉,轄原健龍鄉、龍江鄉所轄區域。
四、保留福祿鎮、三合鎮的所轄區域。
2010年5月27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10〕44號檔案《關於撤銷健龍鄉設立健龍鎮的請示》(璧山府文〔2010〕30號)批覆撤銷健龍鄉,設立健龍鎮。調整後,璧山縣共轄13個鎮街,其中11個鎮、2個街道。經濟中心北往南為璧城街道辦事處,青槓街道辦事處,丁家鎮。
2010年11月18日,重慶市政府批准同意撤銷丁家鎮、大路鎮,調整璧城街道、青槓街道行政區域範圍,新設立璧泉、來鳳、丁家、大路4個街道。調整後,璧山縣轄6個街道、9個鎮:璧城街道、青槓街道、璧泉街道、來鳳街道、丁家街道、大路街道、八塘鎮、七塘鎮、河邊鎮、福祿鎮、大興鎮、正興鎮、廣普鎮、三合鎮、健龍鎮。縣政府駐璧城街道。
附: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撤銷璧山縣健龍鄉設立健龍鎮的批覆》(渝府44號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七日)
璧山縣人民政府:
你縣《關於撤銷健龍鄉設立健龍鎮的請示》(璧山府文30號)收悉。現批覆如下:
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提升社會公共服務水平、方便民眾生產生活,市政府同意撤銷健龍鄉,設立健龍鎮。健龍鎮管轄原健龍鄉行政區域,鎮政府駐原鄉政府駐地。
調整後,璧山縣共轄13個鎮街,其中11個鎮、2個街道。
附:《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璧山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渝府114號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八日)
璧山縣人民政府:
你縣《關於調整部分鎮街行政區劃建制的請示》(璧山府文68號)收悉。為有利於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城鄉統籌步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市政府同意你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現批覆如下:
一、撤銷丁家鎮、大路鎮。
二、調整璧城街道、青槓街道行政區域範圍
(一)璧城街道:轄原璧城街道城中社區、東關社區、大旺社區、塘灣社區、北門社區、蒲元社區、來龍村、新堰村、三角村、天池村、芋荷村、黃葛村、雙龍村、馬家橋村、龍井灣村、大塘村、四面山村等6個社區、11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7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城中社區。
(二)青槓街道:轄原青槓街道大字社區、大興社區、雙路社區、青山社區、大森村、中興村、沙坡村、梁山村、清明村、石河村、塘坊村、棕樹村、蓮花村等4個社區、9個村的行政區域,輻員面積46.45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大字社區中大街225號(原駐地)。
三、新設立4個街道
(一)璧泉街道:轄原璧城街道華龍社區、文風社區、南關社區、牛角灣社區、雙獅社區、新勝村、虎峰村、觀音村、團堡村、大嵐村、養魚村、鷹嘴村等5個社區、7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文風社區金劍路208號(原璧城街道辦事處駐地)。
(二)來鳳街道:轄原青槓街道東街社區、西街社區、花園社區、孫河村、登鳳村、普新村、安樂村、來鳳村、魁塘村、三星村、鹿合村、四平村、新七村等3個社區、10個村的行政區域,幅員面積44.48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東街社區新華路123號。
(三)丁家街道:轄原丁家鎮的行政區域,共3個社區、16個村,幅員面積85.12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銅鑼社區振興西路26號(原鎮政府駐地)。
(四)大路街道:轄原大路鎮的行政區域,共3個社區、14個村,幅員面積115.5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紅石社區天前街13號(原鎮政府駐地)。
自然地理編輯
璧山縣地質構造屬川東南弧形構造帶,華鎣山複式背斜中的溫塘峽背(東山)與瀝青峽背斜(西山)之間。據清同治四年《璧山縣誌》載:璧山“形如柳葉,四壁皆山,外高中平”。境東有縉雲山,西有巴岳山,東山、西山為天然屏障,海拔分別在500-810米和500-885米之間,兩山夾一槽,中部系丘陵地帶,海拔在270-400米之間。東西山面積約161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17.6%,丘陵面積753平方公里,占82.4%。縣域地表水屬外流水系,有大小溪河75條。其中,璧南河系長江一級支流,全長73.1公里,在江津油溪注入長江;璧北河全長37公里,在北碚澄江注入嘉陵江;梅江河流經璧山西部各鄉鎮,全長53公里。境內植物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自然植被以常綠針葉林為主,竹林次之。常綠針葉林以馬尾松為主、杉柏為輔。森林面積329799畝,縣城公共綠地面積164416平方米。
璧山縣地處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旱、夏熱、秋遲、冬暖、無霜期長以及風速小、濕度大、日照少、雲霧綿雨多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39.7℃,極端最低氣溫2.3℃;年平均降雨量1231.2mm;年平均日照時數911.5小時;年平均風速1.6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0%;年平均無霜期337天。

自然資源

璧山縣幅員面積91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91770畝,人均耕地面積0.83畝。土壤以水稻土為主,次為紫色土。現有礦產煤、鐵、石膏、天然氣、重金石、頁岩、石英砂、瓷土等。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灰石、頁岩等建材礦產配套產出,規模大、品質高,開採條件好,屬地區優勢礦產。
璧山旅遊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開闢出一批市風景旅遊區,有白雲湖風景區,位於成渝高速公路站口青槓街道。國家級森林公園青龍湖風景區,位於縣城西北29公里處的雲霧山,為市級風景區。金堂湖風景區,位於縣城西35公里處的正興鎮,主要景點是重慶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天主教堂“露德堂”,占地30畝,歷時百年至今完好無損。聞名海內外的“來鳳鮮魚”,在位於縣城以南19公里的原來鳳鎮(現屬青槓街道),有近100個品種魚味,不少文人墨客和海內外來賓都以品嘗來鳳鮮魚為快,並競相撰文潑墨題詞。
璧山傳統的土特產品有“璧山土布”、“璧山乾酒”、“玉麟錦緞”、“青槓板栗”、“大路黃花”、“天池銀絲粉”,現代的璧山微雕、皮革皮鞋、“璧玉一號”優質梨、璧山財兔、風味源板兔、“白雲湖”板鴨等名揚國內外。
旅遊資源編輯
璧山史稱“巴渝名邑”,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歷史上曾出過“雙狀元”、“六翰林”。古時就有“璧山八景”,即“金劍晴雪”、“東林曉鍾”、“覺院夜雨”、“茅萊仙境”、“聖燈普照”、“虎峰馬跡”、“涼傘雲遮”、“石泉凝脂”。璧山全縣共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3處;縣境之內,還有36座古寨、95處古墓。位於璧城街道中央的文廟“大成殿”古樸、壯觀,有194朵如意斗拱,重檐大屋頂琉璃建築屹立在鳳凰山腳下,與文廟廣場、小東門狀元橋連成一線;歷年發掘的17具漢畫像石棺,雕刻精美,名冠巴蜀,其中一具遷入重慶三峽博物館館藏;梅江朝元寺的明代石牌坊、青槓的清代河氏百歲坊也是璧山名聲頗著的珍貴文化遺存。
除古廟、古牌坊、古石棺外,璧山還有古教堂(正興金堂湖天主教露德堂)、古寨(雲坪鄉的雲坪古寨,青龍湖的古老寨、鐵圍寨,白雲湖的雲台寨,鳳湖仙山的大茅寨、五雲寨,縉雲後山的雲峰寨)、古關(金劍山、涼亭關、白雲湖渝西老關)、古民居(來鳳翰林院)、古墓葬(漢代崖墓群)、古碑刻(金劍山、茅萊山的古碑刻)、古生物化石(大熊貓化石、恐龍化石)、古戲曲民俗(龍燈、獅燈)等眾多文化遺存。

綜合

重慶璧山夜靜重慶璧山夜靜
“十一五”時期是璧山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年。五年來,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成功戰勝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特大洪災和歷史罕見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十一五”期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5%,2010年達到152.8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8288元,比2005年增長1.2倍。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9億元,比2005年增長6.6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9.2億元,比2005年增長1.3倍。非農產業增加值比重持續提高,第一產業比重由2005年的11.7%下降到7.9%。綜合實力位居西部第二十九位。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編制了全國第三個全域空間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全縣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36.4平方公里,戶籍城鎮化率達到48%。綠島新區揚帆起航,核心區建設全面推開,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31.3平方公里,縣城人口達到29.4萬人。建成了成電視塔公園、南河公園、文體廣場,北二環路、永嘉大橋等城市公園、道路和橋樑,完成縣城主次幹道“白改黑”,對主幹道建築物實施外立面改造,城市風貌明顯改善。小城鎮建設得到加強,中心鎮(街)集聚輻射功能更加凸顯。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十萬畝蔬菜基地、十萬畝苗木基地、三萬畝優質葡萄基地初具雛形,建成巴渝新居5000戶,改造農村危舊房1萬戶。
改革開放成果豐碩。積極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成農轉城10萬人,在全市領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林權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完成政府機構改革和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成立土地交易中心,組建綠島公司、兩山公司。先後引進巴西派諾蒙、冀東水泥、嘉陵摩托、精元電腦、富佑鴻科技等知名企業和項目375個,五年累計利用內資75億元,是“十五”期間的7.2倍;五年進出口總額累計達到3.26億美元,是“十五”期間的6.5倍。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渝遂高速、璧山隧道建成通車,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253公里。建成千層岩水廠,加快推進三江水庫、銅罐驛長江提水璧山供區工程,開工建設鹽井河水庫擴建工程,五年完成水利投資12.3億元。220KV鳳凰變電站、110KV蒲元變電站、CNG加氣站等能源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場鎮天然氣普及率達到100%。“十一五”期間,全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2.7億元,比“十五”期間增長2.7倍。
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鐵腕治理璧南河、璧北河污染,璧南河水質由劣五類提升為近三類。實施璧青路、璧南河綠化景觀工程,五年完成森林工程23.45萬畝。大力推進節能減排,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20%。縣城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3%。
社會民生明顯改善。城鄉居民生活顯著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0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42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79%和94%,收入差距由2.68:1縮小為2.5:1。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各類教育全面發展,重慶機電職業學院和交通職業學校落戶璧山,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學校的比例達到92.5%。新建和改造了12個街鎮衛生院、45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和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基層醫療機構藥物零利潤銷售制度。新建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03個、街鎮文化站11個、農家書屋93個,基本實現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3.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2.76%。社會保險覆蓋面逐年擴大,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城鄉醫療保險實現並軌運行,基本實現全覆蓋。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面提速,已有1136戶廉租對象分到或住進了廉租房。“平安璧山”建設紮實推進,堅持“打黑除惡”,完成城區視頻監控系統一期工程,創建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492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7.2%,增速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9776萬元,同比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723200萬元,同比增長20.2%;第三產業增加值311952萬元,同比增長13.8%。按常住人口計算,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786元,同比增長23.9%。三次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8:63.7:27.5。與上年相比,第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1.4、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8.7%,同比提高2.9個百分點。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7%。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4%;消費品價格上漲6.9%;非食品價格上漲0.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6.5%;工業品價格下降0.5%。在消費品價格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5.5%。其中水產品價格上漲21.0%,糧食價格上漲7.4%,鮮菜價格上漲29.7%,鮮蛋價格下降5.6%,食用植物油價格上漲10.3%,豬肉價格上漲6.3%。
年末全縣從業人員40.72萬人,比上年增加0.29萬人,同比增長0.7%。全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6612人,同比增長31.3%。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22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0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培訓農村勞動力5845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增7163人,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累計總人數達到184622人。

農業

漁業總產值154992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8.0%。其中農業總產值66807萬元,同比增長6.5%;林業總產值2393萬元,同比增長8.0%;牧業總產值78061萬元,同比增長8.4%;漁業總產值6362萬元,同比增長20.0%;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總產值1369萬元,同比增長6.0%。全年水果、蔬菜、禽兔、花卉苗木四大主導產業產值達到92850萬元,同比增長25.6%,其總量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59.9%。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8538公頃,同比下降0.9%。油料種植面積1420公頃,同比增長37.6%。蔬菜種植面積15093公頃,同比增長11.3%。

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42753萬元,同比增長26.9%。實現工業增加值665997萬元,同比增長21.0%。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67.6%。
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07戶,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544028萬元,同比增長32.6%,其中: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42181萬元,同比增長44.2%;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01847萬元,同比增長27.1%。21戶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08787萬元,同比增長23.0%。
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76.9%,同比提高5.9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利稅131003萬元,同比增長9.4%,其中實現利潤85544萬元,同比增長5.9%。
全縣納入統計範圍的建築企業有44個,其中三級以上施工總承包建築企業32家,三級以上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2家。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12.3萬平方米,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28730萬元,同比增長17.2%;完成建築業增加值57203萬元,同比增長13.5%。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27132萬元,同比增長32.5%,增速比上年回落2.4個百分點,其中:建設與改造投資603752萬元,同比增長34.2%;房地產開發投資123380萬元,同比增長25.0%。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投資173688萬元,同比增長56.2%;集體經濟投資13571萬元,同比下降59.4%;私營個體經濟投資499442萬元,同比增長73.2%;其他經濟投資29138萬元,同比下降72.8%;外商投資11293萬元,同比增長156.0%。按行業分,第一產業投資26916萬元,同比增長59.6%;第二產業投資372912萬元,同比增長28.4%;第三產業投資327304萬元,同比增長35.9%。在第二產業中工業投資369442萬元,同比增長30.8%。
全年45家房地產企業共完成投資123380萬元,同比增長25.0%,增幅比上年回落28.5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76445萬元,同比增長75.8%。全年房屋施工面積198.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0%。其中:新開工面積135.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4.0%;住宅施工面積154.6萬平方米,同比下降8.3%。全年房屋竣工面積15.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3.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3.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60.5%。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68.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0%。
交通運輸郵電業編輯
年末全縣公路里程達1520.37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6.26公里,二級公路162.31公里,三級公路32.45公里,四級公路527.912公里,等外級公路781.44公里。全縣車輛擁有量10369輛,其中城內公共汽車30輛,出租汽車147輛。全社會公路客運量3108萬人次,同比增長14.0%。全社會公路貨運量866萬噸,同比增長15.2%。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8987萬元,同比增長0.5%,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185萬元,同比下降1.1%;電信業務收入16802萬元,同比增長0.7%。擁有固定電話用戶83208戶,小靈通用戶18193戶,行動電話用戶241030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21358戶。

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9576萬元,同比增長21.5%,增速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175362萬元,同比增長24.0%;農村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74214萬元,同比增長19.1%。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93141萬元,同比增長20.5%;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2960萬元,同比增長28.1%;其他行業零售額3475萬元,同比增長14.3%。對外經濟全年進出口總額3436萬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進口總額902萬美元,同比增長10.6%;出口總額2534萬美元,同比下降12.7%。
全年招商引資項目39個,同比下降41.8%;當年招商引資契約資金2345230萬元,同比增長3.5倍,實際到位資金30915萬元,同比增長35.9%。

科技文化教育衛生

1重慶璧山中學規劃圖
年末全縣擁有縣級學會、協會26個,會員13528人。市級技術中心6個,高新技術企業9家,重點新產品28個,全年全縣共獲得專利授權76件。
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檔案館1個,文化站13個,電影發行公司1個,歌舞廳65個,綜合性體育中心1個,體育館3個。承辦全國性體育比賽1次,市級體育比賽3次。
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公辦學校82所,其中普通中學23所,國小56所,教師進修校1所,中職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擁有在校學生71982人,全年學校招生18189人,畢業生18051人。年末全縣擁有各類民辦學校2所,其中國中1所,中職1所。擁有在校學生634人,全年學校招生419人。年末全縣擁有幼稚園85所,其中民辦44所。在園幼兒13327人,其中民辦4422人。大中專上限人數2664人,其中本科上限人數1469人。
年末全縣擁有衛生機構32個,其中:綜合醫院2個,衛生院26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衛生進修校1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545張。衛生技術人員1297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51人,註冊護師、護士323人。2008年卡介苗、糖丸、白三聯、麻苗接種率分別達100%、98.56%、97.14%、98.56%;流腦、乙腦接種率分別達92.38%、95.24%;B肝接種率96.67%;產婦住院分娩率98.6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6.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