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雲陽縣

重慶市雲陽縣

      地處東經108°24′-109°14′,北緯30°34′-31°27′。位於重慶市東北部,長江三峽工程庫區腹心地帶。東與奉節縣相連,西與萬州區相接,南與湖北省利川市相鄰,北與開縣、巫溪縣為界。縣境東西最大距離約70.2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99.5公里。總面積364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294公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雲陽夏屬梁州。商、周屬庸國。後屬巴國和楚國。戰國後期屬秦國,始置縣,名朐忍。北周武帝初年(566-568年),縣治從萬戶驛(今舊縣坪)遷至湯口(今雲陽鎮),更縣名為雲安。宋開寶六年(973年)升縣為軍。並在今雲安鎮置雲安監。宋熙寧四年(1041年)升雲安監為安義縣。八年(1075年)撤安義縣,戶口歸屬雲安縣。宋末,雲安軍廢。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復立雲安軍,屬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軍為州,名雲陽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州為縣,名雲陽縣至今。縣人民政府駐青龍嘴。現轄雲陽、雲安、江口、雙江、鳳鳴、盤龍、龍角、寶坪、故陵、紅獅、南溪、長洪、雙土、桑坪、路陽、農壩、高陽、渠馬、關市、黃石、巴陽、沙市、魚泉、盛堡24個鎮;石岡村、毛壩、棲霞、寶塔、院莊、泥溪、耀靈、雲峰、票草、新津、龍岡、洞鹿、石門、後葉、養鹿、人和、上壩、水磨、外郎、黑市、普安、堰壩、太陽、白龍、建全、雙水、帆水、蓮花31個鄉,42個居委會,827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總人口127.6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5萬人。民族有漢族、回族、彝族、苗族、壯族、滿族、蒙古族、侗族、土家族、高山族、朝鮮族、藏族等,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0.025%。人口密度為340人/平方公里。

歷史人物

縣區著名歷史人物主要有:李遠,字求古,生卒年代不詳,約公元844年前後在世。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進士及第,歷任忠(今四川忠縣)、建(今福建建甌)、江(今江西九江)、杭(今杭州)等州刺史,官至御使中丞。其詩人收入《全唐詩》、《全唐文》。 辛寅遜,生卒年代不詳,約880-974年間在世。遜為人耿直,不畏權勢,博學善文。曾任後蜀簡州刺史、翰林學士,為我國第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的作者。歸順北宋後,被宋太祖趙匡胤封為鎮國行軍司馬。曾參與撰修《前蜀書》,並著有《王氏開國記》等書。 程德全(1860-1930),字純如,號雪樓,今九龍鄉人。1890年任黑龍江營務處總理,在與沙俄侵略軍交涉中,"爭誓死以報國",為使邊境民眾免遭屠殺和維護民族利益立下了殊勛。1903年12月,慈禧召見他,擢升為道員並加封副都統銜,署理齊齊哈爾。1913年9月退出政界,寓居上海。1926年在常州天寧寺受戒,皈依佛門。1930年在上海病逝。 凃鳳書(1874-1940),字子厚,今雙江鎮人。清光緒三十九年(1903年)中舉,歷任縣立中高合校校長、黑龍江龍江府知府、黑龍江提學司提學使。辛亥革命後,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長、政務廳廳長。北洋軍閥執政時,曾任國務院秘書,國務院參議、國史編纂處處長。北洋軍閥垮台後,凃返鄉歸隱。有著述《石城山人文集》和手抄詩傳世。晚年籌資出版民國《雲陽縣誌》。

地形地貌

地處川東北段東緣,長江橫貫其中,南北跨盆緣中山區,故南北高屬高山深丘,海拔在800米以上,分布於縣境各山系,中部低,河谷有淺丘和平壩,山間有盆地,分布於長江沿岸,湯、澎二溪及長灘河、磨刀溪流域,海拔在200米以下。縣境南部地質屬川鄂湘黔隆起褶皺帶,為七曜山余脈,有七曜山、楊家山、大灣山、尖山子、五朵雲等,七曜山在縣境主峰海拔1625米。北部屬大巴山弧形褶束,有雲峰山、橋頂山、剪刀架、望鄉台等,雲峰山主峰海拔1809米,為全縣最高。東有無量山、黑虎寺、五台山。西有宮王頂,杉木尖、筆架山等,各山都在海拔1000米以上。

雲陽氣候

雲陽處於北回歸線以北的東南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區,春早、夏熱、秋涼、冬暖。初夏雨量充沛,盛夏炎熱多伏旱,秋多綿雨,冬少日照。年平均氣溫18.4℃。1月平均氣溫7.2℃。7月平均氣溫29.1℃。年平均日照數1484.8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100.1毫米。無霜期304天。

水文狀況

因長江橫貫其中,南北各有2條支流,頗多小溪,全縣共有較大溪河13條,主要有長江、彭溪河、長灘河、湯溪河、磨刀溪河,總長435.3公里。長江在縣境流程68.1公里,總流域面積1.34萬平方公里。平地有路陽壩、高陽壩、漁塘壩、洞溪壩、木古壩等河谷低壩和山間平壩,占全縣面積的0.66%。丘陵主要分布在磨刀溪、激湯溪、彭溪等河流平行嶺谷區的河谷地帶,占全縣面積的0.45%。年徑流總量23.71億立方米。

物產資源

國土資源

全縣耕地面積65527.6867公頃,荒地、荒山、荒水、荒灘面積67162.1333公頃,有3萬公頃中低產田土有待進一步開發。草山草坡面積221萬畝,人工種草面積7萬餘畝,適宜於發展優質高效的草食畜牧業;待開發利用的水面達18萬畝。

水能資源

雲陽縣有豐富的水力資源,長江橫貫其中,南北各有兩條一級支流,小溪密布。流域面積在100至3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8條,5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條(不包括長江)。雲陽縣境內除了有長江、湯溪河、磨刀溪、長灘河、澎溪河等大的幹流水系以外,還有眾多的小溪、支流小溝。境內控制流域面積12333.7平方公里,其中過境水流域面積8718.9平方公里(不包括長江),三峽工程建成以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2.35萬千瓦,技術可開發量27.44萬千瓦,其中經濟可發量26.43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3.3萬千瓦,占可開發量的12%。

生物資源

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薯類等糧食作物和柑桔、枇杷、佛手、臍橙、蠶桑、油桐、茶葉、菸葉、油菜、小茴、榨菜等經濟作物,水果品種達70多個。雲陽桐籽產量居全國第一,早在50年代就被定為全國油桐基地,桐油的質量標準被作為世界桐油標準,2004年被命名為“中國油桐之鄉。中藥材品種1100多個,其中佛手、枳殼、小茴、杜種等名特中藥材年產量均在100萬公斤以上。家禽家畜主要包括豬、牛、羊、雞、鴨、鵝、兔等,其中發展優質山羊100萬隻。雲陽早在50年代就被列為全國山羊板皮基地縣,山羊板皮多次榮獲國家優質產品稱號。

礦產資源

縣境內已發現可供開發的礦產有11種,其中,煤、菱鐵礦、鉬、釩埋藏淺、品位高、質量好;石灰岩、頁岩、粘土礦遍布全縣,品種優良,開採容易;岩鹽儲量6.7億噸,含氯化鈉87%以上;煤礦儲量3900餘萬噸;菱鐵礦儲量1341萬噸,含鐵40%左右;天然氣儲量9.3億立方米,已成功開採;已探明粉石英礦區位於農壩鎮雲峰山一帶,面積8.0平方公里,儲量達5176.58萬噸,含二氧化矽98%以上,可列為一級品和特級品礦石。礦區南部離渝巫公路(農壩鎮)17公里,長江邊91公里,開採條件好。

文化旅遊資源

雲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一代代墨客騷人為雲陽留下了無數文化瑰寶和美麗的傳說。早在唐宋時期,雲陽的文人遺蹟便冠於列縣,名揚蜀東。其中,王維的《燕子龕》之詩,字字珠璣;杜甫一曲《杜鵑》詩叫萬山啼血。更有三蘇的“留題”光耀後世,陸游的《憶昔》流傳千古。雲陽地靈人傑,歷代英才俊彥輩出。有彭聚星、塗鳳書、龍潛、陶德悅、張蘇、劉淑芳、王克芬這樣享譽海內外的學者專家;有扶嘉、張榮廷、陶正幫這樣勇於開拓的創業者、企業家;有鄔宗岳、屈銀華這樣勇攀高峰的登山英雄。地下黨員劉孟伉是川東著名的革命戰士,是享有盛名的書法家、詩人和篆刻家,有學者譽贊他“印詩書三絕,文武藝一家”。革命烈士彭詠梧系雲陽縣紅獅人(《紅岩》江姐丈夫),為了革命事業而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彭詠梧烈士,原雲陽縣紅獅國小更名為詠梧國小,並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蒲榮翔、王仁銀、吳克純、藍伯莊、賀兆言、劉代坤、徐澤貴等一批將軍和特級戰鬥英雄。分布於全國各地的雲陽籍地師級以上黨政軍領導幹部近100人,科學家、學者、教授、作家、藝術家等各類高級專門人才近500人。

雲陽歷史悠久,置縣已有2300年左右,古先民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存,列入《全國文物分布圖》的古建築、古遺址、古墓葬、石刻造像等文物14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名列長江三峽庫區各縣之首。被譽為“巴蜀勝景”、“文藻勝地”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飛廟名冠華夏,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廟內珍藏1000多件歷史文物;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磐石城是南宋末年為抵禦元軍而修建的軍事要塞;彭氏宗祠和近旁的彭家老屋是重慶市現有最完整、最具特色的古民宅之一。

雲陽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自古便有“鳳山春色”、“龍川夜濤”、“山崖滴翠”等“雲安八景”而名揚蜀東;江南龍缸、龍洞、大安洞、歧耀山、石筍河、永固河流域集森林、草原、奇峰、秀水、危崖、幽谷、怪石、溶洞於一身,是一處尚未開發的自然生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片處女地,是觀光、探險、科考、狩獵、漂流、休閒度假的最佳去處,江北四十八槽森林公園、轎頂山自然風景區古木蔥茂、鳥鳴猿啼、怪石林立,為絕佳休閒避暑勝地。三峽水庫形成後,還有10—2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2處,1—5平方公里的湖泊3處,小島和半島50餘處,一派湖光山色,將是引人入勝的自然風景區。

自然災害

有旱、洪、風雹、霜凍、病蟲等災害。從1980-1990年間,旱、洪、風雹災害無一年倖免,1990年的伏旱,從7月到年底都未下透雨,田土龜裂,禾苗枯死,人、畜飲水十分困難,是1956-1990年間雨量最少的一年,全年降水量740毫米,持續高溫在35℃以上的達53天,平均每年2次。1982年7月16日-18日,連續暴雨,據測報雲陽鎮598.5毫米,龍角645.1毫米,全年降水1614.3毫米,是1937年以來的45年中降水最多的一年,由此,造成全縣43個工交企業,147個財貿單位,435所學校,102個醫療單位,都因災停產停業,沖毀耕地11.6萬畝,小水庫23座,山平塘1330口,小水電站17處,公路塌方6388處,橋樑46座,涵洞667處,保坎699處,死亡97人,重傷802人,死豬、牛、羊共9032頭,垮塌房屋4.98萬間,裂斜危房5.23萬間。寶塔鄉雞筏子滑坡入長江的土石方達100萬立方米,致使河床升高35米,枯水月停航數日,平均每年1-2次。1983-1989年間,風雹災極為嚴重,遍及22-30個鄉。1989年7月28日,農壩鄉的4個村遭風雹襲擊,水稻、玉米損失80%以上,同時路陽鄉路陽村21組,有1顆1.2斤重的冰雹,打爛檀桷,穿過樓板,砸扁鋁鍋。風雹平均每年1-2次。

雲陽農業

雲陽是以糧食生產為主的農業縣,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洋芋(馬鈴薯)、油菜、棉花。1998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7266萬元(現價)。糧食產量467500噸,油料產量9985噸,糖料產量4440噸,菸葉產量2311噸,茶葉產量240噸,水果產量36312噸。 縣內有林木品種66科,254種,竹類13種,其中珍稀古樹33種203株。全縣有林地11.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10.5330萬立方米。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柏樹、杉樹、油桐等。具有較大經濟價值的油桐、桑樹、柑桔等經濟林木發展迅猛。 縣境代表性畜種有豬、山羊、水牛、黃牛。雲陽縣為重慶市生豬飼養大縣。1998年,全縣豬肉產量57812噸。 縣境主要漁業養殖品種有草魚、鰱魚、鯉魚、鯽魚。全縣有可養殖水面2000公頃,已養殖水面1500公頃,1998年,水產品產量3273噸。

雲陽工業

現縣境主要工業為製鹽.建築材料.輕化工.食品加工和機車配件製造等工業。1998年,全部工業總產值72028萬元(現價)。 縣區重點工業企業有: 雲陽鹽廠,年產食鹽及工業用鹽10萬噸,食鹽一等品率達100%。雲陽縣鹽蘊藏量豐富,製鹽工業發展前景廣闊。 雲陽縣機車配件廠:該廠是國家行業辦定點生產機車曲柄連桿組合件的專業廠家,先進企業。具有年產180萬套機車曲柄連桿組合件的生產能力,其規模居全國之首。產品暢銷全國22省、市,部分產品已出口。 另外,還有雲陽縣藥用膠囊廠、雲陽縣東風水泥有限責任公司、雲陽縣紅旗水泥廠等企業。

交通郵電

雲陽縣通車裡程1335.5公里,已實現鄉鄉通公路。主要公路有雲江公路(縣城至江口)、萬溪公路(萬縣至巫溪雲陽段)、雲奉公路(水市至石門鄉)、雲萬南路(縣城至院莊鄉)、雲萬北路(鹽渠至關市鎮)、雲利公路(雲陽段80餘公里)雲萬高速已於2008年底開通,到萬州只需40分鐘,到重慶主城也只要3.5小時。水路有長江航道68公里。1998年,全縣公路客運量200萬人,公路貨運量80萬噸。 雲陽1998年郵電業務總量3405萬元,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24212門,安裝電話機7912部;21個鄉鎮安裝程控電話,農話用戶3606戶。95%的電話用戶進入國內直撥。有長途電話線路198條,開通了行動電話。

商業外貿

1998年,全縣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561萬元。 雲陽縣主要出口商品有桐油、山羊板皮、豬皮、豬鬃、腸衣、綠茶、李乾、兔毛、小茴等。

金融保險

全縣存貸規模略有擴大,1998年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07383萬元,年末各項貸款餘額達到109171萬元。 雲陽縣分別在人民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設有代理處,代辦和協助險種的開展和災害理賠工作。險種分財產險和人身險2大類,25險種。1990年保險金額4.89億元,收保險費361.24萬元,賠款154.77萬元,綜合賠付率95.99%。

雲陽旅遊

雲陽縣名勝古蹟主要有:張恆侯廟、龍脊石、盤石城、下岩寺、長灘河風景區、大安洞、龍缸等。 張恆侯廟:又名張飛廟。1980年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長江南岸,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三國時期為紀念張飛所建,至今已有1700餘年歷史。 龍脊石:位於雲陽城東約0.5公里的長江中,冬季露出水面,長200米,寬10米。石上古人刻有隸、篆、楷、草等字型的書法、古詩詞達170於處。龍脊石為古今縣人遊冶之處。

科技教育

全縣企事業單位中共有科技人員1.31萬人,其中,應聘任職的高級職稱109人,中級職稱2176人。鄉鎮企業中獲得專業技術職稱的890人。全縣有科研機構2個。1990-1995年,科研項目有《利用太陽能和熱烘爐兩用掛麵烘房》、《92-94川東南小麥低產氣象成因及改造對策研究》、《肉用山羊增產配套技術》分別獲得萬縣行署、萬縣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1998年,全縣共有學校788所,在校學生156524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7.5%,國小畢業升學率98.7%。

文化衛生

全縣有文化團體7個。影劇院26座。縣文化館1座,鄉鎮文化站44個。縣圖書館1座,鄉、鎮、廠、學校圖書室127個,共藏書477.2萬冊。有電影放映隊126個,年放映場次達2萬多場。 1998年,全縣有醫院、衛生院97所,有病床1055個,有技術人員2349人。縣醫院能夠進行腦、胸、肝、脾等外科手術。 全縣有體育學校1所,訓練隊6個(籃球、桌球、羽毛球、游泳、武術、田徑),武術館2座,輔導站5個,籃球場156個,多用途的排球、羽毛球場23個。

風俗習慣

雲陽民風剽悍純樸。民眾性格好結社,講義氣,重親情,不畏權勢,吃苦耐勞。服飾特點是冬天男性多穿保暖性能的皮獵裝、皮夾克,女性多愛穿顏色鮮艷的皮衫、毛線衫及呢制服裝。飲食特點是喜吃大米、豬肉,其菜喜愛麻、辣,有不怕辣的習性。雲陽人熱情好客,凡客人到家,遠道者,先送上熱毛巾洗臉,然後捧上香茶及香菸、糖、水果,由客人選用。雲陽的宗教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主要分布在雲陽鎮,天主教分布在雲陽鎮、雲安鎮,基督教分布在路陽鎮的部分村、社。

社會保障

1998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052元/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1459元。本年房屋竣工住宅建築面積85.58萬平方米。 縣環境保護局,建立了環境保護監測隊,並配備了各種監測設備,開展環境監測業務。 全縣有敬老院34所,總建築面積約1.1萬平方米,總投資86萬元。有民政福利企業20個,職工929人,其中安置殘疾人215人。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雲陽縣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縣城建設

雲陽新縣城是三峽庫區遠距搬遷的縣城,是由原舊縣城雲陽鎮、雲安鎮、雙江鎮組合搬遷而成。通過建設者們十年的艱苦奮戰,現已成為三峽庫區一座獨具特色的移民旅遊新城。雲陽新城襟山帶江,江河交織,真山真水,風光旖旎多姿,素以“庫區明珠”著稱。城區有綺麗的清朝古梨園、雄秀險峻的磐石城,美麗如畫的龍脊嶺文化長廊、偉岸的長江第一梯,3.6公里長的城市濱江森林公園,柳葉流翠,濃蔭藏宇,宛如一幅雄渾的天然風光畫卷。為了使雲陽新城更綠更美,近年來,雲陽十分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始終把創建市級園林城市作為城市環境建設的中心工作,緊緊圍繞“顯山、露水、透綠、現藍”的工作要求,著力打造“城市森林,大江風貌”的獨特個性。

目前,雲陽新城將完成新增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實現可視範圍內的全覆蓋,達到“應綠盡綠、添景添色、實現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常年有景”的總目標。一個清新秀麗、充滿靈氣和活力的山水園林城市正在雲陽新城逐漸形成,目前新城常住人口已達13萬餘人。

每年的9月28日,雲陽都要舉辦重慶.雲陽移民文化節,在此期間,全國各地登梯高手雲集雲陽,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登梯大賽,雲陽新城更是熱鬧非凡。

近年來雲陽大力實施“五大戰略”,利用特有優勢,築巢引鳳,最佳化投資環境,各路客商紛至沓來。市級人和工業園區內到處是一片熱火朝天,各項招商引資工作正在蓬勃開展,現已有11家企業落戶其中。今年4月,雲陽與香港錦藝紡織科技國際有限公司簽署協定,由香港錦藝集團投資10億元,在人和工業園區打造以5萬噸矽微粉、1000噸多晶矽(單晶矽)生產線為核心的西部矽產業基地。雲陽是三峽庫區農業養殖大縣,現有生豬年出欄300萬頭、山羊、牛存欄近100萬隻(頭),其中“山羊板皮”自明代以來在全國享有盛名。但由於一直是以銷售板皮為主,經濟效益不高,對民眾致富作用不大。為了對三峽庫區這一傳統資源優勢進行深入開發利用,雲陽引進了四川大學的無鉻鞣清潔化製革技術,對“山羊板皮”進行深度加工,通過轉化成品方式增加產業附加值,加工後一條羊的價值將成倍增長,達到300元以上。日前,該項目已在人和工業園區正式啟動。

土特產品

雲陽境內名優產品主要有:桐油、山羊板皮、夏橙、桃片糕、杜公酒等。其中桐油產量居全國產地之首,年產量4000噸。清朝末年,雲陽桐油即出口國外。精煉桐油除銷往國內各省市外,還經上海、天津等口岸銷往東南亞及日本、英國、法國、美國,多次受到國家外貿部、商業部表彰。另外雲陽還是全國山羊板皮基地縣。其山羊板皮板張大、韌性強、毛孔細。遠銷俄羅斯、德國、美國、法國、義大利。多次榮獲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牧漁業部、外貿部優質產品獎。

雲陽黑芝麻

雲陽縣是芝麻生產主產區,具有良好的氣候及土壤條件,種植芝麻歷史悠久,面積大,品質好。雲陽黑芝麻尤其獨具特色,是傳統優質農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常年種植面積5000畝左右,總產量約30萬公斤。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黑芝麻作為一種黑色保健食品,市場需求逐年擴大,雲陽黑芝麻質優價廉,市場供不應求。

雲陽黑芝麻營養品質和商品價值均佳,其籽粒光滑烏黑,營養豐富,每100克籽粒含蛋白質21.9克(高於雞蛋和瘦牛肉)、脂肪61.7克,不飽和亞麻油酸達50%,鈣、磷、鐵和維生素B、E、F等物質含量也較豐富,具有防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貧血、便秘、乳汁缺乏、冠狀動脈硬化等症和美容作用,是人們食藥兼用的滋補強身佳品。利用黑芝麻和黑芝麻榨油後的餅粕可生產黑芝麻醬、黑芝麻糕、黑芝麻酥、黑芝麻糊等系列產品,發展黑芝麻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優質大米

雲陽發展優質稻條件優越,以大陽鄉雞鳴村為中心,包括大陽、新陽、塔棚、雙土、長洪、路陽等六個鄉鎮,在海拔500-1000米中高山地區有稻田面積5萬多畝,占全縣稻田面積的14%,稻穀商品率30%左右。該稻區年降雨量1140-1500毫米,夏季占41%,日照1500-1600小時,水稻灌漿成熟期正值日照最強的8月,成熟後期在9月上中旬,溫度偏低,日均溫度240C左右,晝夜溫差在100C以上,有利於乾物質的積累和轉移,是發展無公害綠色優質大米的主產區。由於特殊的地理及氣候條件,雞鳴優質大米米粒細長透明,糊化度中等,米質達部頒二級米以上標準,米飯濕潤有光澤,柔軟可口,冷不硬,軟不粘,清香味濃,很受消費者青睞。大陽鄉雞鳴村生產的大米歷史上曾是有名的貢米,有"一家煮飯十家香"的美譽。

為發揮優勢,滿足市場需求,該縣加大了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力度,逐步形成了以中檔優質稻為主、高檔優質稻為輔的優質稻發展格局,擬建立優質稻生產基地5萬畝,引進優質大米加工設備,註冊"雞鳴"牌優質大米商標,年產優質米1000萬公斤。

相思茶

相思茶是重慶市傳統名茶,文字記載始於北宋末年,民間相傳為古時秀才因思念遠方情人創此茶而得名。產地東與雲煙變幻著名於世的巫山接壤,北有大巴山天然屏障拒寒冬風雪於境外。境內山高谷深,溪川環流;植被豐茂,空氣清新;氣候溫和多霧,土壤肥沃富硒。

沿襲至今的相思茶,其傳統工藝於春分前後采山間野生茶樹幼嫩芽葉經殺青、揉汗、發捻、搓條整形、晾乾等工序製作而成,形舒捲生動、秀麗雅致、色澤綠潤、滿披白毫,內質醇香爽口、回味甘甜,略帶山野木葉清香,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一九九0年被評為四川省"甘露杯"名茶,並通過了一九九二年、一九九四年四川省農牧廳的質量複查。一九九二年獲"三峽十佳"名標稱號。一九九九年獲重慶市"三峽杯"優質茶稱號,現註冊商標"江上風清"(註冊號1522600)。

雲陽桃片糕

桃片糕是雲陽縣知名的地方特產,以糯米、桃仁、白糖、飴糖為主要原料,具有悠久的歷史、精湛的製作工藝和獨特的風味,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雲陽桃片糕始於唐代,前身為糯米糕,明朝末年取名為桃片糕,又名八寶糕,清朝光緒年間,瑞蘭齋成為以生產桃片糕為主聞名於縣內外的大齋鋪。

雲陽縣前進食品廠專業從事桃片糕生產,該廠堅持以質取勝的宗旨和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中心的辦廠方針,在秉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引進現代食品加工設備和技術,不遺餘力推陳出新,生產出適合消費者口味的"瑞蘭齋"和"王大漢"系列桃片糕。王大漢牌特製桃片糕,白如玉、卷得攏、展得開、點得燃,曾獲得1994年國家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雙新博覽會金獎,並獲原萬縣市"消費者喜愛商品"。

相東精製冬粉

相東精製冬粉系用薯類澱粉精製加工而成。相東精製冬粉廠由雲陽縣路陽鎮中和村11組農民李相東,於1998年投資20餘萬元興辦的一個個體農產品加工廠。占地面積5.5畝,交通方便,水質較好,冬粉質量好。年產冬粉1600噸,其中精冬粉600噸、中等冬粉600噸、粗冬粉400噸。產品主要銷往陝西省西安市、安康市,江西九江市,湖北竹山、竹溪,本市的開縣、巫溪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