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學院概況

重慶大學是國家 “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辦學歷史悠久、治學嚴謹,具有優良的學風和雄厚的學科實力,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機械類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國內外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機械工程學院最早的機械專業始建於1935年,具有70多年的悠久歷史。為了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經過1998和2001年兩次調整,由原來的重慶大學機械工程一系、機械工程二系、汽車工程學院、現代設計法研究所、測試中心和資源及環境工程學院礦山機械專業、重慶建築大學機電學院機械專業等單位合併組建,是目前重慶大學規模最大、教學科研實力最雄厚的學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聘)1名、教授43人(博士生導師34人),副教授66人。其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3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國模範教師”1人、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計畫1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9人、重慶市各類人才30餘人。
學院具有完善的培養體系,已形成從本科教育到碩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繼續教育和留學生教育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格局,是各學科協調發展的研究型學院。現有在讀博士研究生近250名,碩士研究生1000餘名,本科學生3100餘名,工程碩士、高校教師450餘名。 接受來自英國、芬蘭、埃及、蘇丹等國留學生近10人,派遣研究生近30人赴美國、英國、法國、芬蘭、新加坡等進行合作研究或攻讀/聯合培養博士學位。
學院以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兩個國家級平台為依託,有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平台。學院設有6個系級單位 ,7個研究所,10個學科基地。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機械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個(機械工程),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工業工程、工程機械、汽車電子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 9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工業工程、工程機械、動力機械及工程、環境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工程碩士、高校教師),本科專業4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工程、機械電子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現代機械系統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汽車機車系統動力學與控制、數控裝備的設計製造與測控、製造系統工程、工業工程。
通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設,機械工程學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均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院在“十五”以來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100餘項,獲國家級獎5項,省部級一等獎8項,二、三等獎29項。國家發明專利獲權134項,出版專著教材30餘部。國外期刊及國內CSCD核心期刊論文1584篇,被SCI、EI收錄論文470篇。

專業設定

機械工程學院是重慶大學規模最大,實力最為雄厚的學院之一,在國內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2008年學院有教職工426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124人,博士生導師11人。學院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和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學院下設機械製造工程系,機械設計系、汽車工程系、材料成型與控制工程系、工業工程系、工程機械系、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基礎系及七個研究所。機械工程學院為有志于振興我國機械及製造工業的學生創造了優越的學習深造環境,同時為特困優秀學生設立了獎學金,金額為500元---1000元/生.年,人數為100人/年左右。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機械工程及自動化方向培養從事機械製造及自動化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計算機套用技術、企業管理和經行銷售,新產品開發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
機械設計及製造方向培養具有進行各種產業機械的設計製造、設備開發創新和自動控制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
工程機械方向培養從事工程機械、裝載車輛及其它機械的設計、研究、製造、實驗及行銷與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
機電一體化方向培養具有機電技術及其相互結合與再創造的能力,能從事機械和電子工程一體化、工程設備的自動化系統的設計與製造、調試與運行,試驗與研究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硬體基礎、計算機軟體基礎、工程力學、電工及電子學、計算機機械工程輔助設計、機械工程CAD/CAE/CAM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工程分析/輔助製造)、機械加工自動化、工程機械設計、機電一體化技術,企業管理及技術經濟、市場行銷等。
學生畢業後可到工廠企業、設計院、研究所、製造行業的高新技術公司等部門從事技術、管理及行銷工作。
車輛工程專業
該專業培養汽車底盤設計、車身設計、發動機設計、車輛試驗技術等以及與之相關的機械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管理行銷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汽車理論、汽車構造、汽車設計、汽車電子與電器設備、汽車試驗學、內燃機原理、內燃機構造、內燃機設計、內燃機動力學、內燃機測試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製造、計算機硬體基礎、計算機軟體基礎、微機管理與套用、汽車行銷學等。
該專業畢業生適合從事汽車、機車的設計、製造、銷售、科研、質檢、管理及教育等企業和設計研究所的相關工作。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專業
該專業是集機械、電子、材料三者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套用技術專業。培養控制各種材料成形的基本理論、模具設計、成形工藝及設備、成形過程自動控制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工程圖學、工程力學、電工及電子學、機械設計、金屬學及熱處理、材料成形工程CAD/CAE/CAM(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工程分析/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材料成形工藝及設備、衝壓工藝及模具、鍛造工藝及模具等課程。
學生畢業後可到與機械工程、機電工程、材料工程、汽車製造有關的工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企業事業單位從事設計、研究、開發、管理和行銷工作。
工業工程專業
該專業以機械製造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為工程依託,培養掌握現代管理科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能熟練套用工業工程技術,綜合套用管理學科和系統工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設計、改造、最佳化企業的生產和管理的複合型高級人才。
主要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工業工程導論、電工及電子學、工程經濟學、財務與成本管理、基礎工業工程學、管理信息系統、現代製造系統等課程。
學生畢業後可在企業、公司、政府機關、行政事業單位、銀行、保險業、研究設計院、高等院校從事產品開發與設計、生產管理、系統設計與評價、項目管理等相關工作。

學院領導

書記:陳進
書記:陳進院長:王時龍院長:王時龍

辦學特色

一、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學基地建設,促進本科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重視教育觀念的轉變,積極組織從事教育教學改革,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級教改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教學成果,有力地提高了該院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1. 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級教改項目:
1) “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 “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
3) “世界銀行貸款基礎實驗教學改革與實驗中心建設”;
4) “面向21世紀機械製圖與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5) “新世紀國家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機械基礎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2. 取得了一批教學成果
1) “機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2) “面向21世紀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2001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3) “建設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機械基礎教學平台”獲2004年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已通過評審為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4) “機械製圖”和“機械原理”兩門課程分別被評為2003、2004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5) 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004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驗收,被評為“優秀”。
3. 特色內容和內涵
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基礎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的全面素質與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對學生的全面培養,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該院的一大特色。所取得的成果處於全國同類專業的一流水平,某些方面處於國內前茅,從新的人才質量觀來審視,學生的知識面,對基礎理論、方法與技術的掌握,分析、創新、實踐能力以及自學和自我發展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
二、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緊密結合,促進本科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學院具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科研實力,已形成濃郁的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氛圍。這種氛圍從師資水平、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各方面深刻地影響我院的本科教育工作,有利於提高教學水平。該院科研與本科教學結合緊密,促進教學成效明顯,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1.學院高水平的學術成果為高質量的本科教學奠定了學術基礎
1) 承擔科研項目500餘項,年均到位科研經費2000萬元;
2)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自然科學一等獎6項、省部級二、三等獎21項;
3) 獲國家發明專利29項、實用新型專利24項;
4) 公開出版專著9部、教材25部;
5) 公開發表CSCD核心期刊及國際期刊論文500餘篇,其中SCI、 EI收錄151篇;
6) 承辦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5次,到會交流人員累計約650人。
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有力地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學術水平,為高水平本科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學院科學研究的成果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水平
1) 80.3 %的本科任課教師都承擔了科研任務,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成果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豐富了本科教學內容,對教學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促進作用。
2) 76%的畢業設計是與科研項目相結合的。 該院歷年獲得重慶市優秀畢業設計論文獎的大多數結合了具體科研項目。
3) 學院教師科學研究的成果融入課程內容,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本科課程教材。其中一批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直接以第一作者編寫了本科教材,在全國的重要出版社出版,有力地提高了教學水平。
3.學科基地向本科教學開放,為高質量本科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1) 學院擁有9個國家級、部省級以及與企業聯合建立的科研基地。2005年至2008年科研基地為本科生開設課程413門次、開設教學實驗23個,共有1029名本科生進入科研基地進行畢業設計。
2) 多年堅持在學科基地進行本科生的工程綜合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2005年至2008年完成工程綜合實踐項目27項,學生提交答辯論文22篇,學生獲獎13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
4. 特色的內容和內涵
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結合緊密,在隊伍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形成了有鮮明特色的本科教學模式。這種培養模式的顯著特點是為本科教學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師資,並將最新的學術成果引入教學內容,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從而提高了本科教學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