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侯氏

重慶侯氏,繫上谷侯氏之分支,現大部居柏楊坪,追根尋源侯氏宗族乃是以爵為姓,系周朝晉國(今山西)君晉侯緡之後。晉為曲沃(山西西南)武公所並。晉侯緡逃亡後,子孫遷居上谷,遂以侯為姓。上谷,即今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一帶,包括保定、宣化、蔚縣、懷來、易州、順天(今北京)、以及河間和山西東北部等。戰國代之趙公子嘉在上谷屯軍,自立為王,秦滅代置上谷郡,此乃我侯氏先祖發宗之地,這也就是我柏楊坪侯氏郡望稱上谷的原因。

據說

據南川《侯氏宗族史》(侯金銘編主)記載,上谷侯氏柏楊坪宗系,系唐德宗真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乙亥),陝西祖侯仁將軍入黔平叛後,德宗於真元十三年(丁丑)(公元797年),敕封侯仁將軍為駿馬,出任貴州思南府水德司。當時,論功行賞,賜侯仁以田十八池(相當於十八座城的土地)和勘盒一件,盒上鐫刻御賜勉語八句。語云:
在天元茂顯,思祖廣宗興;德盛嘉真正,世守萬年春;
道傳裕升帝,登光仲朝廷;三星文通達,永蔭長發倫。
同時賜對聯一幅,其聯曰:
晉室之藩,歷傳在天元茂顯,德盛聲名垂古今;
唐朝勛裔,譜序思祖廣宗興,世守基業滿乾坤。
陝西始祖侯仁將軍,榮立戰功在貴州思南府做官之後,孺祖田氏,生長子侯立,次子侯富,三子侯浩。子孫後代襲職,祖傳聖意,為侯仁將軍後裔所遵循,由黔入川之後,仍將勘語四十字用作譜牒,此乃柏楊坪宗族譜牒沿用至今而未亂的原因。
據川省史料記載,從明萬曆至康熙三十六年一百餘年,戰禍不斷,瘟疫盛行,致使清初田園荒蕪,人口銳減。“蜀有可耕之田,而無可耕之民。”據統計,公元1689年,四川全省僅九萬餘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政府為了恢復四川經濟,鞏固其統治,實行移民墾荒政策,先後從湖廣(今湖北、湖南、廣東)、江西、浙江、福建、陝西等省強行遷徙200萬餘入川定居,即民間所謂“湖廣填四川”。
侯氏入蜀宗祖(三世祖)侯元聖,原居黔(今貴州省)思南府安化縣(今德江縣)清閒里大堡圖鄭家溪,“湖廣填四川”時,時年35歲的元聖祖,於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率妻氏兒女,由黔入川,來到四川海拔810米的綦江縣永里五甲(今萬盛區金橋鎮)柏楊坪碾盤屋基,(舊屋基右宅金竹林灣,今已成良田),插罩為業,從觀音岩經水打丘到岩豐寺,再由山背後、侯家墳、九丘田、肖家灣、雷打樹、窄腳碥,經麒麟灣、九巴岩、響水岩,到叢樹灣一圈,圈定了自己的家園,落籍定居,墾荒耕耘,繁衍子嗣。自此170年間,所圈定的柏楊坪杜家屋基、舊屋基、叢樹灣、棕樹碥、新房子、漆樹屋基、羊子岩、周家岩、岩上、茨竹溝、蓮花的梨子坪和背岩腳、狐狸坪的黃龍灣和斗子,方圓幾平方公里境內皆為我柏楊坪侯氏宗族世居之地。

據傳

傳與元聖祖一同入川共十二弟兄,散居各地。當時巴蜀,交通困難,相對閉塞,互難交往。我元聖祖入蜀迄今307年,繁衍後嗣十三餘世,後裔或勤於農工謀生或出仕從商升遷等原因,外加不按譜牒取名而行輩無序,致使年近輩異者時時稱兄道弟有之。蓋聞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厥初生民,未有舍本忘祖而猶謂之人者。1985年族人侯盛江、侯盛祿、侯嘉齊等見世事湮沒,但本地譜牒未亂,遂倡議,由世居地柏楊坪採集資料,推九世祖侯德義編撰,於1986年6月團族匯聚,首次將《侯氏族譜》問世。今奉先思孝,以激勵後嗣勿數典忘祖,而應效法宗祖奮發圖強,乃重修此譜。

入蜀世祖

入蜀一世祖元聖,楊氏,原居住貴州省思南府安化縣大堡圖鄭家溪,在“湖廣填四川”大遷徙中,率妻室兒女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落籍四川省重慶府綦江縣永里五甲柏楊坪碾盤屋基(今重慶萬盛區金橋鎮金堰村舊屋基右宅金竹林灣),繁衍後世,墾荒耕耘,迄今307年,有後嗣子孫計有十三餘世。
一世祖公元聖,生於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四月二十五日亥時,卒於雍正六年戊申(1728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正寢壽終,享年64歲。原葬於柏楊坪王家嘴泥土堆建墳墓。據族人流傳口碑,遷墳墓時紫荊藤蔓纏滿棺木,用斧頭砍鑿,移葬蓮花黃山村唐家塝侯家墳。1986年4月首立青石墓碑,石料風化,字跡脫落,十一世孫嘉元等於2000年更換為石灰石碑墓,重用石頭堆建其墓。
一世祖婆侯楊氏,生於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六月初三日申時,卒於雍正十一年癸丑(1732年)十一月十八日亥時,內寢壽終,享年62歲,原葬於狐狸坪黃龍灣小撮箕,據族人流傳口碑,遷墳時,墓內有小蛇數條,移葬柏楊坪新房子生基坪,現墳墓下沉只余墳頭。十一世孫嘉元等於2007年立石灰石墓碑,重用石頭堆建其墓。
我宗祖元聖,楊氏有三子:長子茂元,次子茂明,三子茂照。傳至顯世祖行五,傳至思世祖行七,傳至祖世祖行十三,傳至廣世祖行二十九。
當時之長房茂元祖之子顯益,顯才遷徙陝西,地址不祥。茂照之子顯富,出仕山東省臨沂正堂,榮立戰功且遇邱氏生辰,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御賜扁一塊,曾懸於柏楊坪新房子侯興前(海州)堂屋,文革中(六十年代)被毀損,殘存木板被柏楊坪小坪楊姓用作樓板。從七世“宗”祖盛世時,我族侯氏才開始陸續外遷。同治十三年(1874年)廣德之六子,我宗敏祖攜妻氏兒女由柏楊坪舊屋基移居南川石蓮大圍(今金橋鎮三台村)。八世“興”祖盛世時,又有大批遷往南川石蓮坪上、枝子榜、板粟灣,南平橫椿,熊家榜,萬盛金橋老林邊、核桃樹屋基、叢林鎮蒙子坪、橙子岩、張家溝,萬東鎮韓家灣,綦江的三角、隆盛、落子凼等地。
新中國成立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始,外出務工人員大量流動。據採集資料可知:我族外遷有落戶於重慶主城區,雲南省陸良縣,貴州省正安縣,移居綦江城內,三江,藻渡,江津仁陀 ,南川、萬盛城區等地。
入蜀前有《上谷侯氏族譜》,被三世祖顯益、顯才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遷徙時帶走,而我柏楊宗族遂無史料可稽考。2005年元月,派專人至貴州省德江縣(原安化縣)實地考察,大堡圖鄭家溪現無我族侯氏居住,更無資料參詳。現只有據光緒九年(1883年)“意志簿”手稿和九世祖德榮(貴林)於1954年臘月臨終前留下流傳後世的手稿作為寶貴參考史料,並考證現存碑銘而續編此譜。
為後嗣子孫勿忘譜序,現於元聖祖墳前的兩塊墓碑上方均刻有上谷我宗氏譜牒四十個字:
在天元茂顯,思祖廣宗興;德盛嘉真正,世守萬年春。
道傳裕升帝,登光仲朝廷;三星文通達,永蔭長發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