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寄

語出:《史記·龜策列傳》:“盛德不報,重寄不歸。”宋張元乾《滿庭芳·為趙西外壽》詞:“絲綸,膺重寄,遙防遷美,本鎮恩隆。”清錢謙益《陝西布政使司右參議賈鴻洙授朝議大夫制》:“屬有甄陞,俾當重寄。”

作品原文

蕭散弓驚雁,分飛劍化龍。
悠悠天地內,不死會相逢。

詞條

【詞目】重寄
【拼音】zhòng jì
【注音】ㄓㄨㄙˋ ㄐㄧˋ
【釋義】 重大的託付。《史記·龜策列傳》:“盛德不報,重寄不歸。” 宋 張元乾 《滿庭芳·為趙西外壽》詞:“絲綸,膺重寄,遙防遷美,本鎮恩隆。”明 朝鮮 李民宬《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袁可立)付批牌有曰:‘看得廢立之事,二百年來所未有者,一朝傳聞,豈不駭異。封疆重寄,行文防愼,此自事理當然。而今觀來文,乃悉顛末。效順之誠,既不異於疇昔。優待之禮,應不減於從前。一切款宴,犒賞夫馬等項,已移檄促辦矣。合行諭知云云。’”清 袁一相《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序》:“余(袁一相)少小寡學,謬膺制藩重寄。每念簡書,惟恐有玷家乘。今誦此編,尤當奮勵,以光先澤,謹序以梓之。” 清 錢謙益 《陝西布政使司右參議賈鴻洙授朝議大夫制》:“屬有甄升,俾當重寄。”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唐代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生於“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11歲起,因戰亂顛沛流離五、六年。少年時讀書刻苦。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十八年,與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二人訂交。以後詩壇元白齊名。十九年春,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罷校書郎,撰《策林》75篇,登“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授縣尉。作《觀刈麥》《長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職,十一月授翰林學士,次年任左拾遺。四年,與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五年,改京兆府戶曹參軍。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草擬詔書,參與國政。他能不畏權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元和六年,他因母喪居家,服滿,應詔回京任職。十年,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兇手,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次年寫下《琵琶行》。開始“吏隱”,在廬山建草堂,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閒適、感傷的詩漸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還京,累遷中書舍人。因朝中朋黨傾軋,於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先後為杭州、蘇州刺史,頗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書監,明年轉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陽。後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會昌四年,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75歲病逝,葬於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