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轟炸機

重型轟炸機

重型轟炸機是一座空中堡壘,除了投炸彈外,它還能投擲各種魚雷、核彈或發射空對地飛彈。轟炸機具有突擊力強、航程遠、載彈量大等特點,是航空兵實施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重型轟炸機能裝載炸彈10~30噸,航程5000至10000多千米,總重超過100噸,也稱超遠程轟炸機。現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重型轟炸機美國的B-52重型轟炸機。

基本信息

簡介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轟炸機是用於從空中對地面或水上目標實施轟炸的軍用飛機,是航空兵實施遠程空中突擊的主要機種。轟炸機可攜帶炸彈、飛彈、魚雷或核武器等,轟炸敵方軍事基地、指揮中心、交通樞紐、經濟和政治中心。轟炸機通常用於遂行遠程空襲任務。它體積大、航程遠。火力猛,堪稱飛機家族中的“大哥大”。

歷史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使用“齊伯林”式飛艇分別對比利時、波蘭華沙、法國巴黎和英國實施了轟炸,由此拉開了戰略轟炸的序幕。飛機誕生後,最初被用途軍事偵察,隨後即投入戰鬥用於轟炸敵方目標。因此轟炸機算得上是出現最早的機種之一。飛機家族中的又一個新成員――轟炸機,從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戰場舞台。儘管現在誰都認為飛機比飛艇更適宜於進行轟炸,但在當時,關於使用飛艇還是使用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問題,各國認識是不一致的。由於各國認識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進展快,有的進展慢。

俄國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經認識到了飛機終將取代飛艇。因此,俄國在研製轟炸機方面,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俄國人率先開始研製轟炸機,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其中最為顯著的成就,就是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

1912年11月,位於俄國聖波得堡的波羅的海車輛工廠製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飛機。巨型設計者是伊戈爾·伊萬諾維奇·西科爾斯基。該機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裝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卻“百眼巨人”式發動機。人們給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偉大號”。

1913年5月13日,西科爾斯基親自駕駛這架飛機進行試飛,並獲得了圓滿成功。該機後被官方正式命名為“俄羅斯勇士號”。西科爾斯基並未就此滿足。他的目標是要使這架飛機變成一種真正的進攻性武器,並為此對“俄羅斯勇士號”進行了不斷的改進。

1913年底,西科爾斯基終於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轟炸機。俄國人給它取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名字――“伊里亞·穆羅梅茨”。這是俄羅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羅斯大地衛士的名字.“伊里亞·穆羅梅茨”是一種雙翼機,每台發動機的功率162千瓦,飛機長15.5~22米,翼展為24.9~35.5米,飛行重量6.1~7.5噸,飛行速度每小時137公里,最大升限達4000米,最大航程為540公里,機組成員4~8人。飛機上安裝的機槍最多的達到8挺,並曾做過在飛機上安裝76毫米機關炮的試驗。機身內可掛航空炸彈,並且首次採用了電動投彈器。飛機載彈量400公斤,超載時可達700~800公斤。飛機上裝有駕駛和領航儀表以及轟炸瞄準具。史學界公認,“伊里亞·穆羅梅茨”堪稱當時大型飛機之最。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無論是敵國還是盟國都不曾製造出可與之媲美的重型轟炸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陸軍部十分欣賞“伊里亞·穆羅梅茨”,遂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僅有的4架“伊里亞·穆羅梅茨”全部投入作戰使用。

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當局決定組建“飛船大隊”(即飛機大隊),同時任命波羅的海車輛工廠廠長M.B.希德洛夫斯基為現役少將,主管"“飛船大隊”的各項工作。“飛船大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轟炸機部隊。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亞·穆羅梅茨”轟炸機首次轟炸了德國本上,投擲炸彈272公斤,從此拉開了重型轟炸機參戰的序幕。由於“伊里亞·穆羅梅茨”自衛能力強,加之“飛船大隊”成功地運用了空中編隊防禦戰術,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只有П.馬克舍耶夫駕駛的一架“伊里亞·穆羅梅茨”被德殲擊機擊落。

從1914年到1918年,俄國共製造了73架“伊里亞·穆羅梅茨”,其中有一部分雙發動機。還有一部分飛機安裝了浮筒,成為水上重型轟炸機。從國內戰爭結束到1924年期間,蘇聯將部分“伊里亞·穆羅梅茨”改裝成運輸機,曾飛過莫斯科至哈爾科夫航線。“伊里亞·穆羅梅茨”號飛機的研製成功,對世界航空事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時,很多飛機設計師都對是否能夠製造出多發動機飛機表示懷疑,因此,“伊里亞·穆羅梅茨”的研製成功無疑是一個創舉。1914年2月,西科爾斯基駕駛該機創造了一項記錄一一載運15名乘客進行了成功的飛行。

1916年6月,“伊里亞·穆羅梅茨”再創輝煌:從基輔起飛,中途僅著陸一次,以14小時38分安全飛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型號

TB-3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1930年開始研製的重型轟炸機。平直機翼,固定式起落架機翼蒙皮為漆布,機身蒙皮為波紋鋁板。1931年4月28日,首架預生產型的飛機試飛。1932年4月28日。首批10架TB-3在莫斯科中央機場交付部隊,準備參加5月1日紅場的閱兵式。4月30日發現,10架飛機的發動機散熱器均有泄漏,為不影響閱兵式,在7架泄漏不是很嚴重的飛機上裝滿水罐,增加4名機械師輪班搖動手動輸水泵向散熱器補充冷卻水,應付了次日的閱兵式。

經過改進,一共生產了818架。TB-3型飛機是一種老式飛機,但是在蘇聯空軍歷史上有重要作用。1932年3月23日,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通過《關於工農紅軍空軍組織原則》,強調必需建立強大的重型轟炸兵團。1933年,蘇聯開始組建遠程航空兵軍,到1935年已擁有400架TB-3。1938年5月已建立三個特種使命航空兵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中編有2個重型轟炸航空兵旅,每旅有TB-3飛機150-17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重型轟炸機部隊。

1936年後的肅反擴大化,空軍的主要領導人遭清洗,飛機設計師被關押。空軍的作戰指導思想由空軍獨立作戰變為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為主,也沒有新型號的重型轟炸機代替TB-3。至衛國戰爭爆發前,重型轟炸機部隊的建立完全停頓,這就不能不影響戰爭的進程。試想,如果在1940年蘇聯擁有數百架先進重型轟炸機的戰略轟炸部隊,顯然在戰爭初期蘇方的有利條件就要多得多。1942年,史達林意識到這個問題,承認“我們沒有組建轟炸航空兵,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忽視了這個問題”,但惡果已無法糾正。TB-3參加了二戰前的若干局部戰爭:1938年蘇日哈桑湖衝突;

1939年哈勒欣河戰役;1937年後援助中國6架,參加了抗日戰爭。TB-3在衛國戰爭中很少作為轟炸機使用,主要是作為運輸機進行。1940年6月蘇軍入侵摩爾達維亞時,曾使用4個TB-3飛行團、170餘架飛機,對比薩拉比亞地區空降了3個傘兵旅,切斷羅馬尼亞軍隊的退路。1942年1月的維亞濟馬空降戰役是TB-3參加的最後一次作戰。由於戰鬥機掩護不力,慢吞吞的TB-3損失嚴重。從此,TB-3開始退出現役。

性能指標

成員:8人。尺寸數據:翼展22.6米,機長16.4米,機高3.4米,機翼面積56.7平方米。重量數據:空重千克,正常起飛重量千克。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250千米/時,升限7000米,航程2000千米。武器裝備:十挺7.92毫米機槍。動力裝置:四台Mikulin AM-34活塞發動機,功率4*820馬力。

德國的He系列

He-177A-3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第一種正式裝備型。於1942年10月開始生產,總共生產170架,全部由亨克爾公司生產。與He-177A-1相比,它有幾點不同:一是發動機位置向前移動了20厘米,並且改進了排氣系統;二是機身後部加長了1.6米;三是在後機身上方加裝了1座炮塔,內裝2挺MG131機槍;四是乘員增為6人,其中4人在機頭,包括飛行員、副駕駛兼投彈手、導航員兼無線電報務員、前機身機槍操作手;兩人在機尾,分別為後機身機槍手和尾部炮手。He-177A-3原計畫安裝功率更大的DB610A/B發動機(單台功率為2950馬力),但是該發動機存在許多問題,所以最後仍安裝與早期機型相同的DB606A/B發動機。

He-177A-3有6種發展型,第一種是基礎型R1;第二種R2主要是改進了電子系統,並用2門MG151/20型20毫米機炮替換了原來機頭下方炮塔前部安裝的MGFF型20毫米機炮和機尾的MG131機槍。MG151/20是毛瑟公司在1937年研製成功的一型20毫米機炮,射速為800發/分;第三種R3主要是作為Hs193空地飛彈的發射平台,在機翼和機腹總共可以掛載3枚;第四種R4實際上是R1的改進型,它將機頭下方炮塔加長了1.198米,目的是給飛彈控制員和FuG-203b凱爾Ⅲ指令發射機提供比較充裕的空間;第五種是R5是一種反坦克型重轟炸機,發展初衷是為了打擊蘇聯紅軍的坦克洪流。它取消了原來在機頭下方炮塔內安裝的機槍機炮,改為裝上1門口徑為75毫米的BK-75加農炮,炮彈的裝填方式為手工裝填。由於這種重炮後坐力大,對飛機飛行能力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只造了5架就停止了;第六種R7是一種魚雷重轟炸機,主要是掛載2枚L5魚雷執行攻艦任務,但該型機產量極少,僅僅只有3架。

He-177A-4

由He177A-3改進而來的高空轟炸機。但該型機進行了重新設計,使飛機形狀發生了很大變化,如垂尾由原來的單垂尾改為雙垂尾,翼展增至44.2米,發動機為4台功率為1850馬力的互相獨立的發動機,加裝了增壓機艙(其中4名乘員在增壓座艙里)。但德國空軍對這個幾乎完全重新設計的機型並不感興趣,因此亨克爾公司後來在法國舒斯尼斯的法曼工廠繼續發展,並命名為He-274。二戰結束後,該型機仍在法國生產,稱為AAS.01A型轟炸機。

He-177A-5

He-177系列的最後一種生產型號,也是性能最好和生產數量最多的。該型機只在1944年進行了生產,亨克爾公司和阿拉杜公司在當年至少生產了565架。該機相比於He-177A-3的改進之處有:拆除機翼內側武器掛點沿線的福勒式副翼,採用了正常式副翼;發動機換裝為兩台新型DB610A/B,單台最大功率達到2950馬力;最大載油量增至12500升(近、中、遠程作戰時載油量各為5610升、7610升、9610升);機翼結構進行了加強;縮短了起落架支架等。

He-177A-5有5種發展型,第一種是R2,它與He-177A-3/R2的武器配置相同而得名。但是該型將3個炸彈艙中的最前面炸彈艙封閉了,並在此處設定了武器外掛點;第二種R5在後機身下方額外裝了一座遙控炮塔,內裝1挺MG131機槍,但該型機僅僅造了一架;第三種R6將3個炸彈艙中的前面兩個炸彈艙都封閉了;第四種R7主要是將座艙改為增壓座艙;第五種是R8,主要是配置了遙控的機頭下炮塔和後炮塔,同R5一樣,該型機也只造了一架。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R2型機長22米,翼展31.44米,機高6.4米,空重16800公斤,正常起飛重量27225公斤,最大起飛重量31000公斤,最大速度472公里/小時(起飛重量18614公斤),初始爬升率260米/分,實用升限8000米,航程5000公里(只帶FX1400滑翔制導炸彈或Hs293飛彈,不裝炸彈)。武備為機頭前上方1挺MG81J機槍;機頭下方炮塔前部為1門MG151/20型20毫米機炮;機頭下方炮塔後部為2挺MG15機槍機身前上方炮塔為2挺MG131機槍;機身後上方炮塔為1挺MG131機槍;機尾為1門MG151/20機炮,備彈各為2000、300、2000(每挺)、750(每挺)、750、300發。He-177A-5各發展型均可掛載48枚70公斤炸彈,或10枚500公斤炸彈,或6枚1000公斤炸彈,或2枚2500公斤炸彈。如果不掛炸彈,則可掛3枚Hs293或Hs294反艦飛彈或FX1400滑翔制導炸彈,其中兩側翼下各一枚,機腹一枚;或者也可掛2枚1500公斤LT50魚雷,作戰靈活性大大增強。

He-177A-6

有兩種發展型號,一種是R1,它增強了火力,如在機尾安裝了遙控射擊的雙聯MG151/20機炮,並加強了機組和油箱的裝甲防護。但該型機只生產了6架,且從未投入實戰;一種是R2,它的火力也增強了,並配置了新型前機身。該機只是一種試驗性質,所以只造了1架就停止了。He-177A-7:在He-177A-5的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重轟炸機,翼展增至36.6米,以便多載燃油,該型機共生產了6架。1946年,He-177作為戰利品被運到英國范堡羅

He-177B

該型機最初是由亨克爾和梅塞施密特兩家公司合作研製,設計方案早在1938年11月19日就提出了,主要是想換裝4台單獨的朱姆211發動機以解決雙聯動耦合發動機引起的可靠性問題。但是這個方案被德國空軍被打入了“冷宮”,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4台獨立發動機不能讓飛機進行俯衝!但是後來由於雙聯動發動機頻繁的事故,所以亨克爾公司決定自己來搞這種4發轟炸機,不過後來沒有得到繼續發展。He-177B-0:它由He-177A-3改進而來,裝4台寶馬BMW810E發動機,每台輸出功率1200馬力,驅動4個三葉螺鏇槳。儘管BMW810E發動機的功率比DB606和DB610小,但是可靠性大大提高。He-117B-5:在He-117A-5基礎上換裝4發而成的重轟炸機型號。

He-117B-7

在He-117A-7基礎上再增加翼展(增至36.6米),並換裝朱姆222發動機而成的型號。另外,該型機還打算換裝更先進的機載固定武器,如MG151/20機炮想換為厄利孔20毫米機炮,該炮重26.3公斤,射速為540發/分,初速為700米/秒。而對MG81機槍則有三種打算,如換為萊茵金屬於1934年研製的MG15型7.92毫米機槍,該槍重8.1公斤,初速為765米/秒;或者換為MG17,該槍重8.1公斤,初速為905米/秒,射速為1180發/分;或者換為MGRh./B.7型7毫米機槍,該槍重4.5公斤,射速為1480發/分。但是該型機只是停留在構想階段,從未生產出一架飛機。

中國轟炸團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人民海軍第一支遠海飛行作戰部隊——南海艦隊航空兵某重型轟炸機團,挾萬鈞雷霆,嘯萬裏海空,圓滿完成南沙巡邏、遠航太平洋、空中加受油等數十項重大軍事任務,7次填補我海軍航空兵歷史空白,實現海空作戰一系列重大突破。展翅遠海遠海空中作戰能力弱、有效防空距離近等問題,一直是海軍航空兵部隊實施遠海防禦作戰的“瓶頸”。發展空中加油技術,增強戰機遠程打擊能力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南海艦隊航空兵某轟炸機團官兵肩上。

劉連友,轟炸機團“第一加油手”。他在加油機的後艙看到從後面直追上來的戰鬥機在空中與自己僅有幾米距離時,真正體會到飛機空中加受油是怎樣一種挑戰:“受油戰機就在自己的‘胳肢窩’里作業。稍有疏忽,就有可能機毀人亡……”時任副團長、現任團長的吳中秋帶領相關機組置生死於度外,短短几個月,就攻克加油機空中密集編隊、對接過程中的心理和技術間斷、加受油過程中不同條件下的回合方法等40多個技術性難題,實現我海軍航空兵作戰半徑的歷史性跨越!短短几年,該團就完成遠海空中加受油、夜間空中加受油、雙機同步加受油等多個戰鬥科目的訓練,80%的飛行員達到連續作戰、多次出動的能力。

2004年3月,接力棒傳到轟炸機團新一屆黨委班子的手裡。他們圍繞遠海、深海訓練,多個機組,飛越廣西十萬大山,飛越山東半島,之後轉戰南海,連續飛行數小時。大洋上空,數枚水雷從彈艙傾瀉而出……轟炸機團展翅遠海的夢想終成現實。突破雲天相對於其他戰鬥飛機,重型轟炸機無疑是作戰飛機中的“龐然大物”。如何讓這些“龐然大物”在任何氣象條件下都能“行走自如”,被轟炸機的駕馭者們上升到“戰略”位置。

在複雜低氣象飛行中,雨天著陸最讓人揪心:重達數十噸的轟炸機在跑道積水情況下降落就像“溜冰”,一旦時速大於185公里這個“臨界點”,飛機接地後很難剎住車;而重型轟炸機正常著陸時速為250公里,速度再小就容易失速墜毀。寧冒風險,也要突破雲天!特級飛行員、副團長趙勛率領由4架轟炸機組成的機群,在能見度不足1公里超低氣象條件下,帶頭在雨中起飛,高度從7000多米降到200米,所有的人都驚出一身冷汗。在戰友們的驚嘆聲中,趙勛帶著突擊機群勝利返航。更多的新飛行員成為低氣象飛行中的“常客”。這個轟炸機團新飛行員在一年時間裡完成以往需要3年完成的訓練科目;風雨中練出來的“雛鷹”,個個成長為“沖天大鵬”。海空稱雄現代信息條件下的海空突擊無異於突破天羅地網。練就“突擊”絕技,成為該團官兵的畢生追求。晝夜間遠距離跨區機動,轟炸機群長途奔襲完成突擊敵機場和海上目標等戰術內容,沿途帶動多個機場的殲擊機起飛攔截,練協同、練對抗;與艦艇部隊聯手,組織夜間大機群艦機對抗訓練。他們率先在海軍航空兵部隊組織下半夜訓練,探索下半夜訓練的新路子。茫茫夜空,轟炸機團官兵用青春和熱血演繹著一場場生死時速。早春,南海海面一片漆黑。副團長鬍樹清帶領10架轟炸機組成的強大機群,與多艘艦艇在夜色中展開突防作戰。事先互不通報具體方位,全憑雙方鬥智鬥勇。飛機從多個方向進入,快速接敵,快速突擊,快速脫離,夜間技術和戰術得到全面檢驗。

“超低空”訓練被飛行員們形象地稱之為“隱身術”。多年來,低空突防一直是世界各國航空兵特別關注的一種戰術。2005年5月,轟炸機團多個機組參加上級組織的超低空集訓。

龐大的轟炸機掠海飛行,轉彎時巨大的機翼眼看就要劃破波浪,但參訓飛機無不以驚險的高難動作在低空躲過“敵方”雷達搜捕,把超低空技術表現得淋漓盡致。目前,全團作戰編組均達到晝夜間在超低空狀態下持續穩定飛行數百公里的海上長距離飛行的能力;編隊間隔、距離均達到大綱規定的最小間隔的要求。

B-3轟炸機

重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

美國空軍還未完成B-2隱形轟炸機系列之際,軍機研究專家們已開始在俄亥俄的萊特帕特森空軍基地地下實驗室忙於設計新一代的轟炸機。B-2也許現在可在空中稱霸一時,但新轟炸機已出現在設計藍圖上了。

開發像轟炸機這類的武器系統通常需要10來年的時間。因此,負責研究計畫美國轟炸機長遠發展的空軍作戰司令部建立了未來空中打擊戰機研究所,簡稱FSA。FSA負責審核美國飛機製造公司,如Boeing,LockheedMartin,以及Northropgrumman,的研究能力和未來戰機的設計。

未來重型轟炸機分為3個等次:亞音速、超音速高倍超音速。新轟炸機的速度可能為超音速5倍,約為每秒1英里。由於先進的反隱形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未來戰機的生存和防衛須依靠速度和高度。而高倍超音速戰機則可達到超音速5到10倍以上。目前在美國空軍服役的主要轟炸機為45年前的B-52,15年前的B-1B以及最近研製B-2下一代重型轟炸機將命名為B-3,但是五角大樓至今尚未決定採用何種造型及功能。

軍方人士指出,由於Northrop公司製造的B-2隱形重型轟炸機暴露出很多的弱點,接受教訓,軍方將啟用的新重型轟炸機會採用亞音速機翼的原理,具有比B-2更強的隱形能力,更大的淨載重量,以及更遠的航程。還可能具備發射小型無人駕駛戰機的功能。替代B-1B的新戰機原本是要用作運載核武器的轟炸機,為五角大樓提供一個快速發令並且能取消指令的系統。

未來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還有一個吸引軍事專家的特點,那就是它具有撤消指令,重設攻擊目標,以及拒絕指令的功能。五角大樓的指揮官們希望在2037年完成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部署。但在部署以前,更多的技術,包括很多現在還沒有的技術,會在不斷地完善。沒有神仙的指導,戰機專家和五角大樓的官員們只能根據以往的規律來推斷某些可能在20年以後消失或被淘汰材料技術,推進系統以及武器。

設計和建造高倍超音速戰機可能是里程碑式的任務,卻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實,高倍超音速技術早已運用在航天領域。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的概念模型機由Northrop公司策劃。該機為空氣推進,5倍以上音速。如此高速的轟炸機可在數小時內攻擊世界上的任何一個目標。被Northrop公司稱為衝浪者的概念機模型看上去還真像一快巨大的倒置的衝浪板。“衝浪者”運行起來的確就如同它的名字含義一樣:“衝浪者”由於超音速高速運行產生了壓縮空氣的衝擊波,而“衝浪者”就在衝擊波上滑翔。由Northrop公司設計的“衝浪者”外形就是為了能產生大量的衝擊波而設計的。機翼的邊緣非常薄並向前下方伸展,因此使機體周圍產生極強的壓力。作為高倍超音速戰機,“衝浪者”面臨著升溫的挑戰。

高倍超音速行駛會產生高溫熱氣流,推進及導航系統、武器系統、冷卻燃油系統以及人員生存條件系統都將面臨華氏數千度高溫的考驗。設計SR-71的工程師發明了高燃點的燃油解決了燃油系統的高溫問題。工程師還發明了能在低於華氏40度以及高於華氏600度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液態的潤滑油。同時,高倍超音速戰機還須包上一層用於太空梭上的抗熱保護膜。由於駕駛艙的大窗能將高溫傳入駕駛艙內,Northrop公司為“衝浪者”專門設計了舷窗,只在投彈和降落時使用,平時駕駛員依靠監視器螢幕來觀測。另一個大的功能是為解決武器系統問題而設計的,即讓高倍超音速重型轟炸機在高倍超音速行駛時發出投彈指令。

傳統的投彈器是無法勝任的,因為“衝浪者”的腹部是飛機獲得上升力所必須的平台。Northrop公司運用戰艦發射反潛魚雷的原理,構想一套在戰機後方的軌跡追蹤發射器,可發射飛彈和炸彈。武器本身也必須是“智慧”型的,甚至比當今的“智慧”型炸彈更聰明,必須能夠高速行駛中自動捕捉目標,調整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