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工人起義

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壓迫的兩次武裝起義。

概況簡介

時間:1831—1834
地點:法國里昂

關於里昂

里昂是歐洲絲織業中心。
法國東南部大城市。歷史上曾為西方絲織業中心,現為工業基地之一,化學纖維的主要產地;機械、電子、重型汽車、計算機等工業在法國也占有一定地位。同時著名的里昂足球俱樂部就位於該市。

起義經過

1831年

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場以要求提高工薪為主要內容的運動,工人多次舉行集會遊行。10月間,與包買商談判達成最低工薪協定。但隨之在七月王朝商業大臣的支持下,包買商撕毀協定。1831年11月21日工人舉行抗議示威,與軍警發生衝突,轉為自發的武裝起義。起義者提出“做工不能生活,毋寧戰鬥而死”的口號。經過 3天戰鬥,工人一度占領里昂城。起義很快被七月王朝政府調來的軍隊所鎮壓。

1834年

1834年4月9日里昂再度爆發絲織工人起義。起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審判罷工領袖,發布禁止工人結社集會的法令。這次起義具有更鮮明的政治性質,不僅提出經濟要求,還提出廢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體的口號。起義者在旗幟上寫著:“我們為之鬥爭的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工人組織互助社和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組織人權社、進步社的成員組成總委員會領導這次鬥爭。起義民眾同政府軍在里昂郊區和市內進行 6天激戰,終因力量懸殊被政府軍鎮壓。起義在巴黎和法國許多地區引起強烈反響,推動了法國工人運動的發展。

失敗原因

里昂工人缺乏統一的行動綱領,缺乏組織和正確的革命理論指導,當時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家,只不過是聖西門的信徒和布朗基主義者,當時雖然也出現了工人的團體,但這些團體組織得很不健全,而且相互之間沒有什麼聯繫。當時雖然也有工人階級的活動家,而這些活動家都很接近於手工業者,以為無產階級只要組織生產合作社就能自我解放。這就使這次起義終歸失敗。

歷史地位

被史學界認為是歐洲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大工人運動: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