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坊制

里坊制

里坊制承傳於西周時期的閭里制度,是中國古代主要的城市和鄉村規劃的基本單位與居住管理制度的複合體。里坊制的極盛時期,相當於三國至唐。《元河南志》引《漢宮閣名》云:“洛陽故北宮有九個坊”。里坊制的確立期,相當於春秋至漢。市的四面也設牆,井字形街道將其分為九部分,各市臨街設店。、功能分區明確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長方形,宮殿位於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盤式分割,居民與市場納入這些棋盤格中組成“里”(“里”在北魏以後稱為“坊”)。

概念解釋

“坊”之稱,開始可能用於官中,如左思《魏都賦》中之楸梓坊等。《元河南志》引《漢宮閣名》云:“洛陽故北宮有九個坊”。同書又引《晉宮閣名》,記洛陽宮中有顯昌坊等。城市改“里”稱“坊”,始見於北魏平城,見《魏書》。繼之,北魏洛陽民間也呼“里”為“坊”。如《洛陽伽藍記》之“吳人坊”、“王子坊”,但正稱仍為“里”。直到隋初才王式改“里”為“坊”。

里坊制的確立期,相當於春秋至漢。把全城分割為若干封閉的“里”作為居住區,商業與手工業則限制在一些定時開閉的“市”中。統治者們的宮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並用城牆保護起來。“里”和“市”都環以高牆,設里門與市門,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實行宵禁。

發展概況

漢代的棋盤式的街道將城市分為大小不同的方格,這是里坊制的最初形態。開始是坊市分離,規格不一。坊四周設牆,中間設十字街,每坊四面各開一門,晚上關閉坊門。市的四面也設牆,井字形街道將其分為九部分,各市臨街設店。到唐代後期,在如揚州等商業城市中傳統的里坊制遭到破壞。坊市結合,不再設坊牆,由封閉式向開放式演變,此外夜市也逐漸興盛。

里坊制的極盛時期,相當於三國至唐。三國時的曹魏都城——鄴城開創了一種布局嚴整

里坊制里坊制

、功能分區明確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長方形,宮殿位於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盤式分割,居民與市場納入這些棋盤格中組成“里”(“里”在北魏以後稱為“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