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婉雲

鄭婉雲

1988年4月26日出生,籍貫河南。後居住於深圳。中國紅十字會會員。在校期間——高中 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05級本科生。 高中因生物競賽獲獎保送至廈大。 高中在學習的同時,先後擔任校學生會主席,廣播站站長等職務。在學業之餘,有著報社記者、雜誌編輯、醫院義工護工、農村國小臨時教師、公司策劃總監、樂隊鍵盤手以及迪廳DJ等經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大學 到廈門大學後,參與學校多個大型活動地策劃以及舉辦,曾任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席、園區學生會副主席、輔導員助理等職;廈門大學校辯隊成員,南強學生話劇社、登山協會、靜水留學社、矜秋文學社等多個社團的重要職務。多次代表各個機構發言講話,多次擔任辯論賽以及演講比賽的評審。廈門大學青年志願者,多次參與支教、輔助老人等活動。

成就與榮譽

專業成就

專業知識充分,專業技能突出,參加“高效環保微生物降解纖維素系統”課題組,於2006年5月至9月,在龍敏南教授的實驗室參與研究工作;而後在生命科學學院分子細胞神經生物學實驗室協助導師研究。2007年1月,協助劉潤中老師完成Ecoli OMP regulation for PH value課題;通過寒假在某生物公司實習,有文章《離子通道研究技術的最新進展——全自動膜片鉗技術》發表於《現代儀器》雜誌2007年第2期上。現在陶濤教授實驗室研究。負責《Importin13 在腦發育中的生物學意義》的課題,並被推薦為國家級。

課外成就

《來不及了》劇照 《來不及了》劇照

自幼學習鋼琴、油畫。由她導演並演出的話劇《最終流放》在“生命之夜”晚會上上演;參與演出的話劇《狂飆》於2006年8月代表廈門大學赴北京與全國選出的其他20所高校一起參加“2006年大學生戲劇節”,並獲優秀劇目展播獎。2007年,由她導演的話劇《鳳凰花開的路口》在廈門大學漳州校區的送舊晚會上演出。2008年作為主演參加了廈門大學2004級畢業大戲《來不及了》在建南大禮堂演出,2009年在建南大禮堂演出了2005級畢業大戲《艾克斯與五個謊言》。

社會工作

個人多次赴愛滋病村,並組織的“關艾家園”團隊,調查當地醫療、生活以及孩子們的教育、養育狀況, 2006年4月成為“中華關注愛滋孤兒志願者”。2007年暑假以第一責任人的身份策劃組織學校赴15省(市)調查農村醫情況的暑期實踐。2007年12月1日作為廈門唯一一名學生代表參與了由廈門市政府主辦的“了解·分享·關愛--關注預防愛滋病”的大型文藝演出。2008年暑假組織“關注愛滋致孤兒童及貧困失學兒童”暑期實踐隊赴福建省泰寧、福清、平潭等多地調研。

目前所獲榮譽:(大學期間)

國家獎學金

國家勵志獎學金

省級三好學生

校級三好學生

校級公益事業之星

校級優秀學生工作者

校級優秀學生幹部

校級優秀暑期實踐隊

校級優秀暑期實踐個人

校級優秀宿舍

囊螢優秀暑期實踐團隊

廈門大學軍訓優秀學員

生命科學學院活動積極分子

可口可樂高校行銷大賽組織獎、突出貢獻獎

囊螢聖火優秀個人

囊螢黨團學習優秀學員

囊螢黨團學習最佳組織獎

全國“ 2006年大學生戲劇節”優秀劇目展播獎

廈門市“仲裁杯”大學生辯論賽一等獎

除學校的經歷外,仍擔任報社特約記者,網站CEO,某公司策劃總監等職。

-------------------------------------------------------------------------------------------------

廈門日報報導

問答

5年來,她多次深入愛滋村調查,觸摸那些大多數人不敢正視的手,為的是向人們解釋一種生存狀態。昨天,本報記者對她進行獨家專訪。

【核心提示】

今天是第20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依然是“遏制愛滋,履行承諾”。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確定的世界愛滋病運動主題口號,將愛滋病定位為一種需要全球採取共同行動的全球性公共危機。連日來,廈門各界積極動員,掀起防治愛滋病的宣傳高潮。

把你想像的最慘的情景放大10倍

記:你從何時開始關注愛滋群體?

鄭:走上關注愛滋的道路純屬偶然。愛滋病開始流行的那幾年,在衛生系統工作的媽媽負責發放愛滋病藥物。出於好奇,14歲那年,我瞞著家人,偷偷從鄭州坐了4個小時的車到愛滋村。我被眼前所見的一切驚呆了,覺得他們真是活在地獄裡,同時體會到健康和生命的珍貴。

記:能回憶一下當時的情形么?

鄭:把你能想像的最慘的情景放大10倍,就是當時的情況了。村里一些人賣血感染了愛滋,他們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皮膚潰爛流著膿血,地上偶爾還見到一兩具屍體。聽說村裡有人10年前嫁到海南,沒再和村里聯繫,她的婆家看到愛滋村的報導,竟把她趕走了。全村感染率其實不高,很多健康人卻因為來自愛滋村而找不到工作。所以,村里人對媒體很反感。

為他們擔心卻無能為力,患上抑鬱症

記:此後你又多次前往愛滋村?

鄭:第二次去愛滋村,我已經16歲了,和家人溝通後,我又一次踏上了愛滋村的土地。這次,我看到一個剛生下來就感染病毒的孩子,他在打點滴,他的血管細得難以找到。後來,在一個元宵節的晚上,他的父母帶他爬到房頂,看著遠處縣城的煙火,然後回到家裡,幾個小時後他就去世了。

高二結束時我被確定保送到廈大,有了充裕的時間,就經常往村里跑。有一次看望一個姓周的患者,他躺在那裡,用渴求的眼神看著我,恍惚中,我覺得躺在床上的是我,而他健康地站在旁邊,我們之間好像隔了一道透明的牆。那段日子,我為他們擔心,想幫他們,卻深感無能為力,內心非常痛苦,整天以淚洗面。2005年4月,我患上了輕度抑鬱症,媽媽禁止我再和他們接觸。

一起吃飯、喝水,握手、擁抱

記:你和愛滋群體接觸,一般用什麼方式?

鄭:握手、聊天、擁抱,有幾次還一起吃飯、喝水。每次我主動和患者握手,他們很猶豫。從很多細節可以感覺到,他們很善良,比我本人更擔心傳染給我。以前有一些愛滋群體報復社會的傳聞,真真假假。村里人說,“愛滋針”確有其事,有個患者受了歧視很絕望,就用針扎別人,全村人都很鄙視他的這種行為。可見,愛滋群體和健康人一樣,都有基本的是非觀,即使極少數人有極端行為,也和社會歧視有很大關係。

記:能為我們描述一下愛滋群體的平常生活嗎?

鄭:在愛滋村,感染病毒的起初以中年人為主,是通過血液傳播的。後來,夫妻間性傳播,進而母嬰傳播給下一代。如果突然有人告訴我,我的生命有一個已知的期限,我很難保證能像他們那樣堅強。找不到工作,他們就自己養長毛兔,種大棚蔬菜,掙點錢,頑強地活下來。

愛滋群體很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知道女兒中考壓力大,感染者劉大叔懇求我和他的女兒成為好朋友,幫她調整心態。我和那個女孩長期通信。她說,母親因為愛滋病去世了,父親要帶病賺錢供養她和奶奶,她想儘快完成學業,參加工作幫父親減輕負擔。

他們心懷感恩,眼神越來越堅定

記:最近一次去是什麼時候?5年來,你感受到愛滋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鄭:愛滋群體是心懷感恩的,苦難中的人更能體會到關愛的溫暖。去年暑假,我和同學一起去愛滋村,帶去廈大師生的愛心簽名。我發現,村民的眼神越來越堅定了。他們說國家對愛滋群體的重視使他們心底重新燃起了希望。劉大叔流著眼淚說:“沒有政府,俺們早死了,現在吃藥治療都不要錢,連孩子的生活費國家都包了,俺們生命不長了,想報答都不知道怎么報答了。”

總結

還有,健康人對愛滋群體更寬容了。以前和劉大叔在村里走,他的朋友遠遠見到他就繞開了。現在,我和劉大叔走在一起,遇到熟人彼此打個招呼,很親切。防艾辦建了陽光家園,村里健康的愛滋孤兒在那裡接受義務教育,那兒的食堂比我高中學校的食堂還漂亮,老師認真記下每個孩子的生日,為他們慶祝。

■文/楚燕 陳雲

海峽導報報導

介紹

昨天早上,演武社區內,一場關注愛滋、關愛愛滋病患者的宣傳展覽前人頭攢動。青年志願者鄭婉雲在人群中忙碌穿梭著,她胸前的紅絲帶在寒風吹拂下格外艷麗。很難想像,這個女孩14歲時就曾進入河南“愛滋村”。五年過後,女孩19歲了,前前後後,她一共去了“愛滋村”7次……

第一次進“愛滋村”,她震撼了

“我並沒有比同齡人更早了解這種疾病。”初次聽說“愛滋村”時,鄭州女孩鄭婉雲剛上初三,正值中原地區愛滋感染率驟然爆發,從在衛生廳工作的母親那裡小鄭聽到了愛滋病肆虐的訊息。出於好奇,年僅14歲的小女孩瞞著家人,放假偷偷坐車去了河南上蔡縣的文樓村。進村口後,第一次見到愛滋病人的場景讓鄭婉雲“一輩子也忘不了”,隨處可見瘦若骨柴、奄奄一息的病人。“那時候村里每月都有十幾人去世,每個人臉上都掛著比哭還難看的表情”。第一次接觸到愛滋病人的鄭婉雲,強烈地震撼了。

第二次進“愛滋村”,她吃了病人做的包子

第二次去 “愛滋村”,鄭婉雲已經16歲了,在和家人溝通後她又來到了這個地方。這一次她敲開了許多愛滋病家庭的門,走訪做客,並高興地吃了愛滋病人親手做的包子———“大多數愛滋病人很敏感,他們甚至比普通人更擔憂把疾病傳染給別人。包子高溫蒸過,他們才給我。”也正因此,沒有一家愛滋村民敢留宿這個遠道而來的“女娃娃”,儘管婉雲的到來讓大家都很高興。

成績優異的鄭婉雲,在高三被保送到了廈大生命科學院。這一年,時間充裕的她一次次往 “愛滋村”跑。村子裡中年一代的男女,面臨著幾乎全部斷層的命運,讓她覺得非常沉重。2006年春節,溫總理去文樓村和愛滋病人一起包餃子,此時,身在廈門的鄭婉雲坐在電視機前抑制不了激動的心情,失聲痛哭……

她成了志願者,走遍廈門各個社區

2006年,大一暑假,她策劃了“關‘艾’家園”活動,同許多廈門志願者一起來到“愛滋村”。這是她第7次來到這個熟悉的地方,與前幾次發現的不同,這裡發生了明顯變化:政府對他們日益重視,讓他們有了和病魔鬥爭的信念和希望。一位愛滋病人對她說:“我們不怕死,就怕沒有尊嚴!國家沒有放棄我們,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生命還有意義。”

評價

社會感動了愛滋病人,愛滋病人感動了她。回到廈門後,鄭婉雲在學校和社區里做了多次宣傳講座。在採訪鄭婉雲時,她站在寒風中,將一個個小小的紅絲帶遞給身邊的同學。臨近愛滋病日,繁忙的她喉嚨沙啞:“同學們一提到愛滋病就想起我,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更多的廈門人,能投入關注愛滋、幫助愛滋病感染者的行列里。”

導報記者 朱黃 鮑娜/文 巫芳/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