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苑

鄧苑

鄧苑,清江縣(今江西省樟樹市)西鄉人,字博望,是一個從儒林走向杏林的著名眼科專家。他堅信宋儒“為人子者不可知醫”的理論,矢志不移地潛心研究醫學要旨,終於醫理精通,醫術大進,並在眼科方面有特殊貢獻,因而獲得“舍清江鄧子,甚誰與歸”的聲望。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鄧苑出生於明代末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中鄉試舉人,被選為雲南瀘西縣令。任職期間,他“愛民如子”,廉潔自守,政令清明。但是,他對仕官生涯並不在意,每當公事之餘,常一卷在手,或研究醫道,或揮筆為畫,兩方面都頗見功力。他的畫以“墨梅”見長,折枝疏蕊仿佛有暗香浮動。因此,當時有"妙絕一時"的評語。許多仕宦人家都珍藏他的墨梅畫。

河西任滿,鄧苑就解職歸田,回到家鄉,杜門謝客,專務搜羅古籍,致力於《素問》之學,尤其致力於眼科。他撰成的《一草亭目科全書》將眼病分為內障、外障兩大類。全書首為議論,次述療法,並收載了許多常用眼藥方劑,其中有不少是外用藥。此外,此書對眼科藥物的炮製、製劑、鑑別等等,也都有詳細論述,還附有小兒眼疾治法。

他人評價

清初工部右侍郎年希堯對《一草亭目科全書》有很高評價。他說,“立論列方,內損外因,分剖詳悉;奇偶制度,精專明備。且所傳又迥出尋常萬萬者,是以用方藥輒試輒驗。”但是,《一草亭目科全書》是初的遭遇卻不很妙,因版本殘缺,流傳並不太廣。後來,年希堯將他自己收藏很久的版本重新刊刻發行,希望“為後世凡苦目者,撿方療治,得以復明”,這本書才得以廣泛流傳,而且逐漸有了較多的版本。 現存最早的版本是藏於上海圖書館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穎川鹿民刻本。

中國中醫研究院藏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年希堯氏刊刻的經驗四種之單行本。此外,還有《藝海珠塵》本和《中國醫學大成》本。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衛生出版社於1957年重新排印出版。 大概是受到鄧苑的影響,清代樟樹藥商和店家在製作眼藥方面常常有獨到的效果,創製了許多著名的名牌眼藥。例如,乾隆年間樟樹保和堂首創的螺殼眼藥(將眼藥裝在一種細長的、殼厚而光滑的小螺絲殼裡,有點象現在的蛤蚧油使用蛤蚧殼一樣)馳名大江南北,被視為江西眼藥的代表,叫做“江西目藥”;

嘉慶年間,樟樹東鄉人金兆臨、金羽臨兄弟在四川成都創製金一閣鵝毛管眼藥。這種眼藥裝在鵝羽毛的粗毛管里,暢銷天府之國;

清代末年,東鄉人在湖南長沙開設的陳源裕藥店,製作的陳源裕眼藥,在長沙與勞九芝藥店的丸藥、鄢福興藥店的膏藥,並稱為長沙三大名藥。

名字由來

十二歲時,又隨母至潁川,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范,行為士則。”欣然嚮慕,於是自己命名為鄧范,字士則。後來,宗族中有與他名字相同者,遂改今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