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福邦

鄧福邦

鄧福邦任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家書畫院副院長、北京桑尼美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部總監等。現任職易鍵天下網中國名家書畫頻道理事,高級藝術顧問。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原名:鄧福幫

性別:男

民族:漢

出生年月:1958年生

祖籍:河南靈寶豫靈人

出生地:河南靈寶予靈楊家村

現 居:北京

鄧福邦 鄧福邦

曾就讀於中國藝術研究院,師從導師顧森、楊光華、龍瑞等。潛心國學、道學研究,以“道化丹青”新觀念解析中國書畫,對傳統山水頗有研究。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全國政協禮堂舉、鄧福邦書畫展及學術研討會。

在挖掘整理、繼承、發展、研究的基礎上竭力推崇“道化丹青”新觀念,破譯書畫與老子“道”的精神內涵,其作品渾厚大氣、風格兼容南北,以鮮明的個人風格享譽畫壇。作品曾多次發表於國內專業學術媒體上(中國書畫、中國美術、美術觀察、榮寶齋、中國收藏、中國文化報等)、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館為其成功舉辦“鄧福邦書畫作品學術研討展覽會”,作品“家居秦山”,“鄧福邦書畫集”被研究院收藏,“祥雪圖”被中國人權基金會收藏,“浪遏飛舟”被中央電視台欄目組收藏,國家集郵總公司為其出版發行“中華當代文化名家山水畫個性郵票16枚”。更有許多佳作被海外16個國家僑胞及藝術機構拍買收藏。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收藏鑑賞欄目組對其採訪報導。鄧福邦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時任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家書畫院副院長、北京桑尼美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部總監等、北京翰寶隆名家精品館館長等。

經典作品

山水作品 山水作品

主要有《長城瑞雪圖》、《家居秦山》、《秋山》、《祥雪圖》、《年復日子》、《寶藏秦山》、《桐花香》、《大河行舟圖》、《娛教圖》、《牆頭芳菲圖》、《功名浮雲圖》、《清白日子》、《泉溪為琴山更綠》、《仙蹤尋覓圖》、《亞武秋韻圖》、《秦山暖雪圖》、《亞武醒春圖》、《秦山幽谷圖》、《燕山秋韻》、《高秋水明圖》、《水肥正行舟》、《千峰嵐煙圖》、《秦山問道圖》、《秦山人家》、《問禮圖》、《群喜圖》、《秦山孕秀圖》、《浪遏搏擊圖》等。

諸多作品刊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美術觀察、榮寶齋、鑑賞收藏等大型辭書。

花鳥作品 花鳥作品

鄧福邦系列作品入選中國郵政文化名家專題郵票,並被海內外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任職履歷

1958年出生,祖籍河南靈寶市。

1980年從事美術、攝影工作。

鄧福邦作品欣賞 鄧福邦作品欣賞

1981年中國畫作品《今日逢集》、《我家的鵝》、榮獲河南省美術展覽二等獎,優秀獎。

1983年於靈寶市蒲劇團舞美學習。

1984年靈寶市照相館攝影學習。

1985年亞武報采編。

1986年靈寶市政協委員。

1988年至1992年在國家、省市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書畫、攝影新聞作品。

1995年時任靈寶市商會副會長。

1996年時任靈寶市美協副主席。

1997年赴上海、浙江、西安、北京從事中國書畫拜師求學。

1998年參加全國多項書畫大展獲獎。

1999年就讀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級書畫研究班,師從導師顧森、楊光華、龍瑞等。

2000年出版《鄧福邦書畫集》。

2002年中國書畫報《鄧福邦書畫創作漫談》。

2004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鄧福邦書畫展》及學術研討會,作品《家居秦山》被院收藏。中國文化報刊載作品和評論。

中國書畫、美術選刊載發鄧福邦書畫專題。

榮寶齋第三回刊發鄧福邦《心跡、心路》。

2005年人民大會堂發行文化名家專題郵票,鄧福邦16枚作品入編。

中國人發展權基金會“中國百位國畫名家捐助西部失學兒童”捐助作品“祥雪圖”。

2006年在全國政協禮堂主持中華首屆名家書畫、工藝精品大展。

2007年中國青年美術家採風《山鄉早春圖》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其作品。

2008年迎奧運會書畫大展獲金獎。首屆中國書畫名家慈善愛心大型義拍會作品《青山白雲有我家》上拍。擔任總裝備部老幹部大學書畫教授。

2009年於北京羅浮宮成立北京翰寶隆名家精品館。為北京懷柔興隆莊創建精神文明道德規範教育基地。為北京軍區總醫院白求恩式醫生華益慰造像。

2010年時任北京桑尼美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部總監。中國文藝家書畫院副院長。中國專家學會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赴山東淄博陶瓷廠創作“閿錦園”大型壁畫十餘幅。

2011年北京電視台《文化北京》欄目做書畫名家鄧福邦藝術專題採訪。

2012年“中國魂”藝術與奧林匹克同行書畫展在水立方展出作品《浪遏飛舟圖》。出版鄧福邦書畫作品精選等。

2013年做客央視cctv.《影響力對話》欄目,談中國書畫藝術。

授權中國郵政《美麗中國》專題出版發行其山水畫作品為個性郵票、全國漫遊電話卡、中國郵政明信片、收藏銀幣等。

中國新聞播報刊發鄧福邦書畫藝術專版。

主要任職

鄧福邦時任中國專家學者協會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文藝家書畫院副院長、北京桑尼美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部總監等。

現任職易鍵天下網中國名家書畫頻道理事,高級藝術顧問。

鄧福邦主要作品 鄧福邦主要作品

藝術思想

“道化丹青”是華夏書畫藝術的至高境界,“道法自然”是中國書畫藝術的根本真諦。

從學術刊物《美術觀察》鄧福邦書畫專頁中看到了“道化丹青”的藝術理念,從《榮寶齋》鄧福邦心象中同樣闡述這樣一個道理。從鄧福邦書畫集中“關東問道”主題將這一觀點更是推向了前台。人們不難看出這就是畫家的追求。何為道?道既是天地宇宙間運行的規律,萬物間相互作用與衍生過程中的法則。依據華夏民族幾千年審美歸宿的美醜標準,漸進式產生的各行各業審識要素。隨即生成天道、地道、人道、文道和藝道等。縱觀諸多大象因素,再從巨觀中的大陰大陽,自然過渡中的五行,具體到微觀藝術操作中的行為,結合東方審美意識趨向便演變出切實可行的藝術之道,此乃為藝術思想。我們從鄧福邦“中國書畫探究歌”中就可以追索到他的藝術脈絡,並領會其表述的哲學語言。按照他的“藝道”理念,從中國書畫中的構思、立意、落墨、渲染以至全盤駕馭到意境的營造都做了詳細描述。使中國書畫藝術有了可塑的推廣理由,也為書畫成為東方民族奇葩打下堅實的哲理基礎。

創作題材

縱觀畫家鄧福邦的經典作品,首先我們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全能型的書畫家,從哲學、人文、自然、學術等方面都有相當程度的涉列,梳理他的表現手法都是採用大虛與大實的對比、上下意識的交替穿插,重勾與渲染的自然過渡去完成一幅畫作的創作過程。最後升華到哲理的意識層面。題材涉獵十分廣泛,諸如有表現地域山川的、哲理教化的、人文生活的、還有自娛自謙的。總的在大中華真善美前提下抒發個人的張揚,我們從中明顯感受到鄧福邦的創作意圖。中國美術館展出的一幅《山鄉早春圖》以老辣嫻熟的筆法沉穩地勾勒出秦山的地域風貌,使作品更有力度去承載社會與人民賦予的時代使命。在整個畫幅間容納了和諧、小康、富饒、教育等人文元素,起到了弘揚正氣,激勵奮進的正能量作用。

一幅《函關娛教圖》一語道破先哲以理渡人的初衷,畫面中睿智的老子與初懵無邪的孩童有趣的對話。以“一”點破為人之道和處世之道。

一幅千古名吏、關西夫子《楊震》造像,凝聚了海內外無數楊氏後裔的思鄉之情,啟迪了人們追索正義鞭打邪惡的良知。

一幅白求恩式的醫生——《華益慰》的畫像,更掀開了人們在功名利慾與捨己救人間的道德大討論。

一幅《低頭果實仰頭禾》微工重寫式的手法將秋後堆積飽滿、鞠躬俯首的大果盤與一艷麗仰頭的秋禾做比較,藉此揭示社會間越有知識越謙虛,胸無點墨敢論天的眾生心態,淋漓盡致地闡述了中國人文書畫藝術的絕妙真諦。

更有一幅《牆頭芳菲圖》以農家牆頭仙人掌為題材的自我寫照式:“瓦礫牆頭寄身生,貧瘠褐土護根寧,不怨風吹烈日曬,求得潮露到黎明。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中以安泰的心智去完成生命的歷練過程。等等有思想與內涵的佳作都必須要求畫家儲備豐富的社會閱歷和駕馭筆墨的超強能力。正如著名美術評論家翟墨的一句評語:“鄧福邦在這方面走在了其它畫家的前面”。這就表明他的藝術跨越了一個新的高度。

責任擔當

把書畫藝術作為情操的培養,雅致的交流大有人在,而真正將其視為生命,樂於擔當和為藝術而奉獻的就未必都能夠做到,因在成就一個有作為的藝術家過程中存在“孤獨與思考、探究與摸索、排斥與接納、兼容與創新等環節,它需七進七出,無為忘我。在包容的心態之下肩負起文化藝術的社會使命。鄧福邦在幾十年的探索之路上創作了大量的彰顯民族風尚,弘揚社會正氣,鞭打低俗邪惡,淨化人為環境的藝術佳作。用激情和心血參與社會意識形態層面上的鼓與呼,也在用勤奮的筆墨揮灑和譜寫著人生道路上的輝煌。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衡量一個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人群環境中的人文關注與藝術反饋表述的作品水平,從創作到展示的現實作品就能感受和品評到一個藝術家的社會使命和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主流文化就包含了此類作品的主要成分,身居一個祖國蒸蒸日上、民族安詳團結、生活小康富裕、社會和諧包容的大氣象中。藝術家確應有感而發,暢懷一種感恩情結,用筆墨語言描述:激情的奔放,正氣的弘揚,仁德的燦爛,至善的輝煌,這也就是一個藝術家不負稱號的傾情歌唱。在中國美術館展覽展示過我的一幅《山鄉早春圖》巨幅山水畫作就是對當代性藝術作品產生過程的詮釋,立意上:從一個切入口窺見改革開放三十年,富民政策在一個山區面貌上得到全新的體現。氣勢上:用獨特的筆墨構架、拉開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山鄉巨變圖。內容上:全面巧妙地將《山鄉早春圖》中的早春通過一個和諧、幸福、小康的家庭及環保、教育等場所的風貌體現出來。達到景容相依的視覺效果。表現形式上:用獨特的大陰大陽強烈對比筆法彰顯秦山結構的力度美,大疏大密散筆的相積相破營造出植被上的自然美,空靈的游龍氣息烘托出一種山清水秀,適於人居的清新美。拙巧相襯,達到大朴大雅的強烈對比美。苦心的經營、周密的思考配合傾情的筆墨終而完成這幅巨作。展覽時受到觀眾的高度讚賞,後發表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專題介紹欄目上。

記者:看您的作品,有種強烈的聯想感撲面而來,但這些又不是具體的場景,就此您是如何思考的?

鄧福邦:這裡面牽扯到幾個形而上和形而下層面上的思考,首先從意識層面上解決氣韻與漲力的問題,再從技術層面處理由意到形、由形到意,再從似到不似而完成薀然與形之上,形又為意而盤礴的互生過程。通過這些創作程式,巧妙銜接了意與形的承載關係,達到作者表述心境的目的,至於具體場景的選擇,這與作者進入創作狀態之前已在所要表現立意主題的範疇之內篩選有關。猶如將軍布陣打仗,視整體山川、人物與目下,遣其游龍於其中,孕薀靈氣與其上。廹致畫眼開其明,這樣具體的景物在筆墨構架統一調配下,由景物自己的訴說,向作者的意願、傾向表述而轉變,這就完成了整體創作的過程。

記者:作品創作會是哪些題材的作品?

鄧福邦:從蕩滌靈魂觸及心脈的舟曲災難大營救過程中,使我又被上至總書記、總理,下到子弟兵及民間各族社會力量的絕難大融合。組成一幅感天動地、慰扶殘靈的曠世畫面所震撼,使我仰面蒼天淒淚扣問:“這是為什麼呀?我的蒼天、我的國人”。更讓我揪心撓肺的是一幅災後場景讓人萬般回味,烏雲壓頂的破碎山河呲牙林峋,狂風夾裹著飛葉亂石迎面撲來。搖搖欲墜的殘石峭壁象風燭老人的牙齒左右搖擺,懸掛其上的幾條寒光鐵索,俯壓在親人解放軍身軀之下,他們人人俯爬、身軀相列、在曠野奔嚎的土石流撞擊聲峽谷的上方架起了一條撼動天宇的人橋,老人、孕婦、小孩一個個從他們的背上逃出死神的魔爪。這就是中國人啊!人民可愛的子弟兵。望著這些場景我感覺我的雙眼應流淌是血淚,我詛咒這慘無人道的齊天災難,我吶喊大災面前子弟兵捨生忘死的出現,才換來舟曲人民幸福的明天…….這就是一個藝術家的心境,更是我要展現的歷史畫卷。

記者:中國處現了西方文化價值標準衡量。對衝擊中國藝術教育缺乏比較、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學習如何提升重視?

鄧福邦:前面的訪談中,我已講過這個問題,具體到實際藝術講學中,是不是該對缺乏系統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學習現象引起重視,我認為應該從幾個層面逐步入手。若是前三類就很正常,這是中西文化交流產生引起的必然結果,只要仔細觀察、正確引導就會步入到有益於社會發展的藝術創作軌道上來。若是標準分量就很值得高度注意了,它的發展以獵奇、影射、反叛為鮮明特點,可對本土年輕藝術家造成意想不到的迷惑和誘導,對中國傳統藝術教育造成對立上的衝擊,仔細分析中西文化在交流的過程表現是一種分庭展示,而實際是對本土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格局的戰予。大家知道,當一種意識觀念對另一方藝術群體產生大範圍的影響時,其所做作品內涵必然會出現質的變異,並對原有的傳統藝術標準產生抵抗和懷疑。這種藝術形式怎能歸引到主流文化當中去呢。社會是環境,學校是基地。將目光投鎖在藝術教育的層面上也不是一個萬全之策,應兩方面結合起來,全社會及媒體對本土傳統文化給予呵護和關注,並導引一個主流傾向。教育平台再給予重點傾斜。這就營造了大環境,世代相傳,不愁東方藝術這棵

記者:中國的藝術教育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應該有所加強?

鄧福邦:千人一面,個性寥寥,從入學階段開始就已出現專業定向、文化程度相對滯後的被動局面。加上主觀教學培訓的習慣傾向,造就了一批直面就業、技巧單一、缺乏思考的亞藝術群體。使他們關注社會、關注人文、關注傳統、成就藝術成為形式上的一句空話。使真正想立足藝術、獻身藝術的個人卻在學院與社會銜接空擋之中,再者,普通藝術人才遠大於求的現實狀況並未引起後追者的警目重視,現實行業特殊人才需求比已和造就機構產出比發生倒置性衝突。這已成為一大困局。改變這種現狀,有待於藝術教育職能部門去考察驗證。更需他們跳出本位主義的圈子站在全局統籌的高度來協調藝術類學生的教育方法。教學生以傳統為沃土,在其富饒的藝術礦藏中挖掘適宜自己個性發展的營養成分,以思辨的分析能力正確處理東西方藝術形式上的磨擦與碰撞。吸收有益精華,改良傳統手法新的表現能力,達到傳而不統、別開生面、異彩紛呈的包容萬象卻不失主流情形的獨特東方藝術形式。

記者:在思考現實,面對現實時當代藝術家多數都認為自己的藝術具有現實感,才具有當代性,這裡面隱含了悖論,一方面,強調現實性,一方面又不是原有的意識形態的現實主義,那么對此您有何思考?

鄧福邦:作品是不是有現實感,並不是藝術家自己一家說了算的事,只要審視其作品有學術性、包羅性又有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意識的實用功能,通過平台比較就很明白了,何必去打這個嘴官司。現實中確實有這種悖論,是審美意識出現偏差的藝術家個性所製造的。他們在自我營造的圈子裡秉承一種不切現實的所謂創新手法,附帶狹隘的個人審美情趣強加於社會認可的欣賞層面之上。並標註此舉屬我莫可,其實,作品內容和手法又與現實社會進步風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是無病呻吟之象而又充現實表現之名,其後果與社會貌異形離,這種牽強附會的現象確是全社會和藝術家需共同思考的問題。

記者:我們想聽聽你的生活狀態和創作狀態?

鄧福邦:這個議題實際上是因人而已的答案。

它不外乎一下幾種形式:

1、生活好的、環境好的、創作狀態好的。

2、心態好的、生活差的、創作狀態好的。

3、生活差的、心態燥的、創作狀態劣的。由於藝術家單獨思酌能力確定了其藝術作品含金量的價值,也同樣造就和確定了以上三種創作狀態多樣性的出現。這種現象也非一人能力而為之,藝術的創作它建立在物質豐盈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剩餘價值的再現。它並與社會地位、家庭環境、經濟狀況、自我藝術心態上的執著追求有著直接的密不可分聯繫。這種結局是必然的,若改變其中某一形式狀態,需在營造此環節過程中有超乎常理的奇蹟出現,也就是藝術家的命運與成就才有顛覆改變此現況的可能。只要大家去努力、去奮鬥、去拼搏,幸運之花和成就之光一定會降臨在您的頭上。面對自身的創作環境,要觀其狀、明其象、知予情。何不能心境似水,樂而為之。既然選擇藝術行當,甜也是樂,苦也是樂。淨目識道,何有慾念分擾。以德規行徑,以藝伴終生,善美為天職吧。

記者:您的作品是以傳統水墨為主,您如何理解傳統水墨?

鄧福邦:傳統水墨,是歷代中國畫藝術家都在探尋探討的主題。表象上是一個技術現象,而實際上是與藝術傳統對接思考的過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點,它與這個時代藝術觀有直接聯繫,非獨立而彰顯的東西。筆墨技術層面上追求強烈視覺衝擊力,渾厚華滋叢朦感,拋棄縈繞不切主題,虛曠紙上談兵,流於形式而形式,困於筆墨而筆墨缺乏內涵的單邊欣賞狀態。探索性思考賦予筆墨表現形式上的絕對漲力。把握多種對立、融合媒介的技術手段,在個性風格圍羅下達到與作者心境思維的聯袂統一。

記者:如何處理藝術創作中的學術和商業的關係?

鄧福邦:要處理好藝術創作中學術和商業的關係,必須弄清兩個概念

①.學術層面的概括範疇與指向。

②.商業市場接納的共鳴題材與藝術家的社會知名度。這兩者的協調關係確定了藝術作品投放的具體傾向性。學術成份很濃,就包含了很多探索性的個性語言。它的面很窄,風險幾率很大,並不是商業層面大眾能看得懂的東西,它的具體指向是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而商業市場所需求的是大俗大雅、題材寬泛又有社會附加值(范指未經歷史確認的各個層面名家),不排除人為炒作製造需求的假象。

書畫作品鑑藏主要渠道

①、歷史定位名品的回炒(收藏家在拍賣平台的頻繁交換,以達商品價值的最大化)但這與大眾消費市場無關。②.高端畫廊推介社會媒體相關注的個位、個性畫家畫作。(經得起時間考驗留存下來的是麟毛鳳角)。

③、大眾市場:通過對眾多古玩書畫市場的調研考察,眾多畫家參與模仿、製作環節,棄義而於利。而低端市場交換流通的無非是些低廉仿冒品。眼光放長一些,遠一些。正確把握好作品的學術含金量與市場接納認切入點。總之,這是一個持久探索、磨合、認可的過程,非一朝一夕之能事。

記者:在中國古典繪畫史上,“托物見志”的藝術表現廣泛見於山水花鳥畫的實踐?您怎么評價自己的藝術實踐?

鄧福邦:“托物見志”是歷代人文畫家踐行借物抒懷的創作模式,屬於中華文化哲學的範疇。也是大多人文畫家賦予思想、秉性、喻予所採取的借古喻今、抒發情懷的創作前提。這就是東西方藝術內涵根本區別之所在。做為一名根植中華沃土的畫家,實際有形無形都潛移默化的接納傳承了這種東方藝術的思維方法。至於你是否跨躍和排斥這種模式,都很難從藝術的血統中根除它的影響。因為你是中國人。在三四十年的藝術實踐中我確立和完善了自我藝術特性的整體模式與理論支撐體系(概話:以道立文,以文成畫,以畫化人)從中華傳統德於道學說中,感悟發掘與藝術通息之處;求證太極陰陽與玄素的對應關係;順理五行與乾濕濃淡筆墨結洽的表現形式;探尋無為與虛實相吻合的謎徑;獲釋自然與畫境玄通的演繹砝碼。正因如此,才使自己毫無迷失的辛耕於“道畫丹青”的藝術田園之中。

記者:您的藝術涉獵多個不同方面,請談談這些年來的藝術實踐中,對您最重要的影響是什麼?

鄧福邦:從事中國書畫藝術的探索與研究必須在理清歷代中國書畫流派發展脈絡的同時,又要在吸納學、哲學、社會學等各個方面上下大功夫,充盈學養,強化自身的藝術審美與鑑賞和造型能力,這個學科是綜合藝術素質同時交融的展示平台。對欲從事藝術探索和研究的群體來說學養與涵養是必備的後天大功夫。多年來,從一涉獵這門藝術,選擇了中國書畫這條道路開始,就把自身的年華與生命交付於它。過起了自我選擇、自我感悟、自我求證、自我快樂“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身家孤獨,精神富有藝術尋道生涯。由於選行對路,目標準確,思路清晰才使藝術聖殿的框架渾然顯現於探索之路的前方。這是一個求藝者精神的歸宿。令我欣慰的是在中國書畫藝術長河之中發掘和提煉出了自需的精神營養。王維抖開心靈思緒的窗戶,范寬張羅出秦山的門廳,白石演繹出尋藝者的艱辛,賓虹點悟出從藝大道的真諦。更嘆伯陽千言道德灌頂,更喜和諧社會寬鬆的文化創新環境才營造了張揚藝術個性的自我。

記者:請您談一下您的作品創作的經歷和過程?

鄧福邦:一幅好的作品無外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誕生。1.親身直接或間接感受心靈意識受到衝擊所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而產生記錄、創作的欲望過程。2.身邊特定的人和事在群體與時段中產生的某種轟鳴並足以使歷史和人們難以忘懷的情節。這兩種因素和環境氣氛首先在打動作者自己情感的同時,通過藝術家以一個“正視客觀、發掘內涵、效尤來者”的敏智心態,通過筆墨在載體上斟思、勾勒、還原、推演出作品的感人情節。從而達到傳遞、喻化於人的藝術效果。也就是說:一幅作品是否起到了它在說什麽?旁者觀後在想什麼?的共鳴作用。達到這個效應,這張作品就應不失為是一副好的作品,這位畫家就是一位有思想、有眼光、有技巧、有品位的好畫家。

記者:我們再回到稍微相對巨觀的話題,就是從文化意識的這個角度。您覺得未來中國的所謂的主流價值,是和西方的整個文化體系是形成一種融合的態勢為主,還是以衝突為主要面貌?

鄧福邦:“真善美”同性概念上的融合;排異、抵制意識形態上的衝突。這可能就是東西方長期存在的對立因素。原則上東西某一方退讓都是不可能的,因一個國家的文化主流價值歸結於此國意識形態審美方面上的情節,是一個國家向外昭示的符號,它的作用遠遠高於其它領域上的影響。但它又確實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所以說稱之為主流價值,必有主流之作用。構想與西方整體文化體系相融合是根本不可能的,也不現實。本來世界就是一個多極的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結構牽扯到東西方的信仰歸宿。更何況大中華秉奉中庸和諧的理念與西方冒險激進觀點相對立。這樣在異議的課題上誰都不可能說服對方。再者,文化意識層面上的摩擦與衝突無時無刻又不在進行著,只要一接觸就是形式上的磨合,通過這個過程“同”和“異”就區分開來。若大面積上的衝突出現,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抗,即便是以形式上出現,都需要有相互戦予的前提。(但從長遠角度上觀察都不可能出現根本上的改變)幾千年來,大唐盛世的開放,絲綢之路的遠長,都傳遞著一個國度的文化意識主張,但都是在捍衛加強其主流價值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個過程很漫長。

記者:您如何看待水墨畫在國際化背景中的問題和發展?您覺得水墨畫藝術是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在你的作品裡延續?還是作為觸發靈感的媒介?

鄧福邦:看待中國水墨畫在國際化背景下的問題與發展,需從如下幾個部分著手:

1.首先弄清中國水墨畫的自身定位。

3.處理好把玩、表演、應酬與學術、研究、品評收藏層面上的區別。

4.中國水墨畫它的愉悅性與嚴謹嚴肅性。5.中國水墨畫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經濟基礎、文化意識氛圍有著直接的衍生關係。

影響力對話

央視《影響力對話》

一、鄧老師,歡迎來到我們央視影響力對話欄目組。

1、首先感謝您們給我提供的這個平台,使我有機會與大家溝通與交流。藉此機會問大家好。

二、鄧老師,我們已關注您好久,從國內眾多媒體和展覽會,藏家手中見到您不少作品,明顯感受到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您能就這方面為我們談談嗎?

2、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我想從兩個方面說起。

第一方面: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的老家住在河南省靈寶市,也就是漢代四知先生楊震教書育人的校書堂、老子著述《道德經》函谷關的附近。南依秦嶺,北臨黃河。由於從少年時就受黃帝文化、老子文化、黃河文化、以及鄉土風情的感染,也就難免在我書畫作品中出現這些地域元素。老家這個地方最大特點就是秦山秀險,黃河澎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可以說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為我的作品注入了靈性。三十年過去了,“道法自然”的萬物真諦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所以說,我的許多作品都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滋養下誕生的。

第二方面、畫其實分不少種類,有學術性的,有市場性的,還有激情應酬性的。有主題性的,更有閒情逸緻性的。其價值也都不同,各有各的需求和作用。至於我,注重學術性的創作,筆墨遊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鄧老師,經常聽您講到文化人的社會責任感,能詳細的為我們講講其中的原委嗎?

3·社會分工明確,各行各業都有本行業的操守與規則,大家必須遵守,若各自為政,這個社會就會亂套,作為一個文化人更應注意這一點,因我們為社會製造的是精神食糧,它能起到淨化心智,催人奮進的作用,再者,他的社會時效性較長,藝術家們更應注意到這一點。若修養不夠,加上動機不純,就會製造出文化垃圾,貽害人民。隨著國家大力提倡文化軟實力,文化大繁榮,我想這種個別現象就會逐步被淘汰。

四.鄧老師,您常提到“道化丹青”一詞,結合到書畫藝術方面其具體的指向什麼?

4、“道化丹青”一詞,我已提及八年,《美術觀察》、《榮寶齋》刊物都先後刊載過。從自然法則中我覺得萬事萬物都在天地大道的無形支配下演繹出了陰陽相互變換的人道、藝道和文道。其本質無外乎陰陽二字,運用到書畫也就是黑白玄素的關係。玄即墨,素乃白。這就具備了中國書畫的基本條件,自然中講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是在五行的相互作用下產生的必然結果。繪畫中通過介質水量的多少控制便產生了濃、淡、乾、濕、焦的效果,逐步製造矛盾,解決矛盾。才達到畫面的和諧統一。大道中提及的大無與大有,在畫面中同樣以虛實的意境形式來表出現。掌握了這一法則,道法自然的概念就不難理解,畫畫創作也就得心應手了。

為此,根據多年親身感受我編寫了一首中國畫理探究歌:

白中思其境,玄墨勢中營。

虛內觀其趣,實中質必成。

大黑必大白,太虛有無生。

妙境簡中立,情趣繁中萌。

混沌陰中孕,清濁光中明。

乾筆追蒼茫,濕墨水中烘。

胸蘊千軍馬,畫中一俠行.

太公細帷幄,竿竹無釣繩。

.聽鄧老師一番解釋,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中國傳統書畫的的真正魅力。

感謝鄧老師做客《影響力對話》欄目,再見

藝術風格

藝術是個概論,風格就是特性。我們不妨看鄧福邦是怎樣確定自己藝術特性的。“一幅佳作就像一個健康的孩子,當他活蹦亂跳充滿活力天真和樸實向您走來的時候,您一定充滿著快樂與幸福。一幅好畫當它呈現在大家面前,首先向您傳遞出一種撲面的信息。或震撼、或恬靜、或粗獷、或雅致。在不自覺的觀賞中融入畫面,自己成了畫中的主人,隨著畫境的掩映、虛實,扮演著其中的角色,並完成畫中主題的表述。至於其中的繪畫語言和表現手法那是因人而異各不盡相同的。南北就有很大的區別。清秀者善水,貴形者重墨。至於我,形受於地域秦山、黃河的感染,崇尚大氣與奔放,喜濃墨重寫。營造一種力量感。意受於中原文化、老子文化、黃河文化的薰陶,修身於中庸和穩健,喜構人間淨土,尋求一種寄託和歸宿感。技法上兼於南北之間,粗獷中透出一種靈秀。“墨中寫盡蒼茫,水中洇開雲煙”。製造強烈的反差,在其中間的意境內駐紮我的精神幽魂。

鑑賞收藏

鄧福邦 老師出版有《鄧福邦書畫集》、作品、論文先後發表於《美術觀察》、《榮寶齋》、《中國美術》、《中國書畫》、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等。受邀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館舉辦“鄧福邦書畫展 ”以及學術研討會。受文化部青聯之邀作品《山鄉新居圖》於中國美術館展出。作品列入國家郵政總局“文化名家”專題郵票出版發行。

鄧福邦近期作品 鄧福邦近期作品

作品《世紀春潮》、《江河萬古流》、《祥雪圖》、《家住秦山》、《楊震》、《華益慰》等分別被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中國人權基金會展覽收藏。

鄧福邦老師談看待中國水墨畫在國際化背景下的問題與發展。鄧老師說,需從如下幾個部分看:

1. 首先弄清中國水墨畫的自身定位。

2. 處理好把玩、表演、應酬與學術、研究、品評收藏層面上的區別。

3. 中國水墨畫它的愉悅性與嚴謹嚴肅性。

4.中國水墨畫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經濟基礎、文化意識氛圍有著直接的衍生關係。

鄧福邦老師說,在中國水墨畫藝術的探討中,把玩、表演、只能是一種膚淺的展示,對欲深度了解水墨畫藝術內涵的賞者無多大益處。在弘揚、品評、推廣的過程中應慎善得體,明辨而論。

《楊震》系列作品被海內外16個國家友人收藏

《秦山松鶴》中堂畫作5幅奧運期間被外國友人收藏

《家居秦山》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

《祥雪圖》被中國人權基金會收藏

《秦山系列》被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個性郵票

《華益慰》畫作被北京軍區總醫院收藏

《山水系列》被航天三院收藏

《江河萬古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

《青山白雲有人家》、《江天雲靄圖》被拍賣

《美術》、》《美術觀察》、《中國書畫》、《榮寶齋》、《鑑賞收藏》

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播報先後做專題報導,出版有

《鄧福邦書畫集》、《鄧福邦書畫論文》、《鄧福邦書畫藝術鑑賞》、《中華民風民俗名家書畫精品集》。多幅書法作品被勒石為載。

名家點評

藝術創作院院長—黃再敏道“鄧福邦是位很有心計的人,他對自己的學術定位非常清晰,更對中國山水畫壇、畫風做過詳細的梳理,對南北藝術巨擎的風格做過細緻的觀摩與考究。他的作品有非常明顯的個人風格和特徵,他的作品以豪放、淋漓、空靈的視角感張揚著一種詩韻。”鄧先生他多才博學,以“一元多化”的形式涉獵於中國畫壇,他從哲學角度入眼,到國學道教入手。從大陰大陽演化,到自然五行推理。深明畫道之事。作品章法大氣有度,筆墨縱橫隨意淋漓。使人明顯感覺到他的精神追求和作品特有的藝術風貌。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曲潤海這樣寫道:“秦山處處見,大氣紫團圓”。

著名美術評論家—顧森說“鄧福邦山水畫的可貴之處是他的樸實,他沒有去畫那些沒有體會的名山大川,而是去畫那些他生活期間的山林、草木泉石。他的山水畫作林木青蔥,泉水潺潺,山崎蒸騰,使畫面里充溢一種自然的靈秀之氣和人文的悠遠之氣。水墨渲染得體,讓人游弋於情感又賦予哲理內涵的作品中。

著名書畫家楊光華:水墨淋漓,鬼斧神功。我比較關注鄧福邦,也常看到他的書畫作品,知道他在研究黃賓虹,並崇尚闡譯傳統山水畫“澄懷觀道,臥以游之”的暢神功能,注重達到畫中“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的審美要求。以“觀道”的眼光去關照山水之美,這無疑是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玄學的影響。緣於此,使他的山水畫作品孕蔚著深厚的東方哲學色彩,也無疑為他的創作表現形式開拓了更為廣泛、自由的空間。

著名美術評論家—翟墨這樣說“賞析鄧福邦的書畫,給人最大的感受是他以“道”的觀念找到了畫面中“極致的”中間的適合點,他對畫面中筆墨的辯證關係處理的非常好,他抓住了畫面的陰陽、黑白兩級,在其中間廣闊的地帶里經營著筆墨。明了了“中庸”質中全變的真實含義。他從感悟中接受了“小時空”大宇宙間信息密碼的感應。從而將人與自然的“融通”滲透、表現到畫面上來。

著名美術評論家—謝海道:“鄧福邦的山水畫作多取材於北方的大山大水,他兼作人物、花鳥、書法。他的山水畫可分兩類:一是鄉情小景,用樸實的畫法捕捉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用豐富的視角和色彩封存著身邊的美麗。另一類則是如佛所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人間淨土的構建。他用多姿多變的墨色,沉著的筆力點擊著畫面,勾勒著輪廓,陳述著中國大歷史中走來的往昔精神幽魂。從作品中我們看到他對人和社會的關注以及在熟悉的傳統文脈中不受束縛的自在”。

著名美術評論家—張士增說:“畫家鄧福邦 他一專多能,愛好廣泛,對哲學、歷史、文學、詩歌都有相當程度的涉獵,他的人物畫和花鳥畫與他的山水畫一樣,體現著同樣的精氣神。他的書法令我欣羨不已,他筆力沉鬱,運轉有度,格調不俗。如果他寫到八、九十歲又該是個什麼樣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