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先

鄧學先(1801~1831),字典於,號虹橋,蒙自名詩人。嘉慶六年(1801)生於蒙自新安所教場。其父鄧學剛乾隆時貢生,教子頗嚴,鄧學先自幼聰敏過人,五歲已初曉韻律,九歲能作詩文。十二歲應童試,中秀才。是考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時人稱為神童。

生平經歷

嘉慶二十年(1815),鄧學先到昆明五華書院讀書。此時,他善於作詩已聞名遐邇。在同學中數他年齡最小,但同學們都很敬重他。五華書院主講劉寄庵對他也很賞識。雲南提學使顧南雅和雲貴總督伯麟看到他的詩文也很讚賞。適值嶺南宋芷灣以詩稿求伯麟作序,伯麟囑學先代寫。學先閱其詩稿,大加刪改,寫了不少評語,卻不寫序,伯麟認為學先狂妄。宋芷灣遲遲不見回音,函詢伯麟,始知其故,遂向伯麟要回原稿。伯麟不得已,重新抄寫一份,與原稿一併寄還。宋芷灣看罷修改稿,大為嘆服。不久,完成學業返回蒙自。

道光二年(1822),21歲的的鄧學先與新安所人王秩教、東村人陸應谷、鳴鷲人曹士桂同赴省城參加壬午科鄉試,四人皆中舉人。王秩教曾是學先的老師,師生同科中舉,一時傳為佳話。

陸應谷是雲南的有名詩人,應谷與學先同赴春闈,是其成為詩人的契機。他在《抱真書屋詩鈔·自序》中寫道:“余自十餘齡時,學為試帖,不知所謂古近體詩。壬午赴春官試,與同年鄧虹橋偕。虹橋素以詩名,日與漸摩,頗得其趣。己丑春,舌耕於蒙之倘甸,始取古人詩而讀之,而習之”,其得助於學先的啟發躍然紙上。

道光三年(1823),鄧學先抱病上京應試,不第而歸。歸家後鬱鬱不樂,於道光十一年(1831)病逝,終年31歲。

鄧學先的早逝,對其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認為兒子之死是嘔心瀝血讀書寫作之故,遂將學先遺稿付之一炬。今存《虹橋遺詩》,是他的好友曹士桂等人四方搜尋匯集而成。

民國4年(1915),袁嘉穀讀《虹橋遺詩》,欣然為之作序,序云:“蒙自居吾滇之極邊,百年以來,績學顯名之士應推稼堂陸中丞(陸應谷),中丞之詩得力於虹橋鄧先生,而虹橋之詩反佚……今忽於稼堂卷內之末附刻《虹橋詩》一卷,雖乃非全貌,而炳彪文彩,已見一斑。”

馬竹庵在徵集蒙自文獻資料時,對鄧學先遺詩廣為搜求,共徵得139首,但未嚴加鑑別,今藏蒙自縣檔案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