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仲儒

鄧仲儒(1922—1991)曾用名鄧澤珍、鄧波,湖北省黃陂縣人。

鄧仲儒
1922年出生的鄧仲儒同志,於1983年就參加了革命。1946年冬,他在岫巖一帶打游擊時才24歲,一次突圍後為營救負傷戰友又沖返包圍圈,他身負重傷,腸子斷了一段,經戰地醫院搶救給接上了羊腸子。他沒有躺在“榮譽軍人”的功勞簿上止步,而一直是奮鬥不息,至1991年於瀋陽病逝。
鄧仲儒於1949年春調到我們營口縣,先後任縣委副書記、書記。1952年夏調到上級領導崗位。倔在我縣工作的三年半時間,正值任務繁重,“運動”也多,一個接著一個,一個壓著一個,但都一一圓滿完成了,屢受省、市的表揚。
鄧仲儒帶著傷痛的肚子,每天吃的很少,睡覺的時間也不多,吃點藥頂著,無星期禮拜的深入農村,調查研究。面對民眾生活十分困難,他的心情也十分沉重。他發動民眾組織生產自救,辦起了家民供銷合作社,生產的東西賣出去,需要的東西買進來(主要是糧食),這樣一來確實解決不少問題,使民眾生產、生活有了好轉,勁頭也業了。他親自抓點的水源區黑英台村的供稍合作社,成為全國供銷系統的先進單位。
鄧仲儒同志在任營口縣縣委書記期間經常帶領縣委一班人深入到西部地區搞調查研究,發現九河下梢,十年九澇的根本原因是遼河水患。雨天水災,受淹;旱天海水倒灌種啥啥不長。改變西部貧窮的面貌只有修遼河大壩、阻擋住外洪。因此縣委研究決定修遼河大壩。
1950年5月份全縣組織動員了3萬多人補修大遼河左岸堤防總長65公里。1951年動員組織1.4萬人開挖排水河道,八里河、勝利河、老虎頭河等。把100多條自然流水的溝岔整修疏通為49條排水河道,提高了澇窪地排水匯洪能力。今天大石橋西部有水田50萬畝產水稻6億多斤,有後人的努力
,但不能忘記鄧仲儒書記的功勞,應該說他是今天遼河大堤的奠基人,是西部水田的開拓者。
1949年夏,鄧仲儒在宋光區望馬台村蹲點,組織互助組,劉作孝帶頭建立第一個互助組。這時中部地區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掀起了互助合作的高潮。後來劉作孝被評為省勞模範。1950年春,倔不顧自己腹腸的經常發炎,帶我們十幾個人,又到西部水源區蓋家村蹲點,組織起西部第一個互助組,以帶動整個西部地區。
1950年秋,美帝國主義發動了侵朝戰爭,毛主席發布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動員令。我們營口縣人民在鄧仲儒書記的領導下,積極回響,全力以赴,捐獻飛機一架,組織幾十輛大車運輸隊和一批擔架隊。在擴軍大會上鄧書記講話非常感人,不少人當場表示父送子、妻子送丈夫、姐姐送弟弟,出現了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面。全縣報名3000多人參加志願軍,奔赴朝鮮戰場。
鄧仲儒記拖著病殘之軀,帶領全縣人民把各項工作搞的有聲有色,為該縣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