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丹晴

鄧丹晴

鄧丹晴,男,漢族,重慶市作家協會第1414號會員,江西省農業廳《江西農業》雜誌原執行主編,1996年曾獲美國陳香梅文學榮譽獎,歷年由紙媒發表、出版並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原創作品主要有:電影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4年第5期),電視劇本《生死一夜天柱山》(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5年第4期),話劇劇本《鄧小平在皖西》(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9年第5期),新聞通訊《“江西機插第一縣”崇仁記事》(發表於《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3期),新聞特寫《水稻制種:“洋學員”紛紛學藝宜黃縣》(發表於《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非自費”出版),教育理論專著《非常教育6+1》(2011年1月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非自費”出版)。

撰文寫書以及主編刊物之履歷

鄧丹晴,男,漢族,重慶市作家協會第1414號會員,江西省農業廳《江西農業》雜誌原執行主編, 1996年曾以安徽省文聯推薦的全省青年作家代表的身份對美籍華裔領袖陳香梅女士進行專訪,歷年由紙媒發表、出版並被中國知網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收錄的原創作品主要有:(一)影視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4年第5期) 以及《生死一夜天柱山》(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5年第4期),話劇劇本《鄧小平在皖西》(發表於《安徽新戲》雜誌1999年第5期), 新聞通訊《“江西機插第一縣”崇仁記事》(發表於《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3期), 新聞特寫《水稻制種——“洋學員”紛紛學藝宜黃縣》(發表於《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 ;(二)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非自費”出版), 教育學術專著《非常教育6+1》(2011年1月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非自費”出版) 。

原創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鄧丹晴著)

(一)《安徽新戲》雜誌1994年第5期,發表了鄧丹晴原創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 同時發表了鄭炎貴評論該劇本的文章《<風雲一日天柱山>讀後感》 。

(二)《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0年6月9日頭版“新聞眼”欄目,發表了一條與鄧丹晴原創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有關的短訊,其標題為《一作家告<黃河絕戀>侵權》,其內容如下所述:

由上海永樂電影電視集團公司攝製出品的《黃河絕戀》去年榮獲多項影界大獎,近日卻被告上法院———安徽作家鄧丹晴以該片侵犯其著作權為由,向上海市第一中級法院提起訴訟。

鄧丹晴在訴狀中稱,《黃河絕戀》一片的主要情節、部分細節和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均根據自己發表於1994年第5期《安徽新戲》雜誌中的上下集電視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改編而成。

(三)上海東方網2000年10月24日,轉載了上海《勞動報》同日發表的一條與鄧丹晴原創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有關的短訊,其標題為《<黃河絕戀>著作權有說法》,其內容如下所述:

東方網10月24日訊息:榮獲本年度電影百花獎的影片《黃河絕戀》的著作權歸屬問題,2000年10月23日終於有了說法,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中,原告鄧丹晴的訴訟請求被駁回。

原告鄧丹晴系安徽省潛山縣王河鎮文化站的職工。2000年5月17日,其訴上海永樂影視公司攝製出品的電影《黃河絕戀》的主要情節、部分細節和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等,系根據其發表於1994年第5期《安徽新戲》中的原創穫獎電視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改編而成,此改編行為因未經其同意,故構成侵權,請求判令被告停止侵權、登報導歉。

庭審中,被告辯稱《黃河絕戀》的劇本來自於該片的導演馮小寧,影片中關於美國空軍飛行員因戰鬥機被擊落受到救護的構思則取材於《陳納德與飛虎隊》等資料。

法院查明,原、被告的作品,前者突出“救”,而後者強調“戀”,兩者存在明顯的差異。原告訴稱的影片中的細節、描述和人物道白在影片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且這些內容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現在原告的作品中的,而句子不屬於具有獨創性的作品,不為著作權法所保護。(此訊息原載2000年10月24日上海《勞動報》)

原創劇本《鄧小平在皖西》(鄧丹晴著)

(一)《安徽新戲》雜誌1999年第5期,發表了鄧丹晴原創劇本《鄧小平在皖西》, 同時發表了黃駿騎評論該劇本的文章《小事、大義、人心——讀劇本<鄧小平在皖西>》。
(二)安徽《江淮晨報》2002年12月28日,為劇本《鄧小平在皖西》作者鄧丹晴的文藝創作活動而發表了新聞報導《期盼偉人再現螢屏,青年作者欲捐劇本》,其內容如下所述:
頂著凜冽寒風,2002年12月27日,潛山縣青年文藝工作者鄧丹晴走進本報接待室。1999年,他廢寢忘食,撰寫了上下集的電視劇本《鄧小平在皖西》,八一電影製片廠也將之列入了拍攝劇目,但因經費等原因而擱淺。三年來,這個劇本成了他的心結。
1966年出生的鄧丹晴,是潛山縣王河鎮文化站工作人員,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他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創作了無場次現代話劇劇本《鄧小平在皖西》。該劇本脫稿不久,就刊發在1999年第五期的《安徽新戲》雜誌上。話劇劇本的順利刊發,更“刺激”了鄧丹晴的創作積極性,很快,他又在該劇本的基礎上,創作了上下集的同名電視劇本,1999年10月,鄧丹晴帶著完稿的劇本來到八一電影製片廠,求教於方家。
1999年11月3日,八一電影製片廠致函潛山縣委、縣政府,信中稱:“我廠作為全國拍攝革命歷史和人民領袖題材影視作品的主要創作製作單位,現已將《鄧小平在皖西》列入拍攝劇目,鑒於我廠……投拍電視劇均與出資方合作的方式,對該劇的拍攝,我廠希望在資金上得到貴縣的支持……”令鄧丹晴痛苦的是,製片廠的來信在肯定了其創作成果的同時,也讓《鄧》劇的拍攝工作陷入了僵局,潛山縣沒有出資,《鄧》劇便沒有拍攝。
“六年夢隨鄧政委,一波三折比燭灰。蠶沐春暉在陋室,語絲新成識有誰?”鄧丹晴說閒暇所作的這首詩是自己苦悶心態的真實寫照。他對本報記者說,2004年是鄧小平同志百年誕辰,如果有可能將《鄧》劇搬上螢屏,他願意無償將該劇本捐出,這樣做,只是為了表達一個青年作者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記者在2002年12月27日採訪了潛山縣委宣傳部黃駿騎部長,黃說,潛山縣委、縣政府對於鄧丹晴的劇本一直很關注,對於其本人也很關心,對於《鄧》劇因經費問題而擱淺一事,他們覺得很遺憾……(本報記者許烽城)

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鄧丹晴著)

(一)鄧丹晴原創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於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非自費”出版。

(二)江蘇張家港市廣播電視台公共文化服務網於2012年3月1日14時19分,用新聞報導《2012年3月新書介紹》的方式推薦了《上海姑娘在巴黎》,其新聞帖的主要內容如下所述:

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由美國陳香梅文學榮譽獎獲得者鄧丹晴著。該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2000年的時候,上海姑娘李娟、囡囡、陳曉玉和溫州姑娘阿蓮以及溫州小伙子柳紹禾,在法國巴黎留學和創業期間產生的青春戀情故事。全書生動演繹了中國青年在海外遭遇的情感挫折、經濟挫折、事業挫折以及他們像鳳凰涅粲般的不懈努力,其間折射出了他們身上充滿善意與友愛、嚮往美好境界的人性光輝。

(三)江蘇張家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官網於2012年3月5日16時53分,用新聞報導《新書推薦》的方式介紹了《上海姑娘在巴黎》,其新聞帖的主要內容如下所述:
編輯推薦:“《上海姑娘在巴黎》與曹桂林所著《北京人在紐約》、樊祥達所著《上海人在東京》,並稱中國當代國際移民小說領域的‘三駕馬車’。美籍華裔領袖、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陳香梅女士隆重推薦,全國多家影視劇製作機構爭奪電視劇改編拍攝權。青春、情感、婚姻、挫折、善意、友愛……一部講述上海姑娘在巴黎的人生遭遇、可與《北京人在紐約》及《上海人在東京》媲美的情感勵志力作”。
內容簡介:“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由美國陳香梅文學榮譽獎獲得者鄧丹晴著。該長篇小說主要描寫了2000年的時候,上海姑娘李娟、囡囡、陳曉玉和溫州姑娘阿蓮以及溫州小伙子柳紹禾,在法國巴黎留學和創業期間產生的青春戀情故事。全書生動演繹了中國青年在海外遭遇的情感挫折、經濟挫折、事業挫折以及他們像鳳凰涅粲般的不懈努力,其間折射出了他們身上充滿善意與友愛、嚮往美好境界的人性光輝。對於那些正在構想以及準備出國留學、打工或者創業的讀者來說,該長篇小說頗能顯示一種活色生香的前車之鑑的作用。該長篇小說堪與曹桂林所著《北京人在紐約》、樊祥達所著《上海人在東京》,並稱中國當代國際移民小說領域的‘三駕馬車’”。

該長篇小說單行本封三的勒口位置載有“作者簡介”:“本書作者鄧丹晴專訪美籍華裔領袖陳香梅女士,時間是1996年1月9日晚7時30分至8時,地點是安徽省合肥市稻香樓賓館。安徽《安慶日報》1996年1月26日第5版以《萬里結緣晤廬州》為題作了報導,新聞報導里說,鄧丹晴原創電影劇本《風雲一日天柱山》已獲得美國陳香梅文學榮譽獎。該電影劇本,謳歌了世界二戰期間美國援華抗日空軍‘飛虎隊’的正義之舉。‘飛虎隊’司令陳納德將軍,是陳香梅女士的丈夫”。

教育學術書籍《非常教育6+1》(鄧丹晴著)

(一)鄧丹晴原創教育學術專著《非常教育6+1》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非自費”出版於2011年1月 。

(二)人民網2011年7月14日的新聞帖《2011年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第三批)》報導:《非常教育6+1》於2011年7月14日,入選“《中國教育報》2011年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第三批)”,排在“教師專業成長類”書目裡面 。

(三)中國教育新聞網於2011年7月20日,用新聞報導的方式介紹了《非常教育6+1》,其新聞帖的主要內容如下所述:
非常教育6+1》於2011年元月由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是寫給中國少年兒童的父輩家長以及祖輩家長的“參謀書”,要為“隔代教育”指明正確的途徑。《非常教育6+1》未在空洞的理論概念裡面兜圈子,而是立足於中國“隔代教育”的現實狀況,大量地擷取了現實生活中鮮活而又典型的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詮釋了“隔代教育”的積極作用和各種誤區以及化解誤區的方法。
常言道:“一切為了孩子。”爸爸、媽媽作為小孩的父輩家長,自然會影響著小孩的成長發育。而在當代的中國,爺爺、奶奶、外公與外婆作為小孩的祖輩家長,正通過“隔代教育”的方式,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小孩的成長發育。一個孩子,六位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和外婆),這構成了“6+1”式的非常教育:既有父輩家長的親子教育,又有祖輩家長的隔代教育。
作者簡介:鄧丹晴,美國陳香梅文化教育獎獲得者,作家,文化教育工作者,從事科學和教育學的研究,尤其關注學校教育和親職教育對少年兒童成長的多方面影響。鄧丹晴迄今已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新聞報導、散文、詩歌、小說、話劇劇本、電影劇本等原創中短篇作品合計六十多萬字。劇本《鄧小平在皖西》曾於1999年11月3日被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列為影視劇的拍攝劇目。2010年11月由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國際移民小說《上海姑娘在巴黎》,為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單行本。

撰文寫書以及主編刊物之圖片集錦

鄧丹晴撰文寫書以及主編刊物的相關19幅圖片集錦,包括:

圖片04.《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目錄頁截圖圖片04.《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目錄頁截圖
圖片03.《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封面圖片03.《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封面

圖片01.《上海姑娘在巴黎》封面截圖;圖片02.《非常教育6+1》封面截圖;圖片03.《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封面截圖;圖片04.《江西農業》雜誌2013年第4期目錄頁截圖;圖片05.江蘇張家港市廣播電視台公共文化服務網報導《上海姑娘在巴黎》新聞頁面截圖;圖片06.江蘇張家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官網報導《上海姑娘在巴黎》新聞頁面截圖;圖片07.人民網報導《2011年教師暑期閱讀推薦書目(第三批)》新聞頁面截圖;圖片08.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姑娘在巴黎》文獻頁面截圖;圖片09.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非常教育6+1》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0.中國教育新聞網報導《非常教育6+1》新聞頁面截圖;圖片11.中國知網收錄《風雲一日天柱山》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2.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0年6月9日頭版新聞眼{一作家告《黃河絕戀》侵權}新聞頁面截圖;圖片13.上海東方網新聞中心2000年10月24日{《黃河絕戀》著作權有說法}新聞頁面截圖;圖片14.中國知網收錄《鄧小平在皖西》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5.中國知網收錄《“江西機插第一縣”崇仁記事》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6.中國知網收錄《水稻制種——“洋學員”紛紛學藝宜黃縣》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7.中國知網收錄《<風雲一日天柱山>讀後感》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8.中國知網收錄《小事、大義、人心——讀劇本<鄧小平在皖西>》文獻頁面截圖;圖片19.安徽合肥報業網新聞帖《期盼偉人再現螢屏,青年作者欲捐劇本》新聞頁面截圖。

圖片02.《非常教育6+1》封面圖片02.《非常教育6+1》封面
圖片01.《上海姑娘在巴黎》封面圖片01.《上海姑娘在巴黎》封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