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華畫集

鄧世華畫集

鄧世華畫集展示的作品是他研修期間和研修後的新作。豐厚的傳統修養為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正的藝術創新是師法自然、直面生活、切中時代脈搏的創作。鄧世華,著名畫家,學院派畫家。1951年生於四川瀘州,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為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山水畫工作室畫家,瀘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四川美術家協會理事。2011年7月, 劉先銀總編輯編審發表評論文章《畫到生時是熟時:讀鄧世華的畫》。出版《當代畫壇四大家》,《鄧世華畫集洪自安收藏山水畫》,《本味藝術-鄧世華卷》,《鄧世華畫集山水卷》等。

基本信息

鄧世華畫集山水卷

洪自安收藏山水畫

鄧世華山水畫 鄧世華山水畫

出版時間:2008年

鄧世華與洪自安(右) 鄧世華與洪自安(右)

內容提要

鄧世華畫集展示的作品是他研修期間和研修後的新作,作為短暫的回顧,這是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檢閱,是為了展示,也是為了促進。學院派畫家鄧世華的作品具有自己的個性和價值。

藝術年表

1951年9月出生於四川瀘州;

1987年考入四川美術學院;

2006年-2009年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賈又福山水畫研究生課程班;

2008年和暢國際第三屆司法保真拍賣會鄧世華參拍山水畫作品4幅;

2008年,《鄧世華畫集洪自安收藏山水畫》出版;

2009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

2009年9月,書畫作品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展”;

2009年,《鄧世華畫集山水卷》出版;

2009年,《本味藝術-鄧世華卷》出版;

2009年-2010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李鐵生山水畫工作室;

2011年6月,書畫作品參加“光榮的使命”——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全國新聞出版行業書畫展;

2011年6月,《當代畫壇四大家》鄧世華,余文杰,王煥波,石麗。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1年7月, 劉先銀髮表評論文章《畫到生時是熟時:讀鄧世華的畫》。

2012年7月, 見心悟道——鄧世華、李圩、嚴安、顏新榮、劉美華,五人展在北京開幕。

2012年11月, 見心悟一書畫院——鄧世華、李圩、嚴安、顏新榮、梁敏琴、劉美華,六人水墨寫生展在北京展出。

2012年11月, 劉先銀藝術評論:苦行探道 見心悟一:記鄧世華山水畫寫生創作與研究。

山水畫評析

鄧世華先生的繪畫是在自我陶醉中,將對客觀事物的體察,將印入自己腦海的自然萬物所激起創作的激情,注入真摯情感,形象地創造出美的藝術作品。

2011年的初夏,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當代畫壇四大家》,鄧世華先生便是其中的引領者。

二十世紀的很多國畫大師,包括李可染、李苦禪、黃賓虹、張大千、何海霞等等,他們幾乎都遵循了一條共同的藝術創作規律,即“師古人、師造化、師己心”,何海霞先生曾說過:“在我一生中,先是畫古人,後是畫老師,再後是畫生活、畫政治,最後才是畫自己”。通過“師古人”,可以繼承和吸收前人優秀的傳統,奠定自己淵實的筆墨基礎;通過“師造化”,可以感受天地生機、宇宙妙化、蕩滌心胸,通過“師己心”,可以抒寫性靈、發揮個性,創造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這些似乎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常識性規律或者說是一些基本問題,但是當前能真正做到這些或者說能用科學的方法去實踐這些的畫家並不是很多。畫家鄧世華先生寵辱不驚、和氣天真,視畫家職業為人類靈魂的鑄造者,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致力於維護民族繪畫、弘揚民族文化的偉大事業。在當代畫家中,鄧世華是一位藝術取向十分明確的畫家,他堅持自己的藝術觀和藝術信念,守望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和精神目標,在他的作品中始終洋溢著現實生活的情致和對生活的憧憬與浪漫氣息。鄧世華先生帶有獨創性的《巍巍太行》就是來自於生活之中,從他的心底深處流淌出來的並以精煉的表現手法“別出心裁”創造的新的境界。“別出心裁” 是畫家創作技巧高下的分水嶺,那就是獨創。

豐厚的傳統修養為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真正的藝術創新是師法自然、直面生活、切中時代脈搏的創作。讀畫家鄧世華先生最近創作的山水畫作,我不僅感到驚、喜,更感到力量,進而升華想像、玩味其中。他從整體上把握了院體畫、民間畫和文人畫的技巧,他的山水畫創作既深具筆墨之功,又飽具現代之感;既真實親切,又高度概括;既含有西畫的因素,又與傳統血脈相承,是連線歷史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過去與未來的藝術創作。他的作品氣勢磅礴、境界高遠,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氣派、時代精神和獨特個性,對當今中國山水畫,特別是巨幅山水畫的審美取向將起著深遠的影響。

多年來,鄧世華始終堅持在現實生活中孕育藝術靈感,擷取素材,把自己的藝術之根深深植入現實生活的豐厚沃土之中;所以,他的作品大都以真山真水為直接參照,所繪蜀山、太行景致無不來自畫家對自然的真實感受。正因為如此,他的繪畫得以在“形神兼備”中獲得“氣韻生動”的效果。

顯然,鄧世華在藝術上承繼了國畫大師李可染開創的繪畫風格,吸取、借鑑了當代各家的寫意手法和經驗,並直接受到了賈有福先生的言傳身教,使他的藝術得以在現實生活的土壤上日漸成長,日漸茁壯。

古今中外藝術大師的成功經驗,都可以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把知、行合而為一,把自己的智慧、思考與實踐、行為融於作品之中。鄧世華便是這樣一位畫家,他不求時尚、不趨聞達,在自我與現實、自我與他人、自我與時代中定位自己的藝術,他不做書齋中“閉門造車”的畫家,而是自覺置身於生活之中,以自己的敏感,發現生活中的詩性,他以大量的寫生記錄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因為藝術的現實風格是離不開生活現實的;這正是李可染大師留給後人的經驗,也是他數十年藝術經驗的總結,這些飽含著心血、汗水的經驗啟迪著鄧世華,他沿著前輩道路漸行漸遠地走下去,便有了日益寬廣的胸懷和視野,有了自己對生活的把握方式,他的藝術因而也越來越充實,越來越豐滿。

同李可染大師與其他前輩一樣,鄧世華在寫生畫方面,強調並關注的是——“寫”與“意”的並重,即在寫實的基礎上強調其表現性,而不是還原真實本身;在寫生的基礎上重視“意到筆不到”的含蓄、簡約的表達;以自己的理解、認知、智慧和感受進行藝術的增刪、取捨,甚至誇張、變形的處理,即在真、假之間、在邏輯與非邏輯之間確定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係,讓作品在符合藝術規律而不是客觀規律中演進,使作品留下廣闊的想像空間。

鄧世華的創作始終保持著寫生的心態和激情,在創作中時時回味寫生時的體悟和感覺,在用筆、落墨、著色時極注意“畫到生時是熟時”的法理,使一切都煥發出清新、質樸、明快的特點,主觀為“第一印象”時的陌生感和衝動,因而用筆用墨磊落大方,揮灑自如,樸拙與飄逸並重,簡約與繁密同一,顯性與隱性互動,粗獷與精微結合,在乾濕濃淡中給以發揮和表達,在以情舍理中運籌,這是鄧世華在時間歷練中的收穫和藝術心得。(劉先銀2011-07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