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氏尾羽龍

鄒氏尾羽龍

鄒氏尾羽龍化石於1997年發現於遼寧北票,是一類個體與現代火雞大小相當的動物,體長1米餘。頭骨眶前部短。種名“鄒氏”則是獻給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鄒氏尾羽龍

【拉丁學名】:Caudipteryx zoui

鄒氏尾羽龍想像復原圖鄒氏尾羽龍想像復原圖

【生存年代】:白堊世早期

【地層層序】: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

【化石產地】: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北票張家溝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

科學分類

界:動物界(Animalia)

鄒氏尾羽龍鄒氏尾羽龍
鄒氏尾羽龍鄒氏尾羽龍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蜥形綱(Sauropsida)

目: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獸腳亞目(Theropoda)

類:竊蛋龍類(Oviraptorosauria)

科:尾羽龍科(Dromaeosauridae)

屬:尾羽龍屬(Caudipteryx)  

模式種:鄒氏尾羽龍(C. zoui)

學名由來

鄒氏尾羽龍化石於1997年發現於遼寧北票,1998年季強等人將其命名為“鄒氏尾羽龍”,屬名來自Caudi (尾)及pteryx(羽、翼),表示該屬尾末端具有較長的扇狀排列的尾羽;種名“鄒氏”則是獻給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

個體特徵

鄒氏尾羽龍是一類個體與現代火雞大小相當的動物,

鄒氏尾羽龍鄒氏尾羽龍

體長1米餘。頭骨眶前部短。牙齒僅在前頜骨上發育,每側各具一個細長並彎曲的牙齒,其他牙齒較小或退化;上頜骨及齒骨均無牙齒;牙根寬闊,上頜骨凹進。鼻孔較眶前窗大,淚骨Y形並具有一個較大的氣窩。恥骨前端下傾,後端分叉。頸椎約12枚,背椎可能僅9枚,尾椎約22枚,末端尾椎沒有癒合成尾綜骨;肋骨具鉤狀突。前肢與後肢相比顯得很短,指式為2-3-2,第Ⅲ指的2枚指節極為細短。恥骨呈前腹向伸展,具三角形的腳狀突;坐骨封閉突大、尖銳。後肢相對很長,第Ⅰ趾與其他三趾具有一定的對握性。尾羽鳥最顯著的特徵是頭又短又高,牙齒僅在前頜骨存在,前肢非常短,後肢強壯,尾短(占全長的1/4),而脖子較長;胃部保存有胃石,用以幫助磨碎食物,胃石的存在表明它可能是素食性的。尾末端長著一束扇形排列的尾羽,具有明顯的羽軸與羽片,前肢上亦長著羽毛,其羽軸兩側的羽片是對稱分布的,而身體其他部位則分布有絨狀羽毛。短的前肢及對稱狀的羽毛表明這種動物尚不能飛行,強壯的後肢顯示該動物應該為陸地奔跑型動物。

相關研究

鄒氏尾羽龍代表了世界上已知的第二種長著真正羽毛的獸腳類恐龍。1998年,鄒氏尾羽龍和粗壯原始祖鳥的研究,證實獸腳類恐龍已有真正的羽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