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塢鎮

鄒塢鎮

鄒塢鎮隸屬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位於棗薛城市帶中部,東經117°22′28.01″一117°28′53.17″,北緯34°50′29.24″一34°56′38″。總面積60平方千米,轄32個行政村,1個社區,2010年總人口4.7萬人。鄒塢鎮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夏季天氣炎熱,濕潤多雨。秋季氣溫明顯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境內多年年平均氣溫攝氏13.9℃。 2014年,全鎮實現GDP14.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59.8%,比2013年初計畫增長25.8%;實現財政總收入486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0.7%,比年初計畫增長11.9%。

建制沿革

從隋至清末,在長達1300餘年的時間裡,薛城境內沒再置過縣級建制。其間,今薛城境區域西部屬蕃縣,蕃縣後改稱滕縣。

抗日戰爭後期,於沛縣、滕縣邊界游擊區建立臨城縣,隸屬臨城縣。

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至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1946年11月至1948年11月), 鄒塢鄉隸屬嶧縣。

1953年7月,滕縣專署與湖西專署合併建立濟寧專署。滕縣、嶧縣、薛城、鳧山縣均屬濟寧專署。嶧縣轄20個區,鄒塢屬於嶧縣第九區。

1955年9月,鄒塢屬於嶧縣。

1956年12月合併區鄉體制後,嶧縣轄10個區,53個鄉,4個鎮。鄒塢區轄永安、齊村、陳郝、張范、鄒塢、南石、武穴7個鄉。

1958年12月,公社名稱改為公社駐地名稱,全縣轄西集、北莊、棗莊、峨山、周營、郭里集、 鄒塢、陰平、台兒莊、澗頭集、泥溝、棠陰、稅郭、嶧城14處人民公社。

1960年建鄒塢公社。鄒塢公社轄南石溝、東防備、鄒塢、尚莊、東夾埠、甘霖、大呂巷、石溝營、武穴、陳郝,莊頭、南於、陶莊13個管理區。

1980年4月,棗莊市下轄5區1縣,86個公社,1個街道辦事處。薛城區轄臨城鎮、西倉、金河、常莊、興仁、沙溝、周營、陶官莊、南常、鄒塢、張范、南石溝、陶莊鎮計13個公社。

1983年11月,薛城區轄陶莊鎮人民政府和臨城鎮、西倉、興仁、金河、常莊、南石溝、張范、 鄒塢、沙溝、南常、陶官、周營計1個鎮政府,12個公社。

1985年,鄒塢鎮轄上山口、東山口、朱莊、西山口、東尚莊、賈莊等49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2014年,鄒塢鎮轄32個行政村,1個社區 (參見下表)。政府駐地薛城區鄒塢鎮348省道附近。

西鄒塢村 西南村 東鄒塢村 小甘霖村
南陳郝村 野場村 陳樓村 東防備村
周村村 馬莊村 埠後村 莊頭村
南安陽村 姚莊村 肖村村 岩家埠村
打席村 洪村 羅嶺村 北安陽村
東尚莊村 西尚莊村 西山口村 墓山村
劉溝村 北陳郝村 中陳郝村 張莊村
張嶺村 官莊村 東山口村 劉莊村
礦山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鄒塢鎮位於棗薛城市帶中部,東於市中區齊村鎮交界,西至陶莊鎮,北于山亭區西集鎮接壤,南到張范鎮。東經117°22′28.01″一117°28′53.17″,北緯34°50′29.24″一34°56′38″。總面積6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鄒塢鎮境域的地質處於華北台魯西隆起區南緣,構造形態北部平斜凹陷,東部凸起、凹陷並存,西部、南部均為凹陷,形成洪積、沖積平原。

氣候

鄒塢鎮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氣候寒冷乾燥。春季偏南大風較多,若有較強冷空氣南下,還會造成強降溫或冷霜凍。夏季天氣炎熱,濕潤多雨。秋季氣溫明顯下降,降水驟減,多秋高氣爽天氣。境內多年年平均氣溫攝氏13.9℃,全年日照總時數2532.1小時,整個作物生長季3月至10月,總日照時數為1826.9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72.1%。

水系

鄒塢鎮境內水系屬淮河流域京杭大運河水系,河流多發源於區境東部山區,主要河流有蟠龍河注入微山湖和大運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鄒塢鎮特色植物小麥、玉米、豆類、花生。

礦產資源

鄒塢鎮境內煤炭、石灰石、鋁土等礦產資源富足。

人口民族

鄒塢鎮民族主要為漢族,人口數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47606
24684
22922
家庭戶戶數13154
家庭戶總人口(總)43356
家庭戶男21806
家庭戶女21550
0-14歲(總)11185
0-14歲男6099
0-14歲女5086
15-64歲(總)32700
15-64歲男16881
15-64歲女15819
65歲及以上(總)3721
65歲及以上男1704
65歲及以上女201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42797

經濟概況

綜述

2014年,全鎮實現GDP14.4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1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59.8%,比2013年初計畫增長25.8%;實現財政總收入486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20.7%,比年初計畫增長11.9%;簽訂招商引資項目21個,契約利用外資7.5億元,比年初計畫增長9.8%;實際到位資金5.42億元。

第一產業

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

2014年以來,先後推廣農業也機械200餘台,其中免耕播種機50餘台,玉米收穫機50餘台,秸稈還田機20餘台,玉米秸稈還田率提升了50%,完成良種和配方肥推廣41.3萬斤和380噸,分別超額完成任務目標15%和19%。

第二產業

2010年,鄒塢鎮投資500萬元,實施了鄒塢煤礦技改工程,全年生產原煤12.2萬噸,精洗煤10萬噸,其中,全鎮機械製造企業已達11家、能源化工企業4家,鋼鐵、水泥等其他企業達到10餘家。

第三產業

2010年全鎮到位資金5.42億元,比2010年初計畫增長10%;利用外資452萬美元,完成外貿出口8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68元,同比1999增長8.7%,比1999年增加629元。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鄒塢鎮 鄒塢鎮

2012年,鄒塢鎮先後投資1800餘萬元,建設文化大院32個,農民休閒廣場16處,農家書屋13個。2012年,還有嗩吶、高蹺、舞龍等12個民俗演出隊活躍在節日的鄉村之中。

教育事業

2014年,鄒塢鎮中心國小、鄒塢鎮東方國小、鄒塢鎮中心校、鄒塢鎮中陳國小、鄒塢鎮劉溝村國小、鄒塢鎮北安陽國小、鄒塢鎮洪村國小、鄒塢鎮第一中學、鄒塢鎮第二中學等7處國小和2處中學在小學生約360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鄒塢鎮中心衛生院共有約200多名院內醫務人員及鄉村醫生。

2011年,鄒塢鎮中心衛生院投資120餘萬元,累計徵收社會撫養費230餘萬元,落實四術700多例,偵破“兩非”案件7起。

社會保障

2011年,鄒塢鎮累計發放困難民眾80餘人次,發放救助金6萬多元。投資100多萬元,實施了勞動保障服務大廳改造工程。辦理新農保9733人、城鎮居民保險200人,參合率達到99.1%。

交通

2014年鄒塢鎮總投資1600萬元、4.87千米的甘陳路大修工程,打通了棗曹路、棗滕路連線主幹道;完成了鄒劉路、洪陳路等主幹道路限高、限寬、限速標誌的設定工作;建設了東鄒塢、西鄒塢、南陳郝3處立交橋,打通了3個出口通道;啟動了鎮駐地4千米的西外環道路建設。

歷史文化

鄒塢鎮 鄒塢鎮

2014年,鄒塢鎮把弘揚古文化、傳承古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掘與保護的有效載體,先後對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發掘性的保護與傳承,該鎮還引導4位傳承人利用古集、古會等多種形式,進行現場演示,讓民眾更多的了解當地非遺文化。

風景名勝

安陽故城遺址

安陽故城遺址,位於薛城區鄒塢鎮北安陽村東北角。如今這裡是一塊台形高地,高出地面約4至5米,邊長約200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1980年全市文物普查記錄:故城位於鄒塢鎮偏東北12華里,城址南緊靠北安陽村;東約100米,是棗滕公路;北約200米是北山;西約800米是墓山村;東約50米是一條小河,穿過北安陽村由此向南流去;西約40米有一座水庫;遺址是一塊正方形高地,邊長約200米,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東、西、南三面殘牆比較明顯,有的地方高出地面約4至5米。從斷面觀察,城牆有明顯的夯層,厚度約6至20公分。土質為黃細砂土。在城北採集的標本有紅、灰陶殘片,花紋磚殘部,灰筒瓦殘片,灰陶豆柄等遺物。1986年被定為棗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山漢墓群

墓山漢墓群 墓山漢墓群

墓山漢墓群位於棗莊市薛城區新城區東北方約10千米處,地屬薛城區鄒塢鎮墓山村。墓群東南約3華里處有一漢代故城—安陽故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山村因墓山而得名。墓山高30多米,多石礫,背負一道東西延伸的山脈,南部地勢漸趨低平。

中陳郝瓷窯遺址 中陳郝瓷窯遺址

墓山漢墓群中的古墓以兩漢為主貫穿了自戰國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其必將成為考古人士眼中又一明珠,加上它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周邊又一旅遊勝地。

中陳郝瓷窯遺址

泰山奶奶廟 泰山奶奶廟

中陳郝,它不僅是薛城區的一個古老村莊,更是一處我國北方地區瓷窯燒制業的發祥地。早在1300多年前的北朝時代,這裡就開始了瓷器的燒制。中陳郝村也就形成了交易市場。歷隋唐,經五代,至宋元,這個交易場所興旺昌盛。由於各時代瓷器燒制業的發展,瓷窯遍布村莊四周,故有七十二座缸瓦窯之說。燒制瓷器離不開水,所以河流從村中穿過。沿河靠橋,廟宇林立,善男信女,燒香拜佛,絡繹不絕。故舊有九廟之傳文。因此,直到2017年這裡還流傳著“九廟十橋七十二座缸瓦窯”的掌故。

泰山奶奶廟

九廟中最著名的是泰山奶奶廟,該廟建於何時,無從考究。在大清光緒“流芳不朽”碑中寫道:“歷覽陳郝之神廟,自唐、宋、元、明、清及今屢經重修。廟殿建在高台之上,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經過唐、清兩朝復修,現保存完整的有主殿8間,南房過廊及廊前13級台階。殿前有一棵古柏,樹齡700餘年,三人方能合抱,樹身圍長5米有餘,高約16米。

九廟十橋

鄒塢鎮風景名勝 鄒塢鎮風景名勝

中陳郝村明清時期稱為中陳郝鎮,風光秀美,佛教興盛,歷代古蹟遺留眾多,九廟十橋的遺蹟一直猶存。十橋中最著名的要說羅鍋橋了,羅鍋橋也叫清漳橋,始建於唐代,是一座完全採用青石結構的縱聯式單孔拱橋,全長30米,橋面寬6米,橋孔高5.5米,寬7米,橋兩端呈斜坡狀,護坡平面為八字形,寬11.5米,中部高出兩端約1米。遠遠望去,古橋奇突高聳,雄壯宏偉,如雨後之虹,橫臥於清流之上,猶如一條戲波逐浪的玉龍橫臥在蟠龍河中。他經過千年的洪水而不毀壞,牢牢地屹立在蟠龍河上,承載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地前進。

湮沒的安陽故城

安陽故城城牆遺址 安陽故城城牆遺址

安陽故城位於鄒塢鎮北安陽村村北的台型高地上,四面牆基均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周長約2000米,總面積近6000平方米。安陽故城即西漢中期的新陽縣城,漢成帝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魯頃王之子劉永被封為新陽侯,在其封地建造新陽城,城池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東西南三面皆為平地,護城河貫穿城池四周,今東護城河依然存在,西護城河已經改為水庫。放眼望去,城牆牆基非常明顯,城池東北角牆基高出地面5米多。城牆南面和西面設有兩座城門,現南城門門基石保存完整。走在安陽故城的遺址上,隨處可見一些小型的漢瓦當及陶器、瓷器殘片。1958年曾發現戰國蟻鼻錢幣、五珠錢、銅錢、銅鏡、古箭等故城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