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先祠

郭氏先祠

二門為三並門,正門不長開,左、右門為族人會祭出入之用。 東西各有耳房三間,大殿東西房各三間,為族人會祭者齊宿所住。 殿後建“孝思堂”五楹,檐下懸“孝思堂”匾額,兩柱懸掛有木刻對聯。

郭氏先祠,位於新鄉市牧野區定國村大街東段,清康熙十一(1672)年由明禮部尚書郭之子、清初學者郭士標所建。座北朝南,南北長五拾叄步壹尺五寸、東西寬拾柒步壹尺,占地四畝。為一宅五院,依中軸線上山門、二門、神殿、拜殿、孝思堂為主體的群體建築。
山門三楹,為四梁八柱磚木結構,硬山,藍色筒瓦覆蓋,面闊5.7米,進深5.6米,高5.6米,柱高3米,復盆基礎,青石鑿成。山門左右各有石獅一個,門前高台上以青石雕刻而成的欄桿相圍,四周欄桿望柱上雕有和尚頭狀,台中有一對小石獅雕於欄桿上,此欄桿為清鹹豐三(1853)年雕刻而成。山門外高台上左右高立旗桿一對。大門匾題“郭氏先祠”,山門內上懸:清乾隆年間河南學正徐光文題“忠孝傳家”匾額。脊上有篆書“萬字叉”鎮頂,萬字上有三環,為三代帝師之意。山門左右各有陪房三間(西陪房為1983年翻修),原為族人讀書之處。台階四級,左右立有上馬台一對,文官下橋,武官下馬。
二門為三並門,正門不長開,左、右門為族人會祭出入之用。角道砌以磚,自正門以巨石鋪建的甬道直達大殿前中階。大殿為神殿、拜殿組成,面寬10米,進深10米,高6米餘,硬山式宮殿造型,二梁(垛三)八柱,九檁八椽,木質疊架而起。五脊兩坡,藍瓦覆蓋,坡度平緩,檐角翹翻,四脊走馬神獸騰蹄躍式,檐飾雲龍昂首揚威,廈柱漆紅閃亮。三間殿門裝欞窗扉門扇,上欞下實,開合自如,上面雕刻精細,正門前檐下懸康熙年間新鄉縣知縣王璋“九世鄉賢”匾額,正門內上懸禮部尚書郭淐“忠厚正直”匾額、左懸康熙年間衛輝府通判攝新鄉縣事李先益“文獻猶存”匾額、右懸康熙年間提督雲南學政王之樞“克昌厥後”匾額,殿內方磚鋪地,井澡飾頂。正殿置有神龕。殿前築有南北長7米、東西寬10米、高1米餘的月台,台上左、右立巨碑兩塊(左為“郭氏祠堂祭田碑”乃清康熙年進士徽州知府郭晉熙篆額並書丹。右為“郭氏祠堂碑記”乃康熙年間進士刑部主事郭遇熙撰文,郭晉熙篆額並書丹。)兩塊石碑後植有兩棵翠柏。月台四周圍以青石欄桿,欄桿望柱上雕有道士帽狀,中階四級,兩旁小階二級。整個大殿建在一米多的高台上,使其顯得高大壯觀。二門內東西配殿各三楹,東配殿檐下懸“父子登科”匾額一塊,木柱掛:
“兩朝巨族稱當代;七姓遺黎孑我家。”
對聯一副。內懸掛歷代先賢畫象十四軸。西配殿檐下懸“兄弟進士”匾額一塊,木柱掛明清大儒孫奇逢撰書:
“清白仰前人想見貽謀永久;耕讀傳後世應知創業艱難。”
隸書對聯一副。大殿前兩配殿前各有巨柏一棵。東西各有耳房三間,大殿東西房各三間,為族人會祭者齊宿所住。殿後建“孝思堂”五楹,檐下懸“孝思堂”匾額,兩柱懸掛有木刻對聯。“孝思堂”內懸掛女像三軸。東西各建殿房三間,左庫右廚。四十餘間殿房渾為一體,院內數棵古柏蒼松、月台、欄桿錯落有致,顯得氣勢磅礴,充滿肅穆莊嚴、古樸典雅。可惜大部分建築已毀於文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