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國

基本信息

百科名片

郝玉國,老蓮,閒人。齋號:夢荷草堂,有佛居。現居湖北武漢。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書法專業,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師從徐東鵬李寶林張道興韓天衡等當代大家。
作品入展國際首屆篆刻藝術展, 全國第三、第四屆篆刻藝術展,西冷印社第二、第三屆作品展。書、畫 、篆刻作品參加國際性、全國性、團體性、個人性展覽百餘次。
近年又深入紫砂領域,研究紫砂工藝、紫砂文化、紫砂篆刻與紫砂名家吳幼波蔣藝華、沈錫芬等數位名家合作紫砂篆刻。多件合作作品被多位名家及政要爭購收藏。

展覽活動
2017年8月閒畫不語——郝玉國紅褲子人物畫全國巡迴展,徐州雁南美術館
2017年7月閒畫不語——郝玉國紅褲子人物畫全國巡迴展,襄陽米公祠美術館
2017年湖北日報專題介紹郝玉國篆刻藝術
2017年人民網心儲萬象刀生情韻——讀郝玉國的印[2]
2016年壽如金石——湖北省首屆篆刻藝術邀請展[3]
2016年閒人閒畫——紅褲子系列全國巡迴展,深圳雅佛堂美術館[4]
2016年閒人閒畫——紅褲子系列全國巡迴展,汕頭盤古開闢坊美術館
2016年湖北影視頻道大收藏十欄目專題介紹其藝術成就
2016年湖北日報專題介紹郝玉國寫意人物畫[5]
2016年閒人閒畫一一紅褲子系列全國巡迴展,浙江當代美術館[6]
2016年閒人閒畫一一紅褲子系列全國巡迴展,浙江吳茀之紀念館
2015年全國第八屆花鳥畫邀請展[7]
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武漢美術館展
2015年《畫媒》五周年全國名家邀請展
2015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水墨彭城·全國寫意中國畫作品展”[8]
2015年武漢1號美術館《緣來無意—郝玉國書畫展》[9]
2014年武漢市第十屆美展
2014年全國寫意書法展[10]
2014年武漢《郝玉國個人書畫展》
2013年武漢市第九屆美展
2013年韓天衡美術館《韓天衡師生書畫展》
2009年江蘇省美術家協會首屆新人展
2008年山東濟寧《郝玉國個人書畫展》
2007年北京榮寶齋《當代八家邀請展》
2007年山東棗莊博物館《韓天衡師生書畫展》
2006年青州《當代收藏最具潛力八家邀請展》
2005年上海《韓天衡師生書畫展》
2005年山東孫大石美術館《四友書畫展》
1990年上海美術館《郝玉國書畫篆刻展》
1988年北京《郝玉國書畫篆刻展》

個人點評

閒人閒畫中國紅——品讀郝玉國“紅褲子”系列
蔡潤華
文人畫亦稱“士人畫”,中國傳統文人畫的題材多為文人士大夫發現與主觀情感相契合的景物,抓住其特徵進行描繪,進而表達自己的心靈感受,托物以言志。在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發軔於唐,於北宋形成體系,至元勃興臻於大成,經明清繼續發展,主要代表畫家有蘇軾、趙孟頫、徐渭、鄭燮等。畫家多有出世態度,重視文學修養,強調詩、書、畫、印等藝術形式的結合,文人畫不求形似只求神韻,追求筆墨情趣,是文人藉以抒情、言志的手段。“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是最早確立了詩化的文人畫美學原則,為後世的文人畫家所遵從。
中國紅是中國人的魂,尚紅習俗的演變記載著中國人的心路歷程,經過世代承啟、沉澱、深化和揚棄,傳統精髓逐漸嬗變為中國文化的底色,象徵著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中國紅有著史詩般的雄渾豪放,行雲流水般的抒情寫意,張揚而不誇張,含蓄而不隱晦,既陽剛粗獷又陰柔圓潤,把祈福迎祥的民族心理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代畫家郝玉國先生以文人畫的特點演繹中國紅的“紅褲子”系列,賦予了中國畫獨特的藝術魅力與風格,其人物造型匠心獨具,韻味十足,洋溢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作品以中國紅為切入點,用筆墨表現中國傳統文人高士、聖哲賢人閒適與安逸的生活畫面,體現出儒雅高貴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他注重筆墨的氣韻和格調,他的繪畫作品中,有石濤、八大的筆意,又有吳昌碩、潘天壽的趣味,畫面詼諧風趣、飽含哲理,是十分難得的繪畫精品。
在創作中,他強調以書入畫,筆筆乾淨利落,絕不遲疑含糊,筆下的人物重在形意傳神,生動簡練;墨色清曠,明亮而雅致,作品既有傳統的氣派,又有現代的新韻,質樸野逸,意境清新,展現出一派自在的出世精神。基於儒,染於禪,歸於道,空而不虛,寂而不滅,簡而能遠,淡而有味,高古脫塵,這是郝玉國先生“紅褲子”文人畫的禪畫境界之一。
郝玉國先生個性鮮明,崇尚自然,在他看來,書畫每一筆都是氣韻所在,是自我心情的一種自然流露。觀其書畫,可知其人。好的作品不是思量出來的,中國畫並非一種格式化的東西,必須開悟才能作畫,正如古人作詩,飲茶喝酒間張口便有詩句,即自然也。先生的一花一木均給人空靈之感,可見其心中虛靜澄澈。其融入自然,得山水清氣,道法自然,於是神追筆墨逸韻,既繼承傳統又銳意求新,集眾家技法和視覺藝術之長而融匯於繪畫之中。其神韻躍然紙上,筆情縱姿,不泥成法,心隨筆運,其作品具山野逸趣的藝術個性和清淨悟徹的禪意風格。
先生這種豪爽的性情,厚道的品格,平實單純的藝術修為,將自己的佛心禪意融入創作中,使人感受到一種寧靜致遠的寬廣胸懷和淡泊明志的儒雅情愫。中國畫的審美思想是建立在事物的內在意境上的,因而表現在繪畫上往往是筆斷意連,金石錯鏤的斑駁陸離感。一幅優秀的作品帶給人的力量是無窮的,優秀的藝術作品帶給人心靈深遠的影響和美好的藝術體驗。
一邊品味著茶香,一邊凝視著郝玉國先生的力作,即刻會感到一種來自東方的“靜”美和氤氳的禪意拂面而來,讓人心舒肺暢,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聖潔的心境。“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都表明美在於超越功利的自然無為。道法自然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也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最高法則。意境的營造是國畫人物畫家竭力追求的一種審美目標,是與內心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產物,是智慧結出的生命品味。獨特的意境營造使郝玉國“紅褲子”系列作品成為藏友們投資現代藝術的首選,我們也更期待“紅褲子”未來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心儲萬象刀生情韻——讀郝玉國的印[2
魏開功[11]
耳聞郝玉國,是因他是海上著名書法篆刻大家韓天衡的門生。但真正認識他是他來漢“游於藝”的近三年。適郝玉國結集刊行篆刻作品集之際,囑我寫幾句話,我著實不敢答應,因恐隔靴搔癢,貽笑大方,但他的執拗,讓我無可奈何,那只有從命了。
凡藝者,皆需功夫、才情和修為,三者缺一,不可為藝。功夫是基石,是支撐,沒有它,才情越豐富,就越具雜耍的味道,對藝術就是一種猥褻;有功夫,沒才情,藝術就沒有靈性;有功夫和才情,但沒有修為,藝術就達不到高度。七律詩體形式,杜甫將它完備到了高峰,現代人寫七律,不管你如何熟諳詩體形式,但沒有文字語言的修養和其他修為,詩是達不到境界的,即如古人所謂的“功夫在詩外”。現在有一些人對書法技法掌握得爐火純青,獲了幾次獎,便自詡為書法家,得意洋洋的,殊不知,腹無詩書,寫一篇短文竟然錯字連篇,哪能稱得上書法家呀?篆刻,有人說它是“雕蟲小技”,其實不然,因為方寸中變化無窮,蘊含著印人的技巧、才情和修為,一如詩書畫。我認識的郝玉國,不僅詩書畫皆有造詣,而且他的印朴茂自然,“別出新意成一家”,是一位有功力,有才情,有修為的篆刻家。
郝玉國,江蘇人,當過兵,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書法專業,師從李寶林、張道興、韓天衡等當代大家,現在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他的書法瀟灑俊秀,不染俗氣。他的國畫,尤其是“紅褲子系列”,人物造型匠心獨運,韻味十足,畫界甚為推崇。他的詩講究聲韻,語言清新,耐人品味。詩書畫所蘊藏的物象和意象,以及大自然的物象,羅於其胸,豐富了他印的生命力和表現力。同時,詩書畫這些“印外功”,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印風形成。
篆刻,有刻篆和篆刻兩種。從刻篆到篆刻,是篆刻藝術的進步,是篆刻藝術史向前發展的標誌,是篆刻作為一門獨立的文人藝術形式本體意識的覺醒,也是篆刻藝術的本質語言受到重視、“篆”與“刻”的關係再度調整的具體表征。在當代,“篆”在印章中作為“書”的意義確實是被淡化了,而“刻”,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本體語言,是深含了“篆”的意義的“刻”,是真正的“篆刻”。郝玉國對印學史上“篆”與“刻”關係的“三次變化”有著深刻的領悟,追求“刻”的本體語言的酣暢表達,憑藉“篆”的書體意義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單刀直入,切沖結合,刀如筆般一次完成,因此,他的印率真朴華,一任自然,
似清水出芙蓉。當然,他的這種“刻”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臨摹了大量的秦璽漢印,對齊白石、吳昌碩和韓天衡、王鏞等現當代的大家的印也下過功夫;對“印從書出”、“刀法加字法”、“印風即書風”等觀念和實踐也做過認真的研究。藝術觀念是對藝術實踐的總結和提升,前人的藝術觀念,對於墨守成規的人來說,或是一種羈絆,對於智者而言,則是一座寶藏。藝術觀念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同的藝術觀念的積澱,會使人在體悟中獲得一種與時俱進的新的理念,而這種新的理念可使人打破舊的藝術創作模式,朝著“簡化原則”拓進。郝玉國對前人藝術觀念的有益接受和梳理,加之大量的臨摹後對刀法的體認,使他的印在近幾年有了自我突破和超越。
印,從技的層面而言,除了刀法,就應該是布白,即結構章法。印之布白,承載著印人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等,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印章布白趨於“簡化”,和“陌生化”是人的內心的一種需求,它如同詩書一樣。古代詩從“四聲”簡化為兩聲平仄,從多句到近體詩。書法,從繁複的篆書流變到簡約的草書。所以,古人有“大道至簡”之謂。當一種簡單規則的格式塔呈現於眼前時,人們就會感到舒服和平靜。正如魯道夫·阿恩海姆所說:“知覺有一種捕捉最簡單結構的傾向。”郝玉國的印,有一種對“簡化”的自覺意識,刪繁就簡,務從簡易,從他的印中可窺見一斑。所謂“陌生化”,就是“反常化”,這一理論是20世紀初葉俄國形式主義理論學派代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任何藝術發展中的觀念。形式在反覆出現之後都會變得陳舊,從而失去新鮮感和吸引力,藝術家要做的就是講這些觀念與形式變得新鮮和陌生。“陌生化”手法最重要的是在形式技巧上的不斷創新。漢印是對秦印的陌生化。從秦印至漢印至今,印人們似乎並沒完全突破其藩籬,總是在追秦仿漢,但他們卻在承續經典的同時,力求有所改變和突破。郝玉國對“陌生化”理論似乎早有所悟,在漢印的基礎上,演繹著“密不透風,疏可走馬”觀念,而且對“陌生化”的尺度把控得恰到好處,做到了精緻化和日常化。這正是郝玉國的高明之處。
才情,不單只才華,也包含情感,在藝術創作中如影隨形,有才情,功夫和修為可發揮到極致,不至於遭受“眾里尋他千百度”之苦。郝玉國詩書畫的綜合才華對他的印是“潤物細無聲”的,是一種不知不覺的滋潤和融合。“印中求印”成就不了“家”,更無法成為“大家”。同時,郝玉國為人率真豪爽,屬性情中人,每每為藝“未成曲調先有情”,他那種情感是燃燒的,給人一種氣場,一股力量。他書畫如此,印也如此。他的印是才情的展露,是率真和豪氣的交織,是高韻和深情的輝映。
2016年5月20日急就於肯堂
(作者系書法報副總)

藝術成就

出版有
《閒畫不語——郝玉國畫集》
《郝玉國篆刻作品集》
《閒畫-紅褲子系列郝玉國畫集》
《郝玉國書畫》
《郝玉國書畫集》
《榮寶齋當代名家郝玉國畫集》
《緣來無意-郝玉國畫集》
《郝玉國書畫篆刻作品集》等多部叢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